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辉映流金岁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08:00 1

摘要:红色电影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秋意渐浓时,不妨沿着“红色电影的流金岁月”这条线路,走访京城的三座文博展馆,了解光影背后的抗战历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柜中陈列着泛黄的《小兵张嘎》手稿,字里行间记录着创作者的真挚情感;中国铁道博物馆里,《铁道游击队》的银幕

本报记者 邱伟

红色电影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秋意渐浓时,不妨沿着“红色电影的流金岁月”这条线路,走访京城的三座文博展馆,了解光影背后的抗战历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柜中陈列着泛黄的《小兵张嘎》手稿,字里行间记录着创作者的真挚情感;中国铁道博物馆里,《铁道游击队》的银幕故事与真实的抗战历史相互呼应,再现铁路英雄的不屈身影;中国电影博物馆则通过海报、剧照、服装等丰富馆藏,系统梳理了电影人以镜头记录抗战的历史。这条从文本、实物到影像的参观路线,清晰展示了红色电影如何从真实历史中汲取素材,最终成就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第十五届中华少儿电影配音推广展示活动“星光舞台”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 本报记者 程功摄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丰富多彩的展览为观众打开新的视野。本报记者 甘南摄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巨型荧幕吸引观众打卡拍照。 本报记者 程功摄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带领观众深入抗战文学的精神世界。 本报记者 甘南摄

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一场以“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为主题的展览正在举办。 本报记者 甘南摄

“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系统梳理了自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14年间,中国铁路所承载的战略使命与血火考验。 本报记者 甘南摄

中国现代文学馆

泛黄纸页里的精神丰碑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A座一层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一段穿越烽火岁月的文学旅程在眼前徐徐展开。步入展厅,战斗红、硝烟灰与手稿黄交织出厚重的视觉基调,将人瞬间带回那个山河破碎却精神不屈的年代。主视觉墙上,《小英雄雨来》《笔征日记》《小兵张嘎》等珍贵手稿静静铺陈,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至今仍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呐喊与呼唤。

展览以“民族觉醒”“抗到底”“天地英雄”“为人类正义而战”“人间正道”五个篇章层层递进,带领观众深入抗战文学的精神世界。在柔和灯光下,每一页手稿都仿佛仍带着作家的体温与心跳,记录着思想与情感的轨迹。这些文字,不仅是抗战精神最原始、最珍贵的文物,更构筑起一个民族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近三百件手稿、书信、报刊与实物中,有几件珍品动人心魄。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堪称镇馆之宝。1944年,老舍在重庆开始创作这部巨著,战时物资匮乏,买不到钢笔书写用的道林纸,全篇小楷只能以毛笔在粗陋的土纸上工整书写。泛黄的手稿纸页上,字迹历经八十余载,依然力透纸背,展现出一代文人的铮铮风骨。

玻璃展柜中,《抗战文艺》全套期刊首次完整亮相——从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4日终刊,73本杂志连贯陈列,如同一部抗战文艺的“百科全书”,见证着文艺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使命,这也是本次展览的重量级展品之一。

展览尾声,光线由暗转明,象征着展览进入“抗战的当代回响”阶段,展区内陈列了抗战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成果与相关影视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平之光”艺术装置——高悬的冲锋号与白鸽意象,周边环绕由各国语言汇成的“和平”字样,既昭示民族复兴的必然,也寄托人类对和平永恒的向往。

中国铁道博物馆

烽火钢轨上的民族脊梁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一场以“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为主题的展览正在举办。展览以350余张历史图片、100多件实物展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危机与筑防”“铁道与战场”“铁路与后方”“胜利与接收”“铭记与展望”五个篇章,系统梳理了自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14年间,中国铁路所承载的战略使命与血火考验。

漫步展览长廊,历史的风云扑面而来,展厅中有一张震撼世界的图片——《中国娃娃》(又名《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照片中的小朋友叫王家升,他当时只有1岁,是日本轰炸上海南站时的幸存者,被美籍华人战地记者王小亭拍下,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据说当时有超过1亿人看到了这张照片。它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在讲解员的叙述中,血色记忆穿越历史烟云浮现在观众眼前。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一段被血与火镌刻的岁月,也铸就了中国铁路史上不朽的篇章。日军的铁蹄向南踏进,危难之际,茅以升毅然炸毁自己倾注心血设计、建成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那不仅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铁道游击队是活跃在山东枣庄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成员以铁路工人、矿工等为主,他们在铁路线上神出鬼没,撬铁轨、炸桥梁、截军列,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正是通过经典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广泛传播,这支队伍的英雄事迹才得以家喻户晓。铁路不仅是战场动脉,也是后方的生命线。湘桂、黔桂铁路在极端条件下修建而成,成为内迁工厂、运输外援物资的关键通道。

修路是为救国,炸路亦是为卫国。这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决绝,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所迸发出的惊人韧性。展墙上的历史数据,展现了中国铁路如何成为军队调度、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大量照片记录下工人们在敌机轰炸中抢修线路、在物资匮乏时坚守岗位的身影。锈迹斑斑的修路工具、铭刻战争弹痕的钢轨,无声诉说着战火纷飞年代的艰辛与坚韧。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十万铁路工人投身抗战洪流,牺牲的铁路员工超过2000人,这些无名英雄用热血与忠诚谱写了中国铁路史上最悲壮的篇章。

展览未止步于历史,而是通过一条“时光轴”将观众从抗战岁月引向高铁飞驰的今天: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从被炸断的钢轨到“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中国铁路的变迁正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直观见证。

中国电影博物馆

黑白胶片上的时代见证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三层展厅,“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庄重呈现。伴随《松花江上》等经典旋律,观众依次参观“家破”“起来”“燃烧”“胜利”四大展区,通过《风云儿女》《七七事变》《百团大战》等50余部影片的海报、剧照及书刊、服装等珍贵馆藏,全景回顾中国电影人以镜头为武器记录抗战的光辉岁月。

展览最大亮点是“延安电影团影集”首次全方位公开。影集由延安电影团创始人之一的吴印咸亲手整理,收录4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涵盖党中央在延安的重要活动、大生产运动与敌后斗争等历史瞬间。1938年,延安电影团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成立。这部影集不仅凝结战火记忆,也见证了几代人的守护与传承,馆方历时四年研究并出版《延安电影团红色“影”记》一书,让更多观众触摸抗战年代真实的温度。

走过这三座展馆,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红色电影编年史。这条线路的意义,正在于将电影放回了孕育它的历史土壤之中,邀请每一位观众去探寻光影背后更加厚重、动人的真实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