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还在办公室订娃哈哈桶装水,中午配送员就告诉我品牌改名了。”同事一句抱怨,让整层楼哑火。一个被写进童年记忆的国民logo,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这才是普通人最直观的震动。
“早上还在办公室订娃哈哈桶装水,中午配送员就告诉我品牌改名了。”同事一句抱怨,让整层楼哑火。一个被写进童年记忆的国民logo,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这才是普通人最直观的震动。
从上海工厂的断水,到浙江大本营的招牌被摘,过山车式的消息把所有喝了二十多年娃哈哈的人拉进同一个疑问:“招牌都保不住,这家公司到底怎么了?”
先看上海。2002年落地、去年营收1。2亿、市场份额前三,这些硬指标在任何城市都算优等生。但7月,一个电话就把生产线彻底按停;第二天,禁用商标的函直接送到宗伟的办公桌上;第三天,市场监管部门封存库存。流程干净利落,给员工留出的反应时间是零。宗伟求见宗馥莉无果,只能拉起“沪小娃”自救,还得在宣传里反复说明“同宗同源”。“换壳求生,这四个字写满民营厂商最真实的无奈。”
如果说上海是侧翼,那浙江就是核心。原本既产又销的老工厂,去年底被要求把订单全部转到“迅尔城通”。今年3月,执行落地:工厂身份直接从“老板”变“代工”,每桶只能赚2。75元加工费。与此迅尔城通把终端售价从6。5元抬到7元,价差部分全部进自家账。员工收入缩水,经销商利润被切,1。8万名股东的分红变成问号。“市场涨价的欢呼声,和工厂降薪的叹气声,此刻发生在同一条流水线上。”
两地动作背后,是宗馥莉的统一剧本:把所有与“娃哈哈”四个字相关的核心业务,转到宏胜集团能完全掌控的新品牌里。迅尔城通、宏辉食品等公司法人虽然不是她,但股权脉络指向同一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娃哈哈”商标使用权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而股权分散到自然人、国资、地方公司,好听叫多元共治,难听就是谁也拍不了板。宗馥莉干脆提前布局,注册了“娃小宗”,计划2026年全面替换。“与其被规则卡脖子,不如先拆掉脖子上的项圈。”
这场换牌局最先付出代价的是两拨人:
1。 老工厂里跟着宗庆后干了十几年的员工和小股东,分红、岗位、情感全部打乱;
2。 在社区楼下跑了十年配送的经销商,他们最清楚,消费者买水时看到陌生商标往往一句“别的品牌不需要”就关门。“一个品牌死角落在仓库,不是因为味道变了,而是名字不认识。”
再看资本逻辑。娃哈哈过去靠饮料+桶装水组合拳年收入超过400亿,其中桶装水只是毛利率较高的现金牛。宗馥莉选择先对这条线动手,等于一边收拢最稳现金流,一边试水新商标。如果“娃小宗”能在桶装水站稳,后续矿泉水、AD钙、八宝粥都可能跟进。打法不复杂,关键看消费者换不换心。“品牌迁移像换电池,能点亮灯泡才算成功,否则只剩一堆铜片。”
不少网友把矛头对准宗馥莉,说她“砸老爹的锅”。但从控制权角度看,她现在拥有宏胜100%股权,而娃哈哈主体只持有46%。做大宏胜等于把收益完全纳入自己口袋,这算写在课本里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在于,娃哈哈的巨大情感红利并不能直接嫁接到新商标。回忆能带来第一瓶尝试,却撑不起长期复购。“情怀是开胃菜,不是主食。”
监管层面也不太平。国资股东已经去上海现场核查并发函,但尚未阻止变更落地。随着更多地方工厂合同到期,被要求“脱娃换宗”的案例只会增加。对渠道来说,货源稳是第一命题。白象、汇源的例子摆在眼前,一旦渠道信心松动,再多公关也救不回最快流失的终端陈列位。“渠道不是战壕,渠道是水龙头,开关只掌握在利润手里。”
接下来可能出现三条线:
A。 宗馥莉如愿,新品牌销量跑起来,短痛换来长稳;
B。 消费者不买账,经销商压货,渠道反噬,宏胜自我造血受阻;
C。 多方博弈中,原股东启动法律程序,商标之争升级成舆论漩涡。三条线互为因果,谁先跑通,谁就掌控节奏。
文章写到这,很多人可能还在想“我家楼下换不换牌对我有啥影响”。答案很简单:当一个国民品牌都保不住自己的名字,普通人没有任何理由对市场环境掉以轻心。“商标不只是字体,它是一家公司对外的合同,也是消费者对内的信任。”
金句回顾:
1。 一个被写进童年记忆的国民logo,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这才是普通人最直观的震动。
2。 换壳求生,这四个字写满民营厂商最真实的无奈。
3。 市场涨价的欢呼声,和工厂降薪的叹气声,此刻发生在同一条流水线上。
4。 与其被规则卡脖子,不如先拆掉脖子上的项圈。
5。 情怀是开胃菜,不是主食。
6。 渠道不是战壕,渠道是水龙头,开关只掌握在利润手里。
7。 商标不只是字体,它是一家公司对外的合同,也是消费者对内的信任。
最后抛给每个读者一句行动提醒:下次你接到陌生品牌推销的桶装水电话,别急着说“不”,先问一句——这水,昨天是不是还叫娃哈哈?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