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的人数达到2.93亿,平均月薪是4432元,平均年龄41.7岁,学历大多止步于初中——他们就是中国农民工。
在今天这个“不读书也能月入上万”的流量时代,有一个群体却在沉默中用汗水换饭吃。
他们的人数达到2.93亿,平均月薪是4432元,平均年龄41.7岁,学历大多止步于初中——他们就是中国农民工。
每走在一条公路,每住进一栋楼,每用一度电、每点一份外卖,我们背后依赖的,都是这2.93亿人。他们不是城市的主人,却是城市的建造者。
他们不是最受瞩目的那群人,却是支撑经济的根本力量。
2021年底,中国农民工总数为2.93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9%;
平均月收入:4432元;
学历分布:87.4%的农民工没上过大学,其中初中学历占比最高,达56%;
婚姻状况:已婚农民工占比超83%,未婚仅16.8%;
性别结构:男性1.87亿(64.1%),女性1.05亿(35.9%);
年龄结构:30岁以上占比79%,其中50岁以上占27.3%。
我最震惊的是两点:一是他们学历之低,二是年龄之高。在这个动辄说“35岁职场危机”的年代,有将近8000万农民工超过50岁。
问题是,这些上无学历、下无依靠的工人,还能坚持几年?
农民工≠拿锄头种地的人。
国家统计的“农民工”是指:农村户籍但在非农产业打工超过6个月的人。所以,不管你是在高楼写字楼里当“金融民工”,还是在车间流水线上当轧钢工,都逃不掉农民工的身份,只要你的户口还在农村。
那么,他们主要在哪些行业呢?制造业:排名第一,占比27.1%,约7190万人;建筑业:第二,占比19%,约5500万人
其他四大集中行业为:住宿和餐饮、批发零售(超市等)、交通运输(快递员、司机)、居民服务(维修、家政)。
哪个最赚钱?根据2024年农民工监测报告:快递物流行业位居第一,月薪5151元;建筑工地紧随其后,5141元。
也就是说,干得最苦的,反而可能挣得最多。这合理吗?不合理,但符合现实。
认识的几个装修工朋友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城市户口。
他们干十几个小时的活,住在工地铁皮房里,还要担心老板会不会“跑路”。但他们不怕吃苦,只怕“白干”。
很多人以为农民工就是“北漂”“南下”,其实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远赴他乡。
具体怎么分布:在本地乡镇打工:1.21亿人;跨市不跨省:1亿人;跨省:只有7130万人,占比24%
但你要问,多跑点路值吗?值!
在老家打工月入:仅有3878元;跨省市打工月入:高达5013元;二者收入差距:每月1135元。
赚钱的动力,很现实,也很直接。离家打工,不是情怀,是生存。
一个朋友的公司在宁波,装修全靠外来农民工。
但当他去老家河南开分店时,雇了本地施工队后直言:“效率完全比不上那批漂在外地的。” 所以说,外出的这群人,不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为了让孩子不饿。
第一把刀,是社保漏洞。
全国2.9亿农民工中——拿到工伤保险的不到1亿人。换句话说,超过2亿人体力劳动者,一旦出事就是自认倒霉。
比如西安那位为了给儿子攒学费、在烈日下干活致死的建筑工人,因为没有签劳动合同,根本无法主张工伤赔偿。所有责任,就这么被“合规”甩得一干二净。
第二把刀,是年龄制度性歧视。
一些地方明令禁止6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从事建筑施工工作。表面上是为了“安全”,实际上切断了老人最后的生存线。
好在四川、安徽等省已经叫停这种“一刀切”,还农民工一个选择权——劳动也是权利,而不是负担。
五、他们的下一代打工路上,有多少农民工把孩子留在了老家?
1810万农村留守儿童(小学和初中阶段,2020年统计)。
这些孩子的父母在高速路旁挥汗、在高楼之巅刮腻子,但对他们却缺席了整个成长过程。爷爷奶奶的宠溺,父母的缺位,使很多孩子从小问题频出,早熟、叛逆、厌学,甚至以“逃学、打架”为荣。
一个社会的下限,不该由此设定。
这不是家庭的问题,是结构的问题。
让人离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生活”不该是凌空搭建的建筑,而是落地的家。
数据还告诉我们一件事:90后农民工占两成以下,80后是主力,00后更少;农民工“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再提0.1岁达43.2岁。
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低端制造、基础建设岗位开始萎缩,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行业越来越少。这会带来两个变化:农民工将被迫“内卷”,甚至被职场边缘化;新一代年轻农民可能直接跳过“打工—返乡—守老”的路径,直奔数字经济或地方创业
说难听点——以后可能不是不好干,而是没得干。
国家要怎么应对?
民众的建议是:强化技能培训投入,让更多劳动力“抬头看路”;推动社保全覆盖,让劳动者不是裸奔上岗;擦亮农村经济新模式,打造“在地就业”的机会场景。
如果说工业化让城市高楼林立,那为这片林立献出根基的,就是农民工。他们是一座国家的“地基层”,是我们现代生活的“血肉循环”。
今天,他们不是呼吁同情,而是争要最基本的尊重、保障和改变机遇。
真正的现代化,不是修出多少高铁、多少大桥,而是多少劳动者在时代里,被当作一个“人”被看见。
我们欠他们一句谢谢,更欠他们一个承诺:你在高楼干活的时候,你的孩子不会因此孤独成长,你的老年不会被一纸政策抹除价值。
这事,不该只在春节的时候想起。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