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台上,当饰演李承恩的演员彭庆华身着高度还原游戏的服饰,手执长枪与饰演女主角小七的演员李嘉宜惊艳出场时,全场沸腾。随后一曲慷慨激昂的粤曲《战八方》,生动诠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豪迈之气。
舞台上,当饰演李承恩的演员彭庆华身着高度还原游戏的服饰,手执长枪与饰演女主角小七的演员李嘉宜惊艳出场时,全场沸腾。随后一曲慷慨激昂的粤曲《战八方》,生动诠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豪迈之气。
10月4日晚,深圳保利剧院,深圳原创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上演了这超燃的一幕。它将网游的热血叙事与传统戏曲的表演美学相融,再加上科技感满满的舞台呈现突破,为观众带来了兼具经典底蕴与时代新意的观演体验,再度刷新人们对深圳文化跨界创新的想象。
不止《决战之燎原》,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出圈的深圳原创文艺作品迎来“井喷”现象,令人目不暇接。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给观众带来极致体验,票务销售持续火爆;“城市民谣”吟唱都市人的心灵故事,收获无数共鸣;作为金钟奖作品,《我的祖国》与《灯塔》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力量;在“春茧”体育馆举行的“听见中国听见你”中国原创音乐盛典,为“爱乐之城”深圳增添了新的注脚……这些新的深圳文化IP,其影响力正在线上线下呈“燎原”之势。
那么,为什么是深圳?这个金秋时节,深圳除了“收获”一批令人瞩目的文化新地标,为什么还能“收获”一批火爆出圈的文艺力作?这座以经济与科技发达而闻名的年轻城市,为什么能够在文艺创作领域展现如此蓬勃的爆发力与惊人的成熟度?
“双螺旋”驱动及“精准滴灌式”扶持
这些作品成功“出圈”,背后是一片文化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是深圳拥有的独特的文化生态和创新特质。具体地说,是城市创新基因、政策前瞻布局、市场活力涌动、人才精准汇聚等要素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是一座平均年龄仅32.5岁的城市,年轻、开放、创新是深圳特有的城市基因,天然具有打破陈规与思维桎梏的远见与勇气,对新鲜事物有更高的接纳度。尤其是,作为一座高科技之城,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文艺表达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与语言。
《决战之燎原》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营造中式水墨美学场景,通过武侠风音效设计增强沉浸体验,让传统粤剧在科技加持下呈现“新古典武侠美学”,实现技术与剧情、唱腔、武打深度融合。《交易人生》依托明华轮的物理空间量身定制剧情,将轮船舱室转化为戏剧场景,其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的虚拟现实产业相呼应。“吾城吾歌”歌汇采用“线上首播+线下惠民”的传播模式,借助数字平台让城市民谣突破地域限制……在这里,人们不仅看到了艺术创作不受传统束缚,敢于打破边界的“深圳创意”,更听到了一场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或者说,这是一种“双螺旋”驱动模式:科技为文化注入颠覆性的表现力,文化则为科技找到最具温度与感染力的应用场景,二者相互赋能,共同进化。
深圳坚持把文化繁荣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文艺创作营造了一个发达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近年来,深圳以先行示范的担当,将广东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蓝图转化为扎实“施工图”——用制度创新激活文化创造力,用产业融合锻造文化竞争力,用人文滋养提升文化感召力,让文化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成为驱动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为确保优秀文艺创作得到政策、资金、人才的全方位助力,深圳充分发挥各项扶持保障机制作用。比如,现象级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立项之初,便得到了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共同资助。深圳原创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市粤剧团制作演出;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是深圳市委宣传部支持打造的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也是深圳建设“国际演艺之都”的一次重要实践。深圳交响乐团多部作品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长期的创作组织与支持。
好钢花在刀刃上,深圳对重点选题、原创项目、优秀团队的这种“精准滴灌式”扶持,既尊重文艺创作的自身规律,也为优秀作品的破茧而出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
充沛的市场竞争力与内生动力
作为一座建立在市场化法则之上的城市,市场化是解答深圳文艺精品何以频频出圈的一个密码。
一方面,从深圳音乐厅、保利剧院等高端场馆到各类小剧场乃至商业综合体中的演艺新空间,深圳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演艺生态。即将过去的这个国庆黄金周,藏身于深圳南山华侨城商圈的华生活馆“爪马世界”剧场的沉浸式剧目,万象天地剧场里的互动式交友专场等,让很多人流连忘返。遍布深圳商圈、山海间的演艺新空间,正托举起“新大众文艺”的鲜活形态,重新定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文旅魅力。
另一方面,依托“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协同机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坚持市场化运营,深圳出品的原创文艺品牌获得了充沛的市场竞争力与内生动力。比如,作为新时代深圳文艺的“攀峰”之作,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海外落地运作上,按照市场化机制开展商业化演出,改变了中国舞剧作品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展现了中国舞剧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这样的市场感召力,在最近出品的爆款身上也展露无遗。《决战之燎原》购票观众中年轻群体占比过半,覆盖全国20余省市及港澳地区,并登顶猫眼戏曲艺术热销榜首位。这个假期,不少上海人专门坐飞机来深圳,只为看一场戏剧演出,那就是《交易人生》。据悉,《交易人生》开票后短短数天,国庆中秋期间的门票几乎全部售罄。其中,有40%购票者是上海地区观众。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不仅吸纳了海量的高科技人才,近些年来,在文艺创作领域,也逐渐形成了人才聚集效应。《咏春》名家云集,《决战之燎原》中两大主角均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担纲,《交易人生》由享誉全球的壁虎剧团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亲自执导并携手国际顶尖舞美、作曲、服装团队精雕细琢而成……这些,都是深圳引入一流文艺创作力量的明证。
顶级文艺作品成建制出产,无疑会增强深圳对优秀文艺人才的吸引力。而随着更多文艺领域青年人才不断涌入,也将为深圳的文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形成正向循环。
为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铸就与之匹配的文化灵魂
国庆前后集中亮相的深圳文艺精品,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移民城市的包容基因、政策体系的精准扶持、市场机制的创新活力等,共同构成了文艺创新的“深圳密码”,在不同维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其一,深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证明,“经济”与“文化”并非对立叙事,深圳不仅仅是经济高地,也是文化润泽之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本土与全球的对话等,这些作品展现的创新高度,正在以文化的名义,提升深圳的城市能见度与美誉度。
其二,这些出圈的文艺新品牌,共同勾勒出深圳在文化赛道上的独特探索路径。《交易人生》创作灵感源于歌德的《浮士德》和果戈里的《外套》,从内容到表现方式都有浓郁的国际化色彩;《决战之燎原》向历史的土层开掘,让人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长的生命力,看到了深圳对于文化吐故纳新的胸襟与姿态;“吾城吾歌”吟唱的是新移民的乡愁、奋斗与身份认同……它们的路径不同,其精神内核无不紧扣“都市性”与“现代性”,告诉人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开放且开阔的视野,在于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在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于对普通人真情实感的真诚表达。
其三,它意味着深圳发展进入“文化自觉”的新阶段。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生命活力,也是解决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雷同、千城同面问题的根本所在。深圳用一个个文化IP,用一个个与城市命运、个体生命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故事”,告诉外界“深圳是谁”、“深圳为什么”,并试图回答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为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铸就与之匹配的文化灵魂。
就像音乐之于维也纳,电影之于好莱坞,这些火爆“出圈”的作品,为深圳构建了充满活力与想象的文化身份,成为深圳日益鲜明的人文标识。它们正列队而出、接受时代的检阅,通过它们,人们看到了一个创意无限、活力无限的文化深圳。从改革开放的“经济试验田”,到今日在文化领域奋力构建的“创新高原”,深圳正在完成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人文IP从深圳出发,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走向更多人的内心。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