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出百万字小说,奇迹还是危机?5个真相让你重新认识文学未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08:43 1

摘要:“一部百万字的小说,AI评分61分,刚过及格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峰这样评价他们团队利用AI完成的长篇小说《天命使徒》。这部作品采用了“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其中人工智能贡献了70%的内容。

凌晨三点,当网络写手李然用AI工具生成最后一章小说时,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疲惫又兴奋的脸上——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他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一部百万字的小说,AI评分61分,刚过及格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峰这样评价他们团队利用AI完成的长篇小说《天命使徒》。这部作品采用了“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其中人工智能贡献了70%的内容。

AI写作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走来。不久前举行的2025中国科幻大会上,业界专家们热议这一趋势。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坦言,AI写作已能生成逻辑严密的长篇小说,未来或取代模式化创作。

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创作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一年,而通过人机结合,完成相同体量的作品时间可以缩短到1个半月。王峰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将这一时间进一步缩短至两到三周。

AI写作的核心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王峰团队开发的“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通过分析网络小说的结构,精心撰写提示词,调用大模型API批量生成内容,再通过AI精细打磨,最终形成情节连贯、文风稳定的长篇小说。

提示词的撰写成为关键环节。“既要提供充分的信息,又要为大模型自主创作留有足够的空间,这种平衡是实现高质量智能写作的关键。”王峰表示。

尽管AI在技术层面表现出色,但其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天命使徒》虽然完成了百万字的壮举,但王峰教授客观地评价它仍处于“网络小说的下游水平”。

AI写作最明显的短板在于情感深度和人性洞察。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指出,尽管AI工具已渗透网文创作,但“爆款仍依赖人性洞察”。

人类的独特体验是AI难以复制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甘晨强调,人类个体经验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精品长篇小说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紧密相关。

面对AI技术的汹涌来袭,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人机结合是未来创作的方向。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表示,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传统形式,而应拥抱技术发展,王峰团队的工作可能预示着一场文学革命。

在实践层面,人机结合已经形成了可行的模式。AI可以承担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人类则发挥自己的长处,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后期润色和编辑,两者的合作将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

这种协作不仅提高效率,还可能催生新的文学形式。如结合AI生成的互动式叙事、多媒介文本,或根据读者偏好调整情节的个性化定制故事。

面对AI的挑战,许多专业人士建议作家群体保持冷静并积极适应。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晓玉认为,写作者“不用过度焦虑”,因为“人工智能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在AI时代,人类的创意能力变得更为重要。王峰教授强调:“如果你没有创意、不会使用工具,就可能被取代。而文学大模型可能是所有专业大模型中最难的,因为文学的质量提升是没有上限的。”

未来文学创作的分工可能会重新洗牌。AI可能淘汰低质量、同质化的写作,但会凸显高端文学的价值。真正的作家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深度与情感真实,成为“创意策展人”而非单纯的内容生产者。

在这场技术变革中,真正的风险或许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应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指出:“令人忧虑的并非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创作,而是人类开始模仿人工智能的创作方式。”

AI的介入正在促使文学界重新思考创作的本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呼吁作家直面“算力统治时代”的终极追问——当记忆可编辑、宇宙趋热寂,诗歌与爱情是否仍是文明的基石?

技术狂飙中,科幻文学需要以诗意探索为人类精神注入永恒力量。如邱华栋所言,在技术浪潮中探索人文价值,才能书写一部科技与人性交响的中国科幻史诗。

AI写的小说是否会大行其道?答案已经明朗:纯AI生成的小说难以成为主流,但人机结合创作将成为新常态。正如摄影术未曾取代绘画,反而开创了新的艺术领域,AI也将为文学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未来的文学景观将是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效率的共同作品。在这个世界里,技术处理重复,人类专注创造。

来源:围炉笔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