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对于邓华将军而言,是充满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一年。这一年,他既是思念故土与亲人的游子,也是肩负解放海南岛重任的军事指挥员。亲情与战友情、个人情感与军事决策,共同交织成他生命中一段深刻而复杂的记忆。
1950年对于邓华将军而言,是充满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一年。这一年,他既是思念故土与亲人的游子,也是肩负解放海南岛重任的军事指挥员。亲情与战友情、个人情感与军事决策,共同交织成他生命中一段深刻而复杂的记忆。
那年二月,邓华在武汉四野总部开完会后返回广州。列车途经郴州时,他望见少年时代读书时常见的苏仙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决定顺路回乡探望。他首先来到郴州十字街头,祭奠表弟首培之。这位曾在湘南暴动中担任少年先锋队中队长的青年,后来被敌人残忍杀害,头颅被悬挂示众。百姓们悄悄将他的遗体安葬于此。站在表弟长眠之地,邓华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怀念。
回到陂副村老家,邓华只见到了兄长邓多英一家。父母早已离世,前妻邱青娥也已不在人世。1924年冬,未满十五岁的邓华在父母安排下与本县的姑娘邱青娥成婚。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革命思想传播,邱青娥剪掉发髻、参加妇女联合会,还学会了“自由”“平等”等新名词。她曾试探地问邓华是否反对包办婚姻,邓华诚恳地回答:“我们过得很好,但今后遇到强迫婚姻,我们也要反对。”这番话让邱青娥放下了心。
1928年,长子邓诗贤出生仅五个月,邓华就毅然参军离家。父母相继离世后,妻子邱青娥带着孩子回到娘家,长期积郁成疾,也于1938年病逝。邓诗贤长大后参军,1949年12月从广州报纸上看到“邓华”这个名字,经过核实后写信相认。邓华收到信后激动不已,立即委托一位要去衡阳出差的参谋将分别二十二年的儿子接到身边。在第十五兵团司令部,父子重逢,相拥而泣。
1950年,在儿子陪伴下,邓华再次回乡。他特地去凭吊了农会主席邓天生的墓地。这位在大革命时期被豪绅杀害的烈士,墓地仅有一个小土堆。邓华郑重地对村干部说:“应该为邓天生修坟立碑,给他的亲属以抚恤。”最让邓华动容的是,一位亲人给了他一张前妻带着幼年邓诗贤的照片。看着照片中妻子期盼的眼神,邓华百感交集。晚上,父子同榻而眠,谈及往事,邓诗贤忍不住落泪,邓华强忍泪水安慰儿子:“别伤心,我们这代人,注定要作出重大牺牲。”然而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脸上早已挂满泪珠。
就在邓华沉浸在亲情回忆的同时,解放海南岛的重任已落在他的肩上。毛主席将指挥权全权交予时任15兵团司令的邓华。他提出“小部队偷渡”的作战方针,虽与毛主席组织大部队渡海的想法不同,但邓华既坚持执行命令,又灵活调整,最终提出“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大举登陆相结合”的计划,获得毛主席批准。
在这场战役中,邓华与40军军长韩先楚因作战计划产生两次激烈争执。韩先楚是军中闻名的“胆大包天”的将领,许世友曾称赞他“胆子比鸡蛋还大”。在作战会议上,韩先楚坚持要提前在谷雨前发动战役,理由是解放军渡海主要依靠风帆船,必须借助季风。回到部队后,他更下令不传达六月登陆的决定,要求所有准备必须在三月份完成。
当40军和43军先后成功偷渡一个团和一个加强营后,韩先楚认为时机成熟,主张40军全军渡海。邓华闻讯急忙从广州赶到徐闻前线。在赤坎村指挥所里,两位将领展开激烈争论。韩先楚坚持:“我们40军已经准备充分,完全可以全军渡海!”邓华则冷静分析:“43军船只不足,你是否考虑过这个情况?”韩先楚提议让40军先渡,43军作为第二梯队。邓华生气地反驳:“难道你要我不管43军,只顾40军吗?”
争论愈演愈烈,邓华严肃地问:“你到底承不承认我指挥你?”韩先楚毫不退让:“我只服从正确的指挥!”邓华拍桌强调:“我的决心与部署都是经过四野首长和军委毛主席批准的!”据在场参谋回忆,两人争吵之激烈“连房顶盖都要掀翻了”。最终四野首长支持了邓华的意见,第二批偷渡按原计划进行。
1950年4月16日,韩先楚亲率40军、43军四个师跨海进击,顺利解放海南岛。然而战役结束后,两人又因武器装备问题产生分歧。邓华希望40军将缴获的武器留给长期艰苦作战的琼崖纵队,韩先楚则认为应该由40军和43军平分。邓华耐心解释:“43军要留守海南,你们北上河南会换装新武器。”在韩先楚坚持要正式命令的情况下,邓华最终下达命令,要求40军除留少数武器作纪念外,其余全部留下。韩先楚敬礼接受命令,但表示对部队产生的影响不负责任。这次“缴械”对军人而言难以接受,但韩先楚还是顾全了大局。
值得玩味的是,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后任司令),韩先楚任副司令,两人配合默契,再未发生过争执。这些争论纯粹出于工作,体现了两位将领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无论是邓华回乡祭奠亲人时的泪水,还是战场上与战友的激烈争辩,都展现了一代革命者在家国之间、情理之中的抉择与担当。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