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时,阿炳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因长相英俊、嗓音优美被称为"小天师"。
1、阿炳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是无锡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与寡妇秦氏的私生子。
2、4岁时,母亲在家族逼迫下选择结束生命,阿炳成为孤儿。
3、阿炳出生后被送到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由亲戚抚养,直到8岁才回到父亲身边。
4、回到雷尊殿后,阿炳被要求称呼自己的生父华清和为"师傅",而非父亲。
5、阿炳21岁时,父亲临终前才告诉他真相:自己是他的亲生父亲。
6、12岁时,阿炳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7、18岁时,阿炳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因长相英俊、嗓音优美被称为"小天师"。
8、阿炳练习笛子时,父亲要求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换成了秤砣。
9、阿炳练习二胡时极为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磨出厚厚的茧。
10、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继承雷尊殿当家道士之位,生活开始放纵。
11、阿炳因交友不慎染上吸食鸦片和嫖妓的恶习,导致生活潦倒。
12、1927年,阿炳患眼疾,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适当治疗,双目先后失明。
13、失明后,阿炳被逐出雷尊殿,失去生活来源,被迫流落街头卖艺。
14、阿炳卖艺时,常用绳子把胡琴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拉,这种特殊姿势影响了他的演奏技巧。
15、阿炳一生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但目前仅留存6首。
16、阿炳在《昭君出塞》中使用的三指轮弹技法,至今无人能完美复现。
17、阿炳能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18、《二泉映月》吸收了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
19、《听松》又名《听宋》,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爱国将领岳飞,借松涛表达民族气节。
20、《昭君出塞》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21、阿炳性格耿直,嫉恶如仇,无锡人称他有"三不穷":志不穷(不怕权势)、嘴不穷(不吃白食)、名不穷(为人正直)。
22、阿炳不畏权势,曾因不满国民政府江苏省民政厅长缪斌占用崇安寺火神殿为马厩,编成唱词在缪家门前高声说唱。
23、无锡祝栈弄小开祝世匡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知音,两人交往长达二十年。
24、阿炳交友年龄跨度很大,既有自幼学习道乐时年长于他的乐师,也有比他小二十多岁的黎松寿。
25、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评为"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
26、1993年,《二泉映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评价为"超越国界的悲怆美学"。
27、1977年,《二泉映月》被选入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携带的激光唱片,送入太空,向宇宙传播人类文明。
28、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29、《二泉映月》被改编成小提琴版本、弦乐四重奏版本、钢琴版本等多种形式,成为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融合的代表作。
30、阿炳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图书馆路30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阿炳所处的无锡地区道教属于正一派,与戒律森严的全真派不同,正一道士做法事的基本技能就是吹、弹、打、念。
32、抗日战争期间,阿炳创作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鼓舞人心;又谱《听松》,歌颂民族气节。
3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经济实力仍很贫弱的情况下,提出继承遗产、发扬传统的口号,对民族民间音乐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和保护政策,《二泉映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发现和推广。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