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窗的瞬间,潮气裹着凉意扑在脸上,玻璃上的水珠蜿蜒成河 —— 这已经是河南人被雨水 “软禁” 的第三十三天。从 9 月中旬那场秋雨到国庆节七天假期全被雨声霸占,再到天气预报里 10 月中旬依旧灰暗的雨区图标,这场雨像位执拗顽童,把中原大地泡得发涨。
推开窗的瞬间,潮气裹着凉意扑在脸上,玻璃上的水珠蜿蜒成河 —— 这已经是河南人被雨水 “软禁” 的第三十三天。从 9 月中旬那场秋雨到国庆节七天假期全被雨声霸占,再到天气预报里 10 月中旬依旧灰暗的雨区图标,这场雨像位执拗顽童,把中原大地泡得发涨。
雨打在铁皮棚上时 “噼里啪啦” 的急响,落在梧桐叶上却成了 “沙沙” 的轻吟,这种已经初听还好,可听久了,再好听的调子也变了味。早晨做饭时,厨房窗户没关严,风裹着细雨飘进来,在灶台边洇出一小片湿痕。衣柜最底层的厚外套早被翻了出来,却总晾不干满衣服的潮气,穿在身上像裹了层湿棉花,非常不好受。
郑州的早高峰里,电动车披着各色雨衣在积水里小心翼翼地绕行,溅起的水花总能打湿裤脚,有人骂了句 “这鬼天气”,声音很快被雨声吞了;开封的胡同里,墙根的青苔疯长,老人们蹲在屋檐下擦着发霉的竹椅,手里的抹布拧出半盆泥水,嘴里念叨着 “往年这时候早该晒玉米了,今年倒好,玉米在地里都快发芽了”,啥球天气。
最让人揪心的是田地,有人开玩笑说:旱了整个生长过程的庄稼,做梦都没想到,该收割了,却被淹死了。
商丘的花生地成了泥泞沼泽,人工薅出来的花生带着湿漉漉的泥巴,摊在塑料布上没等晒干就发了芽;周口的玉米秆泡在积水里倒伏成片,履带式收割机在田里艰难穿行,却赶不上籽粒霉变的速度。有次路过城郊,见几位农户蹲在田埂上抽烟,脚下的胶鞋沾满泥,烟头扔在水里都溅不起多少水花,他们望着灰蒙蒙的天,叹气声比雨声还沉。“顶着 40 度高温浇了 3 次的花生,终于淹死了!” 老家在许昌的出租车师傅说这话时,方向盘握得发白。他手机里存着母亲发来的视频:年过七旬的老人穿着胶鞋在泥里弯腰薅花生,每拔起一丛都带着沉甸甸的泥水,身后的塑料桶里,半数花生已经捂出了白芽。
这不是个例,省气象局的数据显示,9 月以来全省平均阴雨日数达 24.5 天,打破了 1961 年以来的纪录,76% 的土壤已经偏湿,43% 的地块水分过饱和。对于靠天吃饭的河南人来说,这场雨浇灭的不只是丰收的希望,还有大半年的汗水与期盼 —— 那是春播时弯腰撒种的累,是夏锄时顶着烈日除草的苦,如今全被一场雨泡成了空。
夜里躺在床上,总忍不住侧耳听窗外的雨,让人想起小时候趴在老奶奶膝头听故事的夜晚;可更多时候雨下得急,“哗啦啦” 的声响裹着风撞在窗上,让人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担心老家的屋顶会不会漏雨。往年这个时候,巷子里早飘着晒玉米的甜香了,孩子们在玉米堆上打滚,大人们坐在一旁剥玉米,夕阳把每个人的脸都染得暖烘烘的。可今年,连出门散步都成了奢侈,楼下的健身器材上积着一层水,长椅上落满了枯黄的树叶,整个小区静悄悄的,只有雨声在不停歇地响。
这场 “马拉松式” 的降雨。气象专家解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像条巨型水汽传送带,把南海和东海的水汽源源不断送到河南上空,而低空切变线又像台发动机,将暖湿空气强力抬升凝结成雨,加上黄淮气旋在一旁 “推波助澜”,便形成了这场持续的降水。更特殊的是,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北部的太行山起到了 “降雨加速器” 的作用,暖湿气流沿山地爬升后冷却凝结,让洛阳、三门峡等地的雨势格外猛烈。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这种 “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 的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可这些专业的解释,落在普通河南人心里,不如晒不干的衣服、泡坏的庄稼来得真切 —— 我们不怕雨,怕的是雨没完没了,把日子都泡得没了底气。
雨还在下,商丘的农户已经开始联系烘干设备,郑州的市政工人在积水点搭起了临时栈桥,许昌的志愿者们正帮着老人抢收花生。前几天在菜市场,见卖菜的阿姨把土豆、红薯摆在塑料布上,说 “今年菜难种,能多卖一点是一点”,旁边买菜的大姐没讲价,还多买了两把青菜,说 “都是不容易的人”。河南人的韧性,就像泡在雨里却依旧扎根的庄稼 —— 或许会被风雨打蔫,却从不会轻易倒下。只是望着未停歇的雨线,该停了。想晒一晒被子,闻闻阳光的味道;想带着孩子去公园,看看秋天的菊花;想让田里的庄稼喘口气,让乡亲们的脸上能重新露出笑来。
来源:大唐微胖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