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主任提醒:过了63岁后,宁可打打麻将,也别在家随意做7件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20:01 3

摘要:邻居老李今年66岁,退休后天天宅家,结果三高“全套”找上门,最近才被医生提醒:“你倒不如去打麻将,也别老在家瞎折腾。”听着像笑话,其实是很多老年人忽视生活细节后的真实写照。

邻居老李今年66岁,退休后天天宅家,结果三高“全套”找上门,最近才被医生提醒:“你倒不如去打麻将,也别老在家瞎折腾。”听着像笑话,其实是很多老年人忽视生活细节后的真实写照。

年过63岁,身体就像一辆跑了几十万公里的老车,稍不留神就会“抛锚”。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机能逐步减退,慢性病风险上升,生活方式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在健康上“掀起风浪”。

1.频繁蹲起做家务,膝盖不是铁打的

不少老人退休后成了“家庭主力”,擦地、洗衣、种花样样不落。可频繁的深蹲动作,会给膝关节带来极大压力。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在长期蹲着刷厕所、种地后,容易诱发或加重。膝盖软骨一旦磨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连上下楼都成问题。

膝关节软骨一旦受损,几乎不可逆。建议老人家务中避免长时间下蹲,可使用带把手的工具或适当请人帮忙。

2.动不动就午睡两小时,睡多了反而累

有些老人喜欢午饭后一觉睡到下午三点,醒来反而头晕乏力。这是因为老年人睡眠结构改变,深睡减少,过长午睡会扰乱生物钟,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研究显示,午睡30分钟以内更适合中老年人,可有效恢复精力,减少心脑血管负担。睡太久,反而可能增加患糖尿病、中风的风险。

控制午睡时长,胜过“补觉”。不妨定个闹钟,养成规律睡眠节奏。

3.独自在家不爱出门,社交退化悄悄来袭

“我一个人在家挺好的”,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背后可能藏着社交退缩、认知退化的风险。

长期独处容易导致抑郁、焦虑,还会加快认知功能衰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性痴呆。

打麻将、跳广场舞,不只是娱乐,更是大脑的“健身操”。朋友间的交流、竞争和互动,有助于延缓脑部老化。

4.饭后立即躺下,胃食管反流找上门

不少老人饭后图个舒服,一吃完就进沙发或床上“躺平”。但这个习惯很可能让你和胃食管反流“结缘”。

饭后躺下,胃内容物容易倒流到食管,引发烧心、反酸、胸闷等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食管炎甚至癌变风险上升。

饭后散步20分钟,是对胃最好的感恩方式。不必快走,舒缓、轻松即可。

5.追求“硬朗”不肯吃药,慢病控制变失控

一些老人“嘴硬”,明知血压高、血糖高,却坚持不吃药,觉得“靠锻炼能降下来”,甚至“吃药会伤肾”。

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若不规范控制,心梗、中风、肾衰竭风险会显著增加。现代药物经过大量研究和临床验证,其副作用远小于不治疗带来的危害。

听医生的话吃药,不是“服软”,而是对身体的尊重。

6.不看说明乱服保健品,小心伤身伤财

“这个能降压、那个能养脑”,不少老人被广告“忽悠”,同时吃好几种保健品,甚至拿保健品替代药物。

但多数保健品只是食品性质,并无明确治疗作用。有些保健品成分复杂,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肝肾负担加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保健品不能代替治疗,谨慎选择才是智慧之选。

7.大清早空腹锻炼,小心低血糖晕倒

不少老年人喜欢天未亮就出门锻炼,但空腹运动容易引起低血糖、心率不齐、头晕摔倒等问题,尤其是服用降糖药的老人,一旦低血糖未及时纠正,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早起后先吃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半个馒头或一杯牛奶,再开始锻炼。运动强度应控制在中等偏低,以能正常说话但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是“药”,剂量不对也会变“毒”。

有个72岁的王阿姨,退休后每天在家忙得不亦乐乎,做饭、打扫、照看小孙子,但总感觉胸闷、头晕、关节痛。她以为是老毛病犯了,没太当回事。直到一次在厨房晕倒,送医才被诊断为高血压脑病前期,并伴有严重关节退行性病变。医生建议她“别再一个人扛一切,适当放手,多出门活动”。

这不是个例,而是中国万千老年人的缩影。选择适合年龄的生活方式,是长寿与健康的关键。

打麻将,不只是图个乐子

说到底,打麻将在医生口中成了“推荐项目”,其实背后是一个提醒:保持社交、动脑、有节律的生活方式,远比表面上的“锻炼”更重要。

麻将、跳舞、下棋,这些看似“玩乐”的事,其实对认知、情绪、心脑健康都有积极意义。比起在家日复一日地重复错误习惯,不如迈出门,多一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老年生活的健康密码,不是“忍耐”和“逞强”,而是“适度”和“科学”。在63岁之后,生活节奏需要调整,行为方式需要更新。身体的变化不是退步,而是提醒我们,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

参考文献:
[1]周文轩.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4):6395-6398.
[2]王明.老年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干预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20-423.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