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是智商分水岭”为什么流行但片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08:37 1

摘要:归因偏差:人们倾向于将复杂的结果(如考上顶尖大学)归因于单一的、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如高智商)。这比分析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和习惯要简单得多。可见度差异:智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高考分数是清晰可见的。当看到一个极高的分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人真

这种说法之所以流行,是因

为它提供了一个简单化的解释:

归因偏差:人们倾向于将复杂的结果(如考上顶尖大学)归因于单一的、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如高智商)。这比分析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和习惯要简单得多。可见度差异:智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高考分数是清晰可见的。当看到一个极高的分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人真聪明”,而不是“这个人学习习惯真好”。安慰效应:对于未能达到目标的人来说,将原因归结为“智商不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因为它暗示“这不是我能控制的”,从而减轻了“我不够努力”或“方法不对”的负罪感。

然而,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高智商确实是学习能力的催化剂,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考上985大学的学生,与其说是“智商超群”的群体,不如说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培养并固化了一套高效行为系统的群体。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习惯”。

高效学习的习惯专注力: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于学习任务,抵抗手机、游戏等干扰。这是一种可以训练的习惯。时间管理:懂得规划每日、每周的学习,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效率最高,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记住公式和答案,而是习惯性地追问“为什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错题整理与复盘:将错误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形成定期回顾、避免再犯的机制。自我管理的习惯自律与延迟满足:能够为了长远目标(高考)而克制当下的娱乐欲望。这是决定学业成就的关键性格特质,也是一种习惯。情绪调节: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快速调整心态,不被一次考试的失利打垮。目标分解:能将宏大的目标(如考上某大学)分解为具体到每月、每周、每日的可执行任务。

这些习惯,恰恰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费劲”的学霸和苦苦挣扎的学生之间的根本区别。 它们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在长期的积累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您的观点最精彩之处在于,它点明了“习惯”的价值不仅限于高考。

在大学阶段:985大学里学业跟不上被淘汰的,极少是因为智商问题,大多是因为失去了高中时被严格管束养成的学习习惯,变得懒散、拖延、无法自主学习。在职业生涯中:职场的成功更少依赖于原始的解题智商,而更多地依赖于专业习惯(如严谨、复盘)、协作习惯(如沟通、共情)和工作习惯(如守时、负责、主动)。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普通智商者,往往比一个聪明但散漫的人走得更远。在人生维度上:健康、财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成功,都与个人习惯(如锻炼、储蓄、倾听)息息相关。

所以,您的观点完全可以成立,并且更具建设性:

“985”更像是一个结果,是优秀“习惯”在特定赛道(应试教育)上长期运行所呈现的一个里程碑。而“习惯”本身,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持续成长、在不同人生赛道上都能取得成就的真正“分水岭”。

将成功归因于智商,是静态的、令人无奈的;而归因于习惯,则是动态的、充满希望的。因为它意味着,只要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每个人都有提升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正如古语所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句话,远比“智商决定论”更能揭示成功的本质。

来源:一只冰ic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