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里有10到12岁孩子的家长,有没有发现最近娃有点“怪怪的”?以前跟你无话不谈,现在却总把自己关在房间;以前穿啥都无所谓,现在出门前能对着镜子折腾半小时。其实这不是“变坏”,是青春期前的“成长预警”,要是没找对方法应对,等真到了叛逆期,后悔都来不及。
家里有10到12岁孩子的家长,有没有发现最近娃有点“怪怪的”?以前跟你无话不谈,现在却总把自己关在房间;以前穿啥都无所谓,现在出门前能对着镜子折腾半小时。其实这不是“变坏”,是青春期前的“成长预警”,要是没找对方法应对,等真到了叛逆期,后悔都来不及。
第一个信号:突然不跟你“掏心窝子”了。以前放学进门就喊“妈,今天老师夸我了”,现在问一句“学校咋样”,他要么说“没啥”,要么干脆躲进房间锁门。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你跟谁学的?翅膀硬了?”,其实这不是孩子故意疏远,是他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想自己处理小情绪,不想啥都被家长管着。这时候别硬闯,比如别去撬日记锁,改成在他书桌放张便签:“要是有想聊的,爸妈随时在客厅”,给足空间,他反而会愿意跟你说。
第二个信号:开始“臭美”,还会因为外表焦虑。比如早上出门前,对着镜子扯半天校服领口;或者问你“我是不是有点胖”“这个发型丑不丑”。有些家长觉得“小孩子懂啥美丑,瞎折腾”,其实这是孩子在建立“性别认同”,他开始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别调侃他,反而可以跟他一起选舒服又好看的衣服,跟他说“健康的样子最帅/最美”,不然很容易让他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个信号:跟你“抬杠”,理由还特别“幼稚”。你让他“先写作业再玩”,他说“我同学都是先玩再写”;你让他“多穿件外套”,他说“我不冷,你别管”。很多家长忍不住发火“跟你讲道理你不听,反了你了!”,其实孩子不是故意作对,是想证明“我能自己做决定”。这时候别硬碰硬,比如把“你必须先写作业”改成“你想先玩20分钟,还是先写1小时作业再玩?”,给个选择,他反而会乖乖听话。
其实青春期前不是“叛逆前奏”,是孩子从“小朋友”变成“小大人”的“换挡期”。家长别总想着“管着他”,而是换成“陪着他”——少点质问,多点倾听;少点否定,多点尊重。做好这一步,后面的青春期,孩子才愿意跟你站在一边,而不是跟你对着干。
来源: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