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作为一项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柴烧在烧窑过程中,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落灰成釉,形成瑰丽效果。随着时代变迁,柴烧技艺一度隐入历史的暗角。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作为一项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柴烧在烧窑过程中,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落灰成釉,形成瑰丽效果。随着时代变迁,柴烧技艺一度隐入历史的暗角。
千年后的今天,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这片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柴烧窑火再度熊熊燃烧。一群年轻陶艺师在火与土的博弈淬炼中,复刻“东方秘色”,追梦炉火纯青。
断代千年,窑火重燃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1万年前,淄博沂源扁扁洞遗址的先民就已经使用黏土烧制红砂陶了。北齐时期,淄川寨里窑烧制的青釉莲花尊,代表了当时柴烧技艺的巅峰水平。至宋代,随着煤炭代替木柴成为主要燃料,柴烧这项古老技艺逐渐式微。
2009年,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陶瓷艺术专业的纪广远跟随导师考察全国窑口,第一次了解到这项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而在日本,受崇尚自然、不求完美的日本侘寂美学影响,外形质朴、色彩天成的柴烧艺术品一直备受推崇,一把日本匠人制作的柴烧壶动辄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国内却少有精品之作。
纪广远取出用于观察作品成色的“火照”
“老祖宗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我们一定要把断代千年的柴烧技艺接续起来。”纪广远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陶瓷世家,黄河从故乡蜿蜒流过,祖辈用河泥烧砖制陶的窑火在他心头一直未熄。大学毕业后,纪广远来到淄博,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头扎进对柴烧的研究试验中。
然而,复原柴烧技艺难度之大远超他们的想象。一窑柴烧仅材料费就得十几万元,并且需要一周以上日夜烧制,燃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不菲,而成品率只有20%左右。这些困难没有劝退这群“初生牛犊”——没有资金,就四处借钱;没有工人,就自己上手拉坯;不懂技术,就去找老窑师虚心请教。
2013年9月,自认为“已做好充分准备”的几个年轻人在淄川郊区开始了“首烧”:入窑、排品、封窑、点火、添柴、观火、停火、冷却……熬了七八个通宵后,心情忐忑地打开窑门,在场的人都傻眼了:大部分作品炸裂成了废品。
一炉窑火已熄,但纪广远誓要破局的念头越燃越旺。
百窑试炼,炉火纯青
八月骄阳似火,窑炉方圆5米范围内炙热难耐。纪广远指导着烧窑工添了几根碗口粗的木柴,随后凑近观火孔观察,那一刻他的眉毛快要燎着了。“这次还可以,再烧两三天就差不多了。”纪广远的这份自信,来自十几年里上百次的失败和再试验。
柴烧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不可控的自然之美——木材燃烧时,火焰在陶坯上留下随机的火痕,落灰与釉色交融形成千变万化的纹理。这自然之美得来实属不易!在窑炉中,陶坯需要经受至少7天7夜1300摄氏度以上的持续煅烧,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毁掉整窑作品。
在初期探索阶段,纪广远和伙伴们经历了数次惨痛的失败:遭遇暴雨,窑炉温度始终徘徊在800摄氏度无法提升;突发倒烟,所有的坯体在瞬间碳化成渣……
挫折没有击垮年轻的陶艺师。他们逐渐认识到,柴烧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融合了材料学、热力学、气象学的综合学科。为驯服狂野的火焰,纪广远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立体控火法”:通过精心设计坯体摆放位置、巧妙设置挡板角度引导火焰走向,给飘忽不定的火焰铺设一条“导航路线”,让木灰能够按照预想的轨迹自然落在陶坯上。
经历十几次失败后,转机终于出现在2014年,纪广远初获成功。2017年春的一次开窑,梦寐以求的窑变效果出现了——那色彩如同泰山日出时云海翻涌的金黄,又似黄河入海口泥沙俱下的浑厚。这一窑中的精品在2017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一名评委感叹:“北方原始青釉的复原,在这里有了继承和发展。”
在一次次的炉火淬炼中,纪广远的柴烧技艺愈发纯熟,凭着色泽温润、沉稳大气的艺术风格闯出了名堂。他用柴烧技艺对国家一级文物、淄川寨里窑青釉莲花尊进行了复制,作品被孔子博物馆收藏。
万般变幻,薪火相传
走进纪广远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一个微缩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架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流淌着大河气息:秘黄、秘青的釉色如同黄河水般变幻无穷,壶身凝结的窑汗结晶宛如河面上闪烁的波光。“我们选用黄河流域的矿石和黏土,还有黄河沿岸的木柴,融合黄河流域四季的气候变化,创作了黄河系列作品,作为献给母亲河的一曲赞歌。”纪广远说。
在黄色、青色为主的作品中,几件蔚蓝色调的作品很是显眼,这是纪广远和同伴刚刚试制成功的“深海陶语”系列。他们与中国海洋学会海洋调查专业委员会合作,从海底取出沉淀亿年的矿物质,与淄博特产的青土矿结合,打造兼具美学价值与健康理念的系列艺术作品及生活用瓷。“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生命起源于海洋。我们想通过作品表现两种文明的交织交融、共生共荣。”纪广远说。
纪广远在展示刚刚烧制成功的作品
为了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纪广远注重提升作品的实用性。茶具、酒器、花器、香具……纪广远不断拓展柴烧的应用领域,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振兴柴烧不能只靠情怀,要让老技艺拥抱新消费场景。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柴烧技艺项目创新实践,包括改良窑炉设计、拓展传播推广渠道等,并与企业、工艺大师多方联手,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最近几年,围绕在纪广远身边学习柴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近百人学成后自主创业,向五湖四海传递薪火。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