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速道路的便捷性背后,潜藏着因安全意识淡薄、装备缺失引发的风险。2024 年 10 月,广西泉南高速发生的 17 车连环相撞事故,不仅造成车辆损毁与人员受伤,更暴露了高速出行中存在的多重隐患 —— 故障车辆未设警示、驾驶员安全知识匮乏、车载安全装备不足、智能预
高速道路的便捷性背后,潜藏着因安全意识淡薄、装备缺失引发的风险。2024 年 10 月,广西泉南高速发生的 17 车连环相撞事故,不仅造成车辆损毁与人员受伤,更暴露了高速出行中存在的多重隐患 —— 故障车辆未设警示、驾驶员安全知识匮乏、车载安全装备不足、智能预警系统缺位。这场事故并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当前高速交通安全管理的短板,也为所有驾驶员敲响警钟。
一、广西高速惊魂:17 车相撞火光冲天,警示缺失酿悲剧
10 月 5 日凌晨 3 点 20 分,广西泉南高速南宁往柳州段的夜色中,夜色浓稠如墨,只有车灯在路面划出一道道光痕。一辆白色轿车突然因爆胎停在应急车道,司机下车后没有打开双闪,也没取出三角牌,只想着 “赶紧换胎,别耽误行程”。然而,他刚蹲下身,后方驶来的一辆 SUV 就因视线受阻,未能及时发现停在应急车道的轿车,径直撞了上去。
“砰 ——” 的巨响打破了凌晨的宁静,SUV 的前脸瞬间变形,白色轿车被撞得向主车道滑动。紧接着,后方车辆接连反应不及:一辆货车刹车不及撞上 SUV 尾部,货车油箱被撞破,汽油泄漏在路面;随后赶来的 14 辆车,在短短十几秒内相继追尾,其中三辆车因剧烈碰撞燃起明火,橙红色的火焰窜起两米多高,轮胎燃烧的焦糊味混合着汽油味,在风中扩散开来。
事故现场一片混乱:有的车辆车窗被撞碎,玻璃渣散落一地;有的司机被困在变形的驾驶室里,挣扎着呼救;还有乘客从破损的车窗爬出,身上带着擦伤,惊魂未定地站在路边。救援人员赶到时,一名受伤的乘客躺在担架上,意识尚清醒,对着医护人员轻声说 “谢谢你们”,医护人员却皱着眉摇头:“现在只是活着,后续治疗和恢复还长,这只是开头。”
处理事故的交警在现场勘查后,语气沉重地说:“这已经是广西本月第三起因故障车未设警示引发的连环事故。第一辆停在应急车道的轿车,如果打开双闪、摆放三角牌,后方车辆至少有 30 秒的反应时间,根本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追尾。” 据统计,这起事故造成 8 人受伤,17 辆车不同程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 万元,后续的拖车、维修、医疗费用更是难以估算。
二、驾校培训 “形式化”:安全实操成 “口头约定”,德国考核对比显差距
事故背后,驾驶员安全知识的匮乏引人深思 —— 很多人拿到驾照后,仍不清楚三角牌该放多远、安全锤该怎么用,这与驾校培训的 “形式化” 密切相关。
在国内某二线城市的驾校训练场,10 月的上午阳光正好,教练老王坐在副驾驶座上,对着学员小李讲解 “车辆故障处理”。他手里刷着手机短视频,嘴里敷衍地说:“车坏了就放三角牌,安全锤砸车窗,记住就行。” 小李追问 “三角牌放多远”,老王才抬头说 “差不多就行,考试不考这个”,全程没有下车演示,甚至没让小李碰过三角牌和安全锤。
小李后来回忆,整个学车过程中,关于高速安全的实操内容几乎为零:“理论课上老师提过一句‘三角牌要放远’,但没说具体距离;安全锤只在图片里见过,教练连实物都没拿出来过。”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国内 85% 的驾校教练不会现场演示三角牌摆放、安全锤使用等应急操作,仅通过口头讲解完成教学;60% 的学员表示,直到拿到驾照,都没实际操作过任何车载安全装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的驾照考核体系。在德国,驾驶员考试包含 “车辆故障现场处理” 的实操环节:考生需在指定区域模拟车辆故障,从后备箱取出三角牌,步行至 150 米外摆放,确保反光面正对来车方向;随后使用安全锤砸破车窗(模拟紧急逃生),并用割带器切断安全带,整个过程需在 5 分钟内完成,任何一个步骤出错都无法通过考试。“德国的驾校会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练习,比如在模拟高速路段摆放三角牌,让我们知道‘150 米’到底有多远。” 在德国拿到驾照的留学生小张说,“这种实操训练,比口头讲解有用得多。”
三、新车减配隐患:备胎、应急包成 “额外选项”,三无应急产品充斥市场
除了安全知识不足,车载安全装备的缺失,也让驾驶员在遇到故障时 “无计可施”。如今,不少汽车厂商为节省成本,对安全装备进行 “减配”,备胎、应急包成了 “需要额外购买” 的选项。
在北京某汽车 4S 店的展厅里,一款售价 15.8 万元的紧凑型轿车旁,销售顾问正向顾客介绍:“这款车采用轻量化设计,取消备胎以节省空间,还能降低油耗。” 顾客追问 “是否配备反光背心或灭火器”,销售才含糊地说:“这些属于选装配置,需要加 1200 元才能配齐。” 顾客疑惑 “安全装备不该是标配吗”,销售却笑着回应:“现在很多车都这样,大部分顾客也不会主动要。”
这种 “减配” 并非个例:某合资品牌的 SUV 车型,全系取消备胎,仅提供一瓶应急补胎液;某国产电动车甚至不配备灭火器,需消费者自行购买。而消协 2023 年发布的《车载应急装备质量报告》显示,市面上在售的车载应急箱中,90% 属于三无产品,没有生产厂家、质量检测报告和安全认证;抽查的 100 批次灭火器中,40% 已过有效期,按压后无法喷出干粉,部分甚至存在瓶体锈蚀、压力表失效的问题。
“我去年买了个应急箱,看着包装挺精致,结果今年用的时候发现,灭火器喷不出来,反光背心一撕就破。” 河北车主赵先生无奈地说,“后来才知道是三无产品,花了 180 块钱买了个摆设。” 这种劣质应急装备,在事故中不仅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带来二次风险 —— 比如过期的灭火器,受热后可能发生爆炸。
四、高速预警 “地区差”:浙江 AI 哨兵 20 秒预警,多数路段仍靠 “人眼盯防”
在高速交通安全管理中,智能预警系统的缺位,也加剧了事故风险。目前,国内仅少数高速路段配备智能预警设备,大部分路段仍依赖人工监控和驾驶员的肉眼观察,反应速度远不及智能系统。
浙江杭甬高速的监控室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路面情况。10 月 6 日上午,一辆货车在应急车道停下后,监控屏幕上立刻弹出 “AI 哨兵预警” 的红色提示 —— 系统通过路面摄像头识别到故障车辆后,在 20 秒内就完成了三项操作:向后方 5 公里内的车辆推送导航警报,提示 “前方应急车道有车辆停靠,建议减速至 60km/h”;通过路面广播循环播放 “前方有故障车,请谨慎驾驶”;向附近的巡逻交警发送定位信息,通知尽快前往处置。
“AI 哨兵的反应速度比人工快太多了。” 浙江高速交警大队的民警介绍,“人工监控需要至少 1 分钟才能发现故障车,还要手动通知相关部门,而 AI 系统 20 秒内就能完成所有预警,后方车辆有更充足的时间减速避让。” 数据显示,杭甬高速启用 AI 哨兵后,因故障车引发的连环事故下降了 72%。
但在国内大部分高速路段,仍缺乏这样的智能装备。比如广西那起 17 车相撞事故发生的泉南高速路段,仅在每隔 10 公里处设有一个人工监控摄像头,监控员需要同时盯着多个屏幕,很难第一时间发现故障车辆。“我们也想推广智能预警系统,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目前只能靠巡逻交警和司机的报警。” 广西高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解释,“很多时候,等我们接到报警赶到现场,事故已经发生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未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的行为,处罚力度也相对较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违法停车,未设置警示标志的,仅处以 200 元至 300 元罚款,记 3 分。“300 元的罚款,对比 50 万元的事故成本,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处理事故的交警无奈地说,“很多司机觉得‘罚得少,无所谓’,直到出了事才后悔。”
五、侥幸心理作祟:中秋国庆事故增 18%,凌晨返程成 “高危时段”
“高速上不会出事,轮不到自己头上”—— 这种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是引发高速事故的重要原因。2024 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高速事故发生率比 2023 年同期上升 18%,其中 60% 的事故发生在凌晨 1 点至 5 点的返程时段。
湖南某高速交警大队的民警在凌晨巡逻时,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辆轿车的司机趴在方向盘上打盹,车辆缓慢地在主车道行驶,仪表盘显示凌晨 3 点,司机已经连续驾驶了 5 小时。民警拦下车辆后,司机揉着眼睛说:“想着再开 20 公里就到服务区,没想到差点睡着。” 他还坦言,知道高速凌晨容易出事,但总觉得 “自己运气好,不会遇到问题”。
这种侥幸心理并非个例。就像以前地铁冲门行为无人管控、醉驾未纳入刑法时,很多人不当回事,直到制度严格、处罚加重后,才逐渐养成规范习惯。“现在很多司机还是觉得‘安全措施是给别人准备的’,直到亲身经历事故,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民警说,“广西那起 17 车相撞事故中,第一辆停在应急车道的司机,如果不是抱有‘很快就能换好胎’的侥幸心理,及时设置警示标志,也不会引发后续的连环事故。”
凌晨返程时段的事故高发,还与 “疲劳驾驶 + 视线差” 叠加有关。中秋国庆期间,很多司机为了避开白天的拥堵,选择凌晨出发或返程,连续驾驶 4-6 小时后,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的情况;加上凌晨路灯较暗,路面反光效果差,发现前方故障车时往往已来不及刹车。“我们在事故现场调查时,很多司机都说‘没看到前方有车’,其实就是疲劳导致的视线模糊。” 民警补充道。
六、安全装备 “正确清单”:这些物品,每辆车都该配齐
面对高速出行的风险,驾驶员并非无计可施 —— 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能大幅降低事故风险。交警部门结合事故案例,给出了车载安全装备的 “必备清单”:
1. 国标反光三角牌
需符合国家标准(GB 5768.2-2022),具备强反光功能,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500 米外可被车灯照亮。摆放时需注意:车辆在高速路段故障,三角牌需放在车后 150 米处;弯道或坡道故障,需放在入弯前或坡道顶端,确保后方车辆有足够反应时间。摆放时驾驶员需穿着反光背心,快速走到安全距离外,避免在路面停留。
2. 5 升 ABC 类灭火器
选择具备年检合格标志的产品,能扑灭固体(如衣物、座椅)、液体(如汽油、机油)和气体(如天然气泄漏)引发的火灾。安装位置需便于取用,如驾驶座下方或后备箱开口处。使用时需拔掉保险销,握住喷管对准火焰根部,按压手柄喷射,避免逆风使用。
3. 带割带功能的安全锤
选择钨钢锤头的产品,硬度足够砸破汽车钢化玻璃;锤身需配备隐藏式割带器,用于紧急情况下切断安全带。使用时需瞄准车窗角落(此处玻璃最脆弱),用力砸击,避免砸击玻璃中心;割安全带时需将割带器对准安全带根部,快速拉动切割。
4. ATV 级反光背心
需符合 ATV(全地形车辆)安全标准,面料具备高反光性,在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下,100 米外可被识别。驾驶员下车处理故障时必须穿着,避免被过往车辆碰撞。建议将反光背心放在副驾驶座储物袋中,便于快速取用。
5. LED 车顶频闪灯
选择具备爆闪功能的产品,亮度是普通手电筒的 3 倍,可通过吸盘固定在车顶。车辆故障停靠时开启,能让后方车辆更早发现,尤其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预警效果远优于双闪。
“这些装备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保命工具’。” 交警部门强调,“比如广西那起事故中,如果第一辆故障车的司机配备了三角牌和频闪灯,后方车辆就能提前发现,至少能减少一半的碰撞量。”
七、政策推动安全升级:新车将强制配安全装备,高速智能预警加速普及
针对高速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政策层面也在推动升级。2024 年 9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机动车安全装备强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2025 年起,新车出厂时必须配备反光背心、三角牌、灭火器和安全锤;取消备胎的车型,需标配应急充气泵和补胎液;车载应急装备需通过国家质量检测,标注生产资质和有效期。
“政策出台后,我们已经开始调整生产计划,在新车中增加安全装备配置。” 某国产汽车厂商的负责人表示,“以前消费者很少关注这些装备,现在政策强制要求,我们也会把安全装备作为宣传重点,让消费者知道‘这些配置能保障安全’。”
在高速智能预警系统方面,交通运输部计划 2025 年底前,在全国重点高速路段(如主干线、事故高发路段)实现 AI 哨兵系统全覆盖。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已启动试点,在高速路段安装毫米波雷达和智能摄像头,实现 “故障车识别 - 自动预警 - 交警联动” 的全流程自动化,预警响应时间控制在 30 秒内。
10 月 8 日傍晚,河南车主王先生在高速服务区检查车载装备:他从后备箱取出三角牌,对着夕阳转动,确认反光面能正常反射光线;按压灭火器的压力表,指针在绿色区域,显示正常;安全锤放在驾驶座车门储物格里,伸手就能摸到;反光背心叠好放在副驾驶座,LED 频闪灯已吸附在车顶。仪表盘显示即将进入夜间行驶,他打开双闪,灯光闪烁正常。
前方的高速路延伸向远方,夕阳的余晖将路面染成金色。王先生发动车辆,导航提示 “前方 5 公里有事故高发路段,请减速慢行”。他握着方向盘,心里清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安全装备,和时刻紧绷的安全意识,才是高速出行中最可靠的 “保护伞”。
来源:夏津资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