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年后,艾玛·沃特森,就是演赫敏的那个女孩,在节目里说了一些话。她说她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但她也还珍惜和乔——也就是罗琳——之间的那些感情。她觉得这两件事不冲突。
很多年后,艾玛·沃特森,就是演赫敏的那个女孩,在节目里说了一些话。她说她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但她也还珍惜和乔——也就是罗琳——之间的那些感情。她觉得这两件事不冲突。
这话说得听起来想和好。
但罗琳没接这个话茬。她直接在网上写,说艾玛现在这么讲,大概是因为她感觉到了,现在再大声骂我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时髦了。罗琳说,艾玛当然有权利反对我,也有权利说对我的看法——那我也有权利回应,现在我就是想用一下这个权利。
事情闹到这一步,其实不是一天两天了。
起因是一个法案,事情得从2018年说起。英国那时候有个《性别认同法案》的修改提案,里面说,一个人想改法律上的性别,不用再做手术或者让医生诊断了,只要自己“以目标性别生活”两年,就可以去申请。
简单点说,就是你觉得你是男的,你就是男的。
罗琳不同意。她觉得,要是澡堂、更衣室的大门,对着所有自认为是女人的男人敞开——那不就等于对所有想进来的男人都敞开了吗?
那不是一回事。
真正让她站到风口浪尖的,是2020年的一件事。她转了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为“来月经的人”创建一个更平等的后新冠世界》。她对“来月经的人”这个词觉得很奇怪,就发文说:“我敢肯定,‘来月经的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来帮我想想是哪个词?”
这一下,就像捅了马蜂窝。
骂她的人铺天盖地。连她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些演员,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演哈利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说:“跨性别女性就是女性,任何相反的话都会抹杀她们的身份。”
演赫敏的艾玛也说:“跨性别者认为自己是谁,他们就是谁。他们不该被质疑,也不该被否定。”
那之后,罗琳就像被孤立了。
2021年,为了庆祝《哈利·波特》电影上映20周年,拍了一个特别节目叫《重返霍格沃茨》。电影里大大小小的主创几乎都去了,唯独没有她——这个写出整个魔法世界的人。她就像被自己创造的世界给开除了,很奇怪吧?
更伤人的事还在后头。
2022年,艾玛在英国电影学院奖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介绍她,说“她自称‘女权主义者’,但我们都知道她是个女巫”。艾玛上台后,对着话筒说:“我在此支持所有的女巫,除了某一位。”
“除了某一位”这几个字,她没有发出声音,只是用嘴型做的。
有人替她解释,说她做的口型可能是“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可她是个演员,在那种场合,有必要用一个没意义的词,还用嘴型吗?
罗琳承认,那件事让她们的关系变得糟糕。但另一件事,让她觉得更受伤。她说艾玛后来托人转交了一张手写的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对于您正在经历的一切,我感到很遗憾。”
罗琳说,她明明有我的电话号码。
所以她才写下了那段话:“成年人岂能一边与频频叫嚣处决旧友的运动亲密无间,一边又奢望保留被旧友疼爱的权利,仿佛对方仍是包容一切的慈母。”
这话说的,挺重的。
那艾玛为什么偏偏选现在这个时候,出来说想要珍惜感情呢?有人分析,艾玛演完赫敏之后,事业上好像没有太大的水花。与此《哈利·波特》的电视剧版已经开拍了,热度很高。这时候出来示好……难免让人多想。
不只是艾玛,丹尼尔也一样。
罗琳这次回应,也点名了他。他在2020年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说,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罗琳的言论,就丢掉书里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他说:“如果你在故事里找到了让你产生共鸣的东西——那就是你和书之间的事,它是神圣的。没人能碰它。”
他最后还说,希望罗琳的评论不会对这一切“造成太多玷污”。
“玷污”这个词,用得有点意思。
罗琳身处风暴中心的时候,他说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在保护“哈利·波特”这个牌子,生怕作者的言论影响了它的价值。他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了魔法世界新的“代言人”?
观众总说他们是“唯一的哈利”、“唯一的赫敏”。
或许他们自己也这么觉得。艾玛11岁拍完第一部电影后,上节目接受采访。主持人问她,同学们会不会嫉妒,问她“凭什么你来演赫敏?”
她很自信地回答:“因为我值得!”
她也确实不满足只当一个演员。她说自己有时候感觉跟演艺圈格格不入,因为她太严肃了。很多人说她聪明,爱读书,就像是现实里的赫敏。
但这种聪明,可能也让她在表演上缺了点劲儿。演赫敏,或许就是她演技的最高峰了。
她最后一次出现在电影里,已经是六年前的《她们》。之后,她好像又回去上学了,读硕士,读博士,像是在弥补小时候没能好好体验的校园生活。
最近有消息说,她可能会演下一任邦德女郎,准备重返影坛。
对于很多人来说,她就是陪着长大的童年女神,怎么看都带着一层滤镜。但因为这样,也更容易招来非议。
就像这次,她在播客里说:“希望那些不同意我观点的人依然爱我,也希望我能继续爱着那些未必与我意见一致的人。”
这些话说得真好。
可是,如果这些话可以直接打个电话告诉那个拥有对方联系方式的人,而不是对着全世界的听众喊话,会不会更好一点?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