55岁王小丫:一婚嫁富豪,二婚嫁高官,两婚未孕,如今活成普通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19:50 1

摘要:利落短发衬着亮堂笑容,一声清脆的“请听题”,点亮过无数个周末夜晚。

她是央视知名的主持人,笑容甜美的她,在感情上却意外坎坷。

一婚嫁富豪,二婚嫁高管,两婚都未孕的王小丫如今怎么样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提到王小丫,多数人第一反应准是《开心辞典》里的画面。

利落短发衬着亮堂笑容,一声清脆的“请听题”,点亮过无数个周末夜晚。

多年过去,昔日的“央视一姐”早已淡出荧幕前。

可到了55岁这年纪,她反倒用另一种活法让人看清:女性的价值,从来不止一种模样。

2023年央视《婆婆来了》公益活动上,55岁的王小丫又出现在大家视野里。

镜头里的她穿着红色彝族服装,站得端庄又优雅。

时光好像格外疼她,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脸上还留着往日的清秀。

举手投足间,《开心辞典》时那份温婉和知性,一点没减。

其实这并不是她淡出后的首次露面,却让人不禁回顾她这些年的人生转折。

2016年,她因为肾病要治疗,突然从央视一线退了下来。

等身体康复,干脆彻底告别了主持台,转去了幕后。

偶尔参与教学片录制时,她会耐着性子教新人,怎么把绕人的经济新闻讲得让老百姓都能听明白。

更多时候,她扎进了公益里,往偏远山区跑,给那里的孩子上课。

也会去读书分享会,跟大家聊自己的成长感悟。

还写了本自传《向光而行》,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给普通人的成长指南。

有人觉得可惜,说她“从女神变成了大妈”,没活成世俗期待的样子,可王小丫从来没辩解过。

就像当年她不纠结自己的名字、不勉强要孩子、也不怕从事业高峰退下来一样。

她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过日子,活在当下。

感情里的清醒选择

说起王小丫的感情,外界总爱往上面贴“遗憾”的标签。

可真读懂她的选择就知道,这份“遗憾”背后藏着的全是清醒。

她的第一段婚姻是1992年在川大校园里开始的。

那时候王小丫想转行做新闻,在经济系进修时,认识了比自己小四岁的辅导老师吕成功。

有一次因为金融概念吵得不可开交,吕成功推门进来,用几个实际案例就把问题讲透了,王小丫当时就对他生出了好感。

后来两人常常因为学业聊到深夜,感情也慢慢热络起来。

王小丫毕业后,两人没办什么盛大仪式,就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成了夫妻。

婚后不久,吕成功要去德阳参与科技扶贫,两人就此开始了异地生活。

那段日子,王小丫每周都要坐两小时绿皮火车去看他,采访的时候还特意多关注当地的经济情况,写了好几篇扶贫报道。

吕成功曾经说,等自己生意稳定了就团聚。

可后来他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慢慢成了小有名气的富豪。

王小丫却因为纸媒不景气,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1996年,王小丫决定北上寻求新机会,正式离职后考入北广进修。

一个在成都忙着经商,一个在北京追着自己的主持梦,心随着距离慢慢远了。

电话里的话也从彻夜长谈变成了只剩“吃了吗”“注意身体”。

2006年,两人平静地离了婚,没吵没闹,只互相说了句“祝彼此安好”。

外界猜她是因为事业心重才不生孩子,她也没解释。

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本就不用跟别人证明什么。

那段时间,王小丫刚调整好离婚后的状态,把心思都放在《开心辞典》的录制和经济新闻的筹备上。

直到2009年,有消息说她再婚了,丈夫是一位高干人士。

虽然王小丫没公开回应,但身边人发现,以前总把“工作第一”挂在嘴边的她,开始抽时间陪家人,还会跟人分享自己做的川菜。

2016年她得肾病的时候,丈夫也一直守在身边,直到她康复。

现在再有人问她“没孩子会不会觉得遗憾”,王小丫总笑着回答:人生哪来那么多圆满?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不后悔。

这份通透不是天生的,是两段感情沉淀出来的智慧。

不纠缠过去的事,不勉强别人,更不委屈自己。

自卑到自信的逆袭

荧幕上的王小丫总是从容又自信,可这份底气背后,藏着的是她满是自卑和曲折的成长路。

1968年,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昭觉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王小丫”这个接地气的名字,成了她童年的烦恼源头。

同学总拿“脚丫丫”跟她开玩笑,老师点名的时候她总想躲起来,还偷偷改作业本上的名字,可每次都被老师改回去。

父亲跟她说“大俗即大雅”,她那时候听不懂,只觉得这名字是个负担,连文艺活动都不敢参加。

直到后来成了主持人,才明白简单的名字更容易被记住,就像她用真诚打动人心的主持风格一样。

高中的时候,王小丫一门心思想当记者,报考北京高校的中文系没考上,最后被川大经济系录取了。

她哭了好几天,可没放弃自己对文字的喜欢。

大学的时候,她一边学经济,一边给报社投稿。

毕业后进了《四川改革时报》,从写信封、磨得手上起茧子开始做起,偷偷学老记者怎么写稿,翻旧报纸自己琢磨。

后来她主动申请调岗,一步一步走进了报社的核心团队。

有次为了赶稿熬到凌晨,咖啡喝到心悸。

等看到报纸上印着“本报记者王小丫”的时候,她哭了。

所有的辛苦,终于有了意义。

1996年,纸媒行情不好,报社倒闭了,王小丫失业后北上,考上了北广进修,还抓住了去央视实习的机会。

面试的时候,她一句“想把枯燥的经济新闻讲给老百姓听”打动了考官,成功入职。

从实习生到主持《经济半小时》,再到2000年凭着《开心辞典》成了“央视当家花旦”,她只用了五年。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改掉口音,她每天清晨对着镜子练发音,练到嘴角渗血。

为了减少直播时眨眼的次数,她盯着台灯练习,最后得了角膜炎,每次录完节目都得滴眼药水缓解。

这份“熬”出来的努力,才让她有了直面人生的底气。

从当年的自卑女孩,到后来的知名主持人,再到如今低调做公益的“普通人”,王小丫从来没按别人写好的“剧本”生活。

就像她在自传里写的那样:学无止境,不是为了追逐“成功”,而是为了有底气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结语

人生最美的风景,不在于活成别人眼中的模板,而在于聆听内心的声音,走自己认定的路。

参考文献:

1.搜狐视线:《王小丫--最·最真诚的主持人最自然的女人》2002-01-21

2.东北网社会:《王小丫要结婚了离婚多年后再次找到意中人(图)》2009-07-09

来源:吃瓜少女孙答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