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要定方向?刚炸的四个利好,把机会点说透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10:56 1

摘要:凌晨刷到外资能直接玩ETF期权的消息,再翻央行、产业政策的公告,一下子清醒了——短短12小时,流动性、外资、科技、消费四条线全出了硬利好,这密度是近三个月头一回。市场横盘快一个月,周四确实到了“要么往上破,要么往下踩”的关键节点。但很多人只盯着“利好来了”,却

凌晨刷到外资能直接玩ETF期权的消息,再翻央行、产业政策的公告,一下子清醒了——短短12小时,流动性、外资、科技、消费四条线全出了硬利好,这密度是近三个月头一回。市场横盘快一个月,周四确实到了“要么往上破,要么往下踩”的关键节点。但很多人只盯着“利好来了”,却没看懂这些消息不是零散的,是拧成一股绳的“组合拳”,今天就把这四个利好拆明白,看看这次的方向到底藏在哪。

先把这四个“突发利好”的底子摸清,每一个都不是空喊口号,全有实打实的动作。第一个是外资入场的“新通道”,沪深交易所9月30日刚发公告,10月9日起合格境外投资者能直接参与ETF期权交易,还能申请现货多空套期保值额度。以前外资买A股,怕波动没工具对冲,现在能靠期权锁风险,相当于给外资“装了安全垫”。光这还不够,外汇局同步放宽了QFII的汇出限制,资金进出更灵活,花旗预估这能带动年内500亿增量外资进场,重点会配沪深300、科创50这些ETF。

第二个是央行的“流动性大补”,10月8日开展1.1万亿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这是2023年以来单次逆回购规模最大的一次。跟以前的“短期放水”不一样,这次是“买断式”——央行直接买下银行手里的债券,把钱实实在在给到银行体系,而且期限覆盖到年底,正好对冲10月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5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的资金压力。简单说,就是市场缺多少,政策补多少,要的就是“不差钱”的环境。

第三个是科技产业的“政策红包”,工信部牵头八部门刚印发《人工智能硬件创新发展方案》,明确2025年AI服务器、智能终端的国产化率要超60%,还提了要加快14纳米GPU、3D存储芯片的量产。更实在的是配套资金,100亿AI硬件专项基金已经到位,重点投AI服务器机架、高端传感器这些环节。鸿海精密刚发的9月营收也印证了需求——8371亿新台币,环比涨38%,直接说“AI服务器订单排到明年一季度”,产业链从政策到需求全动了。

第四个是消费端的“真金白银”,3000亿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全部下达地方,覆盖家电、汽车、消费电子三大类,其中1200亿专门贴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国庆期间的数据已经兑现了一部分,23.6亿人次跨区流动带动旅游收入涨21%,家电以旧换新订单量环比涨45%,连免税店的客单价都提高了18%。这不是“昙花一现”,商务部还说了,四季度要加推“消费新业态补贴”,直播电商、即时零售这些新模式都能拿补贴,消费复苏的“油门”踩得很实。

很多人可能会问:利好这么多,市场真能接住吗?其实不用慌着怀疑,这次的利好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形成了“外资+资金+产业+消费”的合力——外资有了对冲工具敢进场,资金有了央行托底不紧张,产业有政策推着往高端走,消费有补贴拉着需求涨,这种“四维共振”才是最有力量的,不是单一板块的“独舞”,是全市场的“打底行情”。

先说说外资这个“变量”,以前大家总担心外资“一卖就跌”,现在有了期权工具,外资不会因为短期波动就慌着撤。花旗做过测算,能做期权对冲的市场,外资持仓稳定性会提高30%。而且这次开放的是ETF期权,外资大概率会先从沪深300、中证500这些宽基ETF入手,再慢慢渗透到半导体、消费这些行业ETF,相当于给市场“搭了个稳定的底”。2019年外资第一次能做股指期货的时候,带动了年内800亿增量资金,这次工具更全,力度只会更大。

再看流动性这个“基础”,央行1.1万亿逆回购的信号比资金本身更重要。这说明政策层面明确“不允许市场缺钱”,银行有钱了,就能给企业放更多贷款,尤其是科技、制造这些重资金行业,融资成本能降下来。2024年6月那次万亿逆回购后,创业板指3天涨了4.2%,券商指数涨5.8%,因为资金宽松了,市场交投会活跃,券商的经纪、自营业务都能受益,连带着科技成长股的估值也能抬一抬。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资金面松了,市场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跌就慌”,至少有了“安全边际”。

科技这条线更不用多说,政策和需求已经“对齐了”。八部门的方案把目标定得很细——AI服务器国产化率60%,这意味着浪潮、曙光这些国内厂商的订单会翻倍;14纳米GPU量产,会拉动中芯国际、北方华创这些设备材料企业;鸿海的营收数据更是“实锤”,AI服务器需求不是画饼,是已经排到产能上限了。以前炒科技怕“炒概念”,现在从政策(给资金)到企业(有订单)再到产业链(扩产能)全闭环了,这条线的确定性比去年强太多。

消费端的3000亿补贴,是“精准滴灌”不是“大水漫灌”。1200亿贴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正好踩中“消费升级”的风口——不是让大家买便宜货,是鼓励买更智能、更环保的产品。比如一台智能冰箱补贴500元,一辆新能源车补贴1.2万元,直接降低了消费门槛。国庆期间家电以旧换新订单涨45%,说明大家不是不想买,是缺“推力”,现在补贴到位了,四季度家电、汽车的业绩肯定能兑现。而且旅游、免税的数据已经起来了,消费复苏不是“口号”,是肉眼可见的回暖。

说到这,肯定有人想知道:周四方向定了,该怎么抓机会?其实不用贪多,盯准三个“核心逻辑”就行。第一个是“外资受益”逻辑,外资能做ETF期权后,宽基ETF对应的成分股会先受益,比如沪深300里的权重股、科创50里的半导体龙头,还有券商——外资交易活跃了,券商的经纪业务直接赚佣金,这是最直接的机会。

第二个是“科技硬主线”逻辑,要分上游设备和下游应用。上游盯AI服务器产业链,比如服务器机架、高端芯片材料;下游看智能终端,比如Meta卖断货的AI眼镜,国内厂商肯定会跟进,相关的零部件企业会先吃到订单。鸿海都把产能排到明年了,这条链的景气度至少能持续三个季度。

第三个是“消费复苏”逻辑,别只看旅游餐饮,要盯“补贴覆盖的领域”——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还有政策加推的直播电商、即时零售。这些领域既有补贴托底,又有需求回暖,业绩弹性比传统消费股大。比如家电里的智能冰箱、洗衣机,汽车里的混动车型,都是补贴重点,企业的利润会更厚。

但有三个“误区”一定要避开。第一别“追涨杀跌”,有些板块可能已经提前涨了(比如科技股),周四开盘再冲进去容易踩短期高点,不如等回调5%以上再关注,安全边际更高。第二别“贪多求全”,四个利好覆盖的板块不少,要是又想抓外资又想抓科技还想抓消费,最后可能一个都抓不好,聚焦一个逻辑就行。

第三别“只看利好不看数据”,利好能不能落地,得看后续的数据验证——比如外资进来后,沪深股通的净流入有没有增加;央行放水后,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没有提上来;消费补贴后,10月家电零售数据有没有涨。这些数据在央行、统计局的网站上都能查到,多盯数据比光听消息靠谱。

其实这次周四的“方向性选择”,不只是市场涨不涨的问题,更像是政策给市场“定调子”——要稳,也要进。稳的是流动性和外资,不让市场缺资金、缺信心;进的是科技和消费升级,靠新兴产业拉增长,靠消费稳基本盘。这种“稳中有进”的思路,比单纯的“炒热点”更有底气,因为每一步都有政策托底、数据支撑。

以前市场一有利好,大家就想着“快进快出赚快钱”,结果往往被套。现在的市场不一样了,政策更注重“可持续”,利好不是“一阵风”,是一环扣一环的“组合拳”。比如外资开放期权,是为了长期留住资金;央行放水,是为了支持产业升级;科技政策,是为了补短板;消费补贴,是为了稳民生。这些动作连在一起,是在给市场“搭长期的架子”,不是短期的“炒作行情”。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逻辑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其实不难,只要记住“跟着政策走,盯着数据看”就行。政策说要搞AI硬件,就看相关企业的订单;政策说要促消费,就看补贴领域的零售数据;外资有了新工具,就看沪深股通的流向。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搞懂,比听那些“内幕消息”靠谱多了。

现在市场横盘了这么久,大家的情绪都比较谨慎,这很正常。但这次四个利好凑在一起,不是“偶然”,是政策层面主动“发力托底”。周四只要能站稳3100点,后续的行情就值得期待;就算短期有波动,只要资金、外资、产业这三个“底子”没破,机会就还在。关键是别被短期震荡吓住,也别被市场噪音带偏,认准“稳中有进”的大方向。

最后想问问大家,这四个利好里,你觉得外资进场和科技产业,哪个能成周四的领涨主线?流动性宽松背景下,你更愿意蹲券商这类“情绪股”,还是科技成长股?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互相给点思路。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