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去世的人增多!专家提醒:少吃馒头,多吃这些“控糖高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14:00 2

摘要:直到一次低血糖昏迷送来急诊,才发现她的空腹血糖飙到了16,餐后更是超过20。她反复不解:我明明不吃甜食,怎么还会血糖高?我只能一遍遍告诉她,最容易被忽视的“甜”藏在主食里,尤其是高升糖淀粉。

那位68岁的李阿姨,是我门诊里最心疼的病人之一。她退休前是中学老师,性格开朗、饮食讲究,但在确诊糖尿病后依然坚持“早上一笼小馒头,精神一整天”。

直到一次低血糖昏迷送来急诊,才发现她的空腹血糖飙到了16,餐后更是超过20。她反复不解:我明明不吃甜食,怎么还会血糖高?我只能一遍遍告诉她,最容易被忽视的“甜”藏在主食里,尤其是高升糖淀粉

还有一个年轻的案例,小刘,35岁,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体重超过180斤。体检发现糖化血红蛋白9.2%,他却一脸轻松:“我不吃零食,最多吃点主食解饿。”结果翻看他的饮食日记,白米饭、馒头、面条轮番上阵,一天三顿离不开。

一周后他来复诊,我把他血糖曲线图摊在桌上,一起分析每顿主食带来的波动。他沉默了很久,说的第一句话是:“原来我吃的是高血糖,不是饱腹感。”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数据。2023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十年增长了约38%,其中大部分死因不是糖本身,而是心梗、脑梗、肾衰等并发症。过量摄入高升糖主食,使胰岛素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是这些并发症的隐形推手。

我在门诊里经常听到病人说:“我不吃糖啊,为啥血糖还高?”这就像一个人每天喝可乐,却不觉得自己在摄入糖分一样,问题不是你吃不吃糖,而是你吃的食物会不会变成糖

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把我们日常最容易误解的“控糖食物”做了一个逐个拆解,希望你能从今天开始,少吃馒头,多吃“控糖高手”,让血糖稳下来的同时,身体也真正轻松。

第五名是南瓜。在很多保健课堂上,南瓜被吹成了“天然胰岛素”,不少老年人甚至天天炖南瓜糊当主食吃。可你知道吗?熟南瓜的升糖指数高达75以上,和白米饭几乎一样。从临床观察来看,有三成糖友在增加南瓜摄入后,空腹血糖反而升高。

原理很简单,南瓜中的淀粉结构在高温炖煮后会快速转化成葡萄糖,尤其是老南瓜,糖分更集中。适合人群其实很窄,只有在低血糖恢复期或运动后需快速补糖的人群才适量食用。我总跟病人说,南瓜是好食材,但不能因为它是“植物”,就忽略了它是“碳水”

第四名是玉米。很多中青年糖友喜欢拿玉米当加餐,觉得它粗粮、饱腹、健康无负担。可一根玉米的碳水含量相当于半碗饭,而且玉米本身的淀粉类型是支链淀粉,消化吸收快,升糖速度比你想象得更猛。误区在于大家把它当做“菜”来吃,而不是“主食”。

我有个病人,每天早餐一根玉米外加一杯豆浆,血糖控制始终不理想。调整方案后,我们把玉米替换成燕麦+鸡蛋组合,一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降了0.8%。控糖这事,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对

第三名是红薯。说实话,我自己也很喜欢红薯。但我必须承认,红薯升糖指数虽然低,但负荷很高。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它升糖慢,但吃多了总量也压不住。尤其是那种软糯香甜的红薯,越好吃,糖分越高。有位阿姨每天晚饭后一根烤红薯,结果餐后血糖稳定在13以上。

我们后来让她把红薯当配菜,每次控制在100克内,同时搭配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血糖才慢慢稳定下来控糖关键不是完全避开碳水,而是学会搭配与限量,这比盲目忌口更有效。

第二名是全麦面包。很多人一听“全麦”就觉得安全无害。可你仔细看看配料表,很多所谓的“全麦面包”其实是“白面+糖+色素+一点麦麸”。我门诊里有个年轻姑娘,天天吃“全麦面包+香蕉”当早餐,血糖控制始终靠药物压着。

一查成分,她吃的全麦面包含糖量接近市售蛋糕。真正的控糖高手是那种全麦粉比例超过80%、无添加糖、添加坚果种子的低升糖面包。适合人群包括轻度糖耐量异常者、营养干预初期人群,但也要记得限量。一片足矣,别把“健康”吃成“糖负担”

第一名就是我们今天反复提到的馒头。白面馒头的升糖指数可以达到85-90,是所有主食中最容易引发血糖飙升的食物之一

它入口软、无油无糖、易消化,很多老人一顿能吃两个却不觉得吃太多。我碰到的很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饮食结构里都有一个共同点——主食以白面为主、蔬菜蛋白摄入不足。馒头不是不能吃,而是得换种方式吃。

比如用杂粮粉掺比例蒸制的“杂粮馒头”,或者把馒头切片烤干做成“控糖脆片”,搭配蛋白食物一起吃,能延缓血糖上升。这事我真的讲过无数次:控糖不是绝对禁食,是智慧地改造食物结构,这是饮食干预中最被高估、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

说了这么多不能吃,那控糖高手到底有哪些?我临床最常推荐的,是绿叶蔬菜、豆类、鸡蛋、坚果、藜麦、糙米、魔芋、燕麦这类低升糖、高饱腹的组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能延缓碳水吸收,减少胰岛素波动

不少病人问我:“医生,这样吃不会饿吗?”我总回一句:你饿的不是胃,是血糖。当你的血糖稳定了,饥饿感自然减少,身体也会越来越有能量。

在控糖这条路上,认知误区是第一道坎。很多人以为不吃糖就没事,其实真正的陷阱是看不见的“隐形糖负担”。行为误区,是把主食当零食、把粗粮当菜、把健康标签当护身符。

情绪误区,是把饮食管理当成负担,而不是一次身体修复的机会。控糖不是一场惩罚,而是一场身体的重启,你越早理解这点,身体回馈你的就越多。

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不看你今天吃了什么,而看你长期怎么吃。血糖的稳定性,决定了器官的年轻程度,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我临床工作的切身体会。每一个能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病人,眼神都不一样,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轻松感。

我们都知道人生没有重启键,但饮食却有重构权。你选择怎样吃,其实就是选择怎样活。真正的控糖高手,不在碗里,而在心里。不怕你吃得慢,怕你认知不变,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的镜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512-518.
[2]王晓云.糖尿病患者主食结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健康营养,2022,32(9):37-40.
[3]李海峰.膳食升糖指数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研究[J].临床营养杂志,2021,29(3):144-149.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