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崔女士的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崔女士是受害者,王某某对她实施了性侵,这是施暴者,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也是事实。目前,王某某已经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这件事发生在职场环境中。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职场中时有发生,只是像
最近,崔女士的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崔女士是受害者,王某某对她实施了性侵,这是施暴者,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也是事实。目前,王某某已经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这件事发生在职场环境中。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职场中时有发生,只是像这样闹到公开、被大众所知的地步,还比较少见。崔女士目前也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作为受害者,这位本应得到同情和支持的女士,却在网上收到了不少负面评论。用老百姓的话说,简直“一片骂声”。
因此,我们今天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受害者崔女士会在网上遭遇这么多负面评价?为此,我们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事情的经过;第二,崔女士的目的是什么;第三,为什么网上对她的负面评价偏多;第四,这件事最终结局会怎样;第五,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几点结论和建议。
一、关于崔女士事件的来龙去脉
网上报道和自媒体内容基本上已经将崔女士这件事的前后经过说清楚了。事情发生在2023年,崔女士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次宴请。当时在场的一共三个人:老板王某某、一位客人,以及崔女士自己。席间他们喝了五瓶日本清酒,据视频内容也能看到,崔女士当时喝得大醉。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说五瓶清酒就能把人喝成那样,确实不太常见。之后他们在经济型酒店订了房间,王某某将崔女士抱进房间,随后在房内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整个经过其实有些蹊跷——王某某性侵崔女士之后,隔了相当一段时间,据说是一周左右,当时崔女士洗完澡住下,一周之后她才到达院对王某某提出性侵起诉。
本案的关键证据是隔壁一位客人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录音,录音中可以清晰听到崔女士的拒绝声,比如“不要不要”。法院正是依据这份证据,最终判处王某某四年有期徒刑。后续的发展是,崔女士开始申请工伤赔偿,她提出的是节假日加班赔偿,涉及一种称为“应急性反应机制”(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情况,主张因受侵害导致精神刺激,并据此申请赔偿。目前法院还没有就是否支持这项工伤赔偿作出判决,不过最近有消息传出,可能不会予以赔偿。以上就是整件事情的经过情况。
二、崔女士作为受害者本应得到同情,为什么网上对她的负面评价反而这么多?
在回顾了前面的事件经过后,我们的判断很明确:崔女士是受害者,王某是施暴者,这一点没有疑问。
因此按理说,整个网络舆论对崔女士应当普遍抱有同情,但实际情况却是,网上对她的评价几乎一边负面。每次看到她的直播带货或自媒体内容,点赞很少,负面评论却占大多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会从一名受害者,变成负面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原因是,崔女士本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和视频中态度咄咄逼人,满口脏话,她的丈夫也是如此,导致他们两人的网络形象非常不佳。此外,网上还曝出另一件事:事件发生后,崔某某曾提出索要2,000万人民币外加10%的公司股权。这一信息在网上传开后,让不少人觉得有敲诈的嫌疑。
后来王某可能觉得要价太高,甚至怀疑是不是遇到了“仙人跳”,于是宁愿承担坐牢的风险,也不愿支付这2,000万——四年刑期结束后,虽然名声受损,但至少保住了财产。这样一来,事情的性质就从王某与崔某某之间的个人纠纷,转向了与公司利益相关的争议。事实上,崔某某在公司本身持有约160多万的股权,她索要2,000万,也与她注意到王某名下公司股权的问题有关。
目前网络上有两个主要疑点引发持续质疑:这到底是一起性侵案,还是一场敲诈?如果真是性侵,为什么会有人提前录音?如果是性侵,为什么当时不在审理过程中提出附带民事赔偿,而是事后才来索赔?
当然,受害者要求赔偿是合理的,但为什么当初没有在刑事案件中一并提出民事赔偿,这些疑问都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综合来看,由于崔某某在网络上的言行过于粗鲁,引起公众反感;再加上她的一系列行为让人联想到是为了索取钱财,导致网络评价偏向负面。她的丈夫在事件中同样满口脏话,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这些表现共同塑造了一种不体面的形象,也让她从一个本应被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被负面评价的对象。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是,她对待网民的态度出了问题:对施暴者王某可以谴责甚至辱骂,但面对广大网民时,她本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展现基本素养,尤其她身为销售总监,常与日本企业打交道。这一点可能是问题的焦点之一。
还有人指出,她在形式上模仿了日本的一个案例:日本曾有一位女性在遭受性侵胜诉后,手持写有“胜诉”二字的牌子站在街头——因为日文汉字与中文繁体字相同,她也用了繁体字写下“胜诉”并摆拍传播。这一行为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她动机的怀疑,质疑她是否有预谋。但由于目前没有确凿证据,公众只能通过负面情绪来表达对她的不信任。
三、作为受害者,应当如何做好舆情管理?
崔某某在这件事中是受害者,这一点没有问题,但她对待粉丝时采取的那种粗暴、粗鲁的回复方式,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形象颠覆了。
而且,在案子还没有审理完成之前,她就急着开始直播带货,显得有点太着急了。同时她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她把这次吃饭过程中发生的性侵理解为单位的工作关系,并据此要求基于工伤来赔偿。由于这件事本身没有造成身体伤害,主要是一种精神伤害,也就是所谓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更多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目前在国内,针对这种情况给予精神赔偿还没有先例。
但从司法机关的审判角度来看,确实需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职场伤害很多,我们不能只考虑受害者,也要考虑到企业。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人利用这类事件狮子大开口,导致企业难以经营。所以目前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可以赔偿一些项目,比如劳动保险或者加班的补偿。但至于这种应急性创伤的精神补偿,从法律角度讲,这个口子恐怕不能开。一旦这个案例判定成立,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全国性的追偿问题,这也是法院在维护社会平衡稳定时需要考虑的。我估计,这个案子大概率不会支持崔某某申请工伤赔偿的请求。目前好像法庭已经终止了对这个工伤赔偿申请的审理,所以如果这是事实,那就符合了我的判断。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受害者,怎样做好舆情管理和危机管理?应该让受害者的形象与公众的同情心划等号,不要把粉丝当成施暴者。面对粉丝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当和颜悦色地回应,体现出自己的素质。如果采取这种粗暴的言辞相对,和粉丝形成对立,就会破坏自己的形象;满口脏话会破坏形象,赤裸裸的敲诈勒索嫌疑也会破坏形象。这样的话,以后直播带货是不可能进行的,也很难得到网友的认可。
所以细想一下,名声一旦臭了之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下场肯定是非常悲惨的。因此在舆情公关和危机公关过程中,必须切记的问题就是要了解网友的情绪,正确地面对网友,这才是问题的一个关键。
四、针对此类事件应该怎么应对?
无论是王某某还是崔女士,遇到这种事情其实都会带来负面信息,只是崔某某更多是作为受害者本应得到同情,而王某某是施暴者理应受到谴责。这个基本人设是固定且明确的。
但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围观群众众多,“吃瓜”的人也多,因此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网络是需要发声的。所以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其实都应当注意网民的情绪。你看现在网上基本上对施暴者王某某已经没什么人评价了,大家觉得他受到惩罚就是该付出的代价,反而对受害者崔女士的评价比较多,而且负面评价占多数。
这说明有时候如果媒体管理不当,反而可能引火烧身。崔女士的做法,就和西贝的贾某一样——表面看起来是气势汹汹、积极应对、极力争辩,结果反而让网民了解到更多信息和内情,导致她从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最终转向了类似施暴者的形象。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明白了这一点后,媒体管理的三原则恐怕还是要遵守的:第一是澄清事实,第二是在第一时间面对,第三是不要让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三点务必要牢记。
总之,崔女士的做法引火烧身,让自己从一名受害者变成了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对象,甚至成为被网暴的一方,这就是整个问题中非常核心的一点。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崔某某这件事,我们看到她从受害者转变为网络负面评价的对象,这至少带给我们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如果应对媒体的方式不当,最终会导致非常差的结果,对自身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反而会成为负面形象的代表,得不偿失。
第二,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都应当将网络视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对待。网民说什么,并不代表他们就该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像崔女士这样用粗暴态度对待网民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是我们看到的现实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在职场中首先要学会规避此类伤害。这类职场伤害本质上是两败俱伤——施暴者不会有好结果,受害者最终也难以真正获益,因为创伤的影响是长期的,对自身、对家庭都是如此。必须警惕职场中的这类风险。
第二,一旦出现问题,要学会全方位应对,做好舆情管理与媒体管理。不要因为自己有理就不饶人,也不要因为身为受害者就言语粗鲁、不注重网络形象,最终导致个人公众形象的崩塌。这或许是媒体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点,本质上也是一个战略定位问题。只有把战略定位做好,才能赢得公众同情,为今后的人设奠定基础。如果能像陈行甲那样,从一名离职者转型为公益推动者,这样的路径才能让人认可并支持你。如果人们反对你,就不可能支持你——这是从崔女士案例中应当汲取的教训,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问题。
来源:管理专家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