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阿姨今年57岁,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到深夜,本该安然入睡的她却总要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到午夜还睡不着觉。她一度怀疑,是不是白天多喝了杯咖啡,或者是最近孙子的学习让她太操心。
李阿姨今年57岁,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到深夜,本该安然入睡的她却总要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到午夜还睡不着觉。她一度怀疑,是不是白天多喝了杯咖啡,或者是最近孙子的学习让她太操心。
然而,几次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却告诉她,真正让她长年失眠的,并不是这些表面原因——而是一组几乎被所有“睡不好的人”忽略的共性规律。
很多人失眠多年,却从未弄清过背后的真正元凶。你是不是也经常数羊到天亮?是否觉得很奇怪,怎么年纪轻轻也开始“越睡越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失眠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根据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我国大约有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尤以40岁以上人群比例最高。
大家普遍以为,入睡困难只是压力大、焦虑或者白天喝了咖啡、茶叶所致,但权威神经内科专家张斌指出,这些其实只是部分诱因。
一,生物钟紊乱,褪黑素分泌失衡。
现代人作息不规律,长时间深夜用手机,光刺激导致脑部褪黑素分泌减少,从而扰乱正常睡眠-觉醒周期。哈佛医学院2020年的研究发现,每天睡前使用电子屏幕超过1小时的人,褪黑素分泌量比健康对照组下降了22.8%,睡眠潜伏期(入睡所需时间)延长23分钟以上。
二,慢性炎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这点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视的失眠元凶。最新医学发现,肠道和大脑紧密相连,失眠者常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慢性基础炎症,影响神经递质合成。
北京协和医院一项针对200例慢性失眠者的肠道菌群分析发现,失眠者肠道有益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比健康人群少了34.6%,炎症促进分子上调,直接干扰脑部GABA和5-HT等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合成。
三,精神压力积聚,心理调节力下降。
部分人表面看上去平静,实则内心长期处于焦虑、担忧的慢性应激状态,这会持续激活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使入睡门槛显著升高。
中山大学发布的临床随访指出,有焦虑背景的人群睡眠维持障碍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43倍,即便没有重大事件,负面情绪的持续积累也在潜移默化地“偷走好眠”。
很多人担心,失眠是不是就此无药可医?其实,医学已经证明了只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多维调整,大部分人都能显著改善睡眠。
规律作息,稳定生物钟。
晚上10点半前熄灯睡觉,白天定时早起,睡前半小时放下电子设备,营造暗环境,有助于体内褪黑素规律释放,提高入睡速度和深度。
改善肠道健康,调节基础炎症。
合理膳食、增加膳食纤维,适量补充发酵乳制品、益生菌,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可以显著优化肠道微生态。研究显示,补充双歧杆菌连续28天,睡眠障碍平均评分可下降17%。
积极调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适度运动(如晚饭后慢走30分钟)、冥想、写睡前日记,或寻求专业心理疏导,都能调动大脑的自我修复功能。2023年中华医学会年度会议总结,每周累计150分钟中低强度锻炼的人,夜间觉醒次数可减少1.2次,入睡时间缩短5-10分钟。
除了科学识别原因与调整方式外,睡前还可以养成几个简单、立竿见影的好习惯:
先洗个37℃温水澡,有助于全身血管扩张,体温缓降过程会产生强烈困意;热牛奶、酸奶是晚间轻食的好选择,因富含色氨酸原料,能促进褪黑素合成;睡前避免看手机、刷剧、过度情绪波动,可点用安神助眠类香薰,减轻交感神经紧张。
如果以上方法坚持2-4周,仍然无法改善睡眠,建议及时前往睡眠医学专业科室,不要长期依赖安眠药或民间偏方。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
3. 《哈佛医学院:睡眠健康与生物钟最新研究》
4.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最新指南》
5. 《Gut Microbiota and Sleep by The Lancet》
6. 《中华医学会年度睡眠障碍管理共识》
7.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Quality:A Systematic Review》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