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何以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熔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10:01 1

摘要:武威,这座横亘于祁连山东麓的古城,自古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正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赞:“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武威市博物馆展厅

武威,这座横亘于祁连山东麓的古城,自古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正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赞:“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武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商贸中转站,更是中华文明与西域文明碰撞融合的枢纽。”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魏学礼引我们走入博物馆,在这里仿佛触摸到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温度。

从粟特商队的驼铃,到活字印刷的墨香,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多民族共生的记忆,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对话的密码。

今天,我们透过魏馆长的视角,解码这座古城如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熔炉”,在多元碰撞中为中华文明注入新活力。

多元文明的见证:从粟特商队到西凉乐

文汇报:武威出土的墓葬文物中,频繁出现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这是否印证了千余年来这片土地上民族共生的图景?

魏学礼:确实如此。最典型的当属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俑与翟舍集墓志。其中,墓志记录了翟舍集与其夫人安氏的生平,而这些深目高鼻的陶俑,头戴风帽、身披风衣,正是史料记载中“昭武九姓”粟特商队的形象。他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凉州,不仅带来了波斯器皿,更将琵琶、香料、珠宝带入中原——堪称古代的“文化带货”。

他们留下的很多文物,同时兼具西域与中原特色,就像粟特人在武威的生活状态——既保持本民族信仰,又主动吸纳汉文化。

而吐谷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则与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弘化公主有关。她虽然只是唐皇室的宗室女,却将中原礼制带入吐谷浑。她的政治智慧让汉文化与草原文明在河西实现了和谐共生。

此外,粟特人带来的胡旋舞、龟兹鼓点,与中原雅乐融合成的“西凉乐”,也是隋唐宫廷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音乐的融合,也恰如武威的地理定位——将西域的奔放与中原的典雅熔于一炉。

汉文化的智慧输出:西夏《维经》与汉王杖简

文汇报:武威文物中,哪些最能体现技术传播与文明互鉴的深度?

魏学礼:亥母寺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绝对是代表。这部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直接印证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西夏的传播。西夏人不仅继承了毕昇技术,还根据自身文字特点改良了字模——这正是文明互鉴中的创新。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再比如,汉代的王杖诏书令册简是世界最早的养老立法之一,其中有“殴辱持杖者处死”的条文。而在顶端装饰有彩绘漆木鸠的王杖既体现“以孝治国”的理念,又赋予制度温暖的文化符号。这种治理智慧,同样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

历史熔炉的当代对话:数字展厅延续开放包容

文汇报:陈寅恪评价五凉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在当代语境下,武威如何继承这种精神,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接力”?

魏学礼:回望武威的文明轨迹,从史前到蒙元,这座古城始终扮演着“文明转换器”的角色。如今的武威,既是“中国葡萄酒城”,也是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我们正在打造数字展厅,让西夏泥活字与3D打印技术对话。当游客用手机扫描王杖简上的二维码,看到的不仅是汉代律法,更是古今相通的治理智慧。当我们凝视这些文物,看到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文明互鉴的永恒命题——唯有开放包容,才能让文明的火种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