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时间往前理一理,广东交警和省交通运输厅在假期前就把情况给估摸清楚了。他们说返程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集中期,分别是10月7日和8日,预计车流量大约是951万车次。听起来就是后面几天上路的人会特别多,服务区、收费站和几个互通枢纽都会热闹起来,别指望能轻轻松松过关。
结果很明显:10月5日这天,提前返程的人还是遇上了堵车。你别看大家都想着“早点走就能躲开高峰”,事实是大家都这么想,结果就都挤在了一起。
把时间往前理一理,广东交警和省交通运输厅在假期前就把情况给估摸清楚了。他们说返程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集中期,分别是10月7日和8日,预计车流量大约是951万车次。听起来就是后面几天上路的人会特别多,服务区、收费站和几个互通枢纽都会热闹起来,别指望能轻轻松松过关。
他们还列了个“高风险区域”清单:全省有10处路段被看作容易拥堵,5个服务区会比较挤,3个服务区的充电桩会被用得特别凶。名单里没把每一处都点名,但数字已经够说话了。换句话说,问题不是某一段路单独出事,而是路、站、充电这些环节同时承压,哪儿都容不下这么多人。
回到现场,社交平台上那些实拍的画面挺直观。有的人说自己早早出发,结果跟晚回的一样挤;有人在高速入口等了长长一串车队;服务区的停车位紧张,便利店和卫生间门口有人排队;电动车主在充电桩前排起了队伍。短视频里能看到大家抱着充电枪、拿着零食在车里打发时间的场面,画面没夸张成分,就是实实在在的慢慢往前挪。
这事儿里有个心理学上的小梗:信息一旦传播开来,大家会朝同一时间、同一条路挤,那叫“同步移动”。你在微博看到某条路顺,明天一大把人也跟着走,结果把那条本来顺畅的路变成了人海。社交媒体不是坏东西,但当所有人都把“别人推荐的路”当作唯一参考时,就容易互相“撞车”。
假期一开始,人群分散,计划各有不同。中秋和国庆连在一起,很多人把这几天当成一次长假的机会,回家探亲、旅游、自驾的都有。交警和交通部门在节前提醒了避峰出行、合理规划充电和加油,但这种提醒在大家看来像是“老生常谈”,大多数人还是按自己的节奏出门。结果就是有人出发得早,有人晚走,大家都想当那个“聪明人”,可谁也没料到聪明人成群后会造成新的高峰。
说说现场的细节更真实些:10月5日下午,不少高速口收费站都排起了队,互通处车流缓慢;服务区外面还有车在等位,进去之后便利店结账也要排好一阵;充电桩那边,经常是三两辆车挤一起等,很多电动车主不得不临时调整行程去别的站点。对有小孩或者老人的家庭来说,这种等待尤其难熬,很多人带着被子、零食,边等边安抚情绪,好像临时组成了小型露营队。
媒体和平台的数据、短视频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广州日报、抖音、小红书、微博上的实况贴图和短视频把这种拥堵状态传播得很快。一旦看到这些反馈,就有人改走别的路、有人提前出门、有人干脆取消计划。可问题是,越多人根据这些贴子去错峰,越容易在新的时间点聚集成堆,最后又是“以为错开峰,结果撞在一起”的结局。
能做点什么?说起来不复杂:多看官方路况和通行提示,提前规划好在哪些服务区补给、在哪些点充电,尤其是电动车主别把充电当成临时抱佛脚。别太信“某某人说这条路顺”,那往往是自证其祸。还有个实用招:出发前把几个备选路线和服务区点好,一旦一个点满了,立刻切换,不要临时慌张决定。路上遇堵别急着走错路,冷静看看导航和交警发布的信息。
最后问你一句:你准备哪天返程?打算怎么避开人潮?欢迎说说你的安排和经历。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