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薇在部门总监竞聘中拔得头筹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二十三楼的落地窗洒在会议桌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她身着量身定制的藏青色西装套裙,手腕上的卡地亚手表在光线下闪闪发亮。
文:清希有话说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我们离婚吧。"林薇把包甩在沙发上,语气如同谈判桌上的最后通牒。
陈默端汤的手顿了顿,蒸汽模糊了他的眼镜片。
"原因就这个?"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林薇没想到他会如此平静,这平淡的反问反而激怒了她。
"我现在是总监了,以后要和上市公司老总对接,你觉得我们还合适吗?"
01
林薇在部门总监竞聘中拔得头筹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二十三楼的落地窗洒在会议桌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她身着量身定制的藏青色西装套裙,手腕上的卡地亚手表在光线下闪闪发亮。
"恭喜林经理,不,现在应该叫林总监了。"人事总监张姐笑着递来聘书,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林薇接过红色的封皮文件,脸上露出职业性的微笑,目光却不自觉地瞟向桌角的手机屏幕。
没有新消息。
庆功宴安排在市中心的希尔顿酒店,林薇换了一身香槟色的连衣裙,踩着十二厘米的高跟鞋走进宴会厅。水晶吊灯下,她举着香槟接受众人祝贺,脸上始终保持着得体的笑容。
手机震动了一下。
"晚上加班,冰箱里有汤。"
短短八个字,连个表情符号都没有。林薇眉头紧锁,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泛白。这个男人永远如此平淡,连她晋升这么大的事都毫无波澜。
"林总,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多合作。"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递过来一张烫金名片,上面印着"宏达投资董事长"的字样。林薇收起手机,重新调整脸部表情,这种时候不能让私人情绪影响工作。
晚上十点半,林薇才回到位于南山区的家中。这是一套一百二十平的三室两厅,她和陈默结婚三年前买的,首付是她出的,每月房贷也主要靠她的工资。
客厅里开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陈默正在厨房盛汤,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家居服,袖口沾着油渍。听到开门声,他头也没回:"饿了吧,汤刚热好。"
白萝卜排骨汤,是林薇平时爱喝的。陈默端着瓷碗走出厨房,碗口还冒着热气。他的眼镜因为蒸汽有些模糊,随手用衣袖擦了擦。
"我们离婚吧。"林薇把包甩在沙发上,语气如同谈判桌上的最后通牒。
陈默端汤的手顿了顿,蒸汽继续从碗里升腾,在台灯的光线下形成模糊的影子。他的眼镜片再次被蒸汽模糊。
"原因就这个?"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林薇被这平淡的反问激怒,她脱下高跟鞋,光着脚站在大理石地板上:"不止这个。你看看你,三十一岁了,还在那个半死不活的研究机构浪费时间,一个月工资六千块,连房贷都要靠我年终奖填补。"
她数着手指,每说一条就伸出一根手指:"你没有上进心,没有野心,连我升职这种大事你都不关心。我今天成了总监,以后要和上市公司老总对接,要参加各种高端会议,你觉得我们还合适吗?"
陈默将瓷碗轻轻放在餐桌上,汤汁溅出了几滴。他摘下眼镜,用纸巾慢慢擦拭着镜片:"我不是要攀高枝,"林薇提高音量,"我只是不想再过这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
陈默重新戴上眼镜,弯腰将地上的几滴汤汁擦干净,然后走到沙发边坐下。他的动作依然缓慢而平静,仿佛刚才听到的不是离婚宣告,而是今天的天气预报。
"你确定要离婚?"他问。
"我确定。"林薇双手抱胸,站在客厅中央,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陈默沉默地走回餐桌,端起那碗汤一口一口地喝完。汤很烫,他喝得很慢,偶尔停下来吹一吹。林薇看着他,等待着争吵,等待着挽留,甚至等待着愤怒,但陈默只是安静地喝汤。
"好,我同意。"他将空碗轻轻放在桌上,声音依然平静如水。
这平静让林薇更加生气,仿佛自己刚才的激动在他眼中不值一提,仿佛三年的婚姻在他那里轻如鸿毛。她转身走向卧室,高跟鞋在地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每一下都像是在为这段婚姻的结束打拍子。
02
离婚协议签得异常顺利。林薇的律师朋友说,从来没见过这么配合的男方,房产归女方,存款平分,甚至连家具家电都不要。林薇在协议上主动提出多分给陈默二十万,像是在施舍,也像是在赎罪。
陈默看了看数字,点头同意,签字时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都很认真。
签完字的第二天,林薇就开始看新房子。她在CBD附近租了一套精装修的一居室,月租八千,虽然贵但地段好,符合她新身份的需要。新房子的装修是简约现代风格,黑白灰三色搭配,很有都市女性的味道。
她忙着布置新公寓,很少回原来的家。客厅沙发换成意大利进口的真皮款,餐桌换成北欧风格的原木色,连床单被套都换成了爱马仕的丝质套装。每一样东西都透着精致和昂贵,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三周后,陈默打电话说要搬出去,问她什么时候方便回去一趟。林薇正在新办公室里挑选装饰画,听到他的声音有些恍惚。
"随便什么时候,你定就行。"她心不在焉地回答,目光在几幅抽象画之间游移。
周六下午,林薇开车回到南山区的家。楼下停车场还是那个样子,保安大叔热情地跟她打招呼:"林女士回来了,好久没见到您了。"
她点点头,坐电梯上楼。钥匙插进锁眼的时候,手有些抖。
推门进去,客厅里安静得出奇。陈默的行李不多,一个半旧的黑色行李箱敞开在客厅中央,还有两个纸箱子整齐地摆在旁边。他正将几件叠得整齐的白衬衫放进箱子里,动作慢条斯理,就像他做任何事情时一样。
"这就搬完了?"林薇有些意外。
"嗯,东西本来就不多。"陈默头也没抬,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黑色封皮的本子,迅速塞进内袋。林薇瞥见封面上烫金的国徽,心里一紧,但很快被他拉上拉链的动作打断。
她扫了眼四周,书架上少了几本她从未见过封面的厚皮书,都是一些英文原版的专业书籍,封面设计古朴严肃。阳台角落那个装着精密仪器零件的木箱也不见了,平时陈默总说那是他的业余爱好,组装一些小模型。
"你那些破烂玩意儿都扔了?"她随口问。
"嗯,带不走的捐了。"陈默将最后一件中山装叠好放进箱子。那是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面料看起来很高档,但林薇从来没见他穿过。
"对了,"陈默开口,合上行李箱,"下周我要去北京工作,以后可能很少回来。"
林薇正对着玄关的镜子试一条新买的珍珠项链,闻言嗤笑:"北京?你那破单位还能调去总部?"
陈默没有解释,只是将行李箱拉到门口。阳光透过纱窗落在他鬓角,林薇第一次发现他两鬓有了些许白发。这三年来,她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他,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为升职做准备。
"钥匙放茶几上了,"陈默拿起纸箱子,"还有,洗衣机有些问题,记得叫人修一下。"
就这样,他走了。没有眼泪,没有争吵,甚至没有一个拥抱。林薇听着他的脚步声在楼道里逐渐远去,心里莫名掠过一丝异样,却很快被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冲散了。
她走到阳台,看见陈默正将行李装进一辆黑色轿车,动作利落。车子开走后,她回到客厅,房子突然显得很大很空。洗衣机确实有些问题,运转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但她一直忙着工作,没时间修理。
夜幕降临时,林薇离开了这套房子。临走前,她回头看了一眼,三年前他们一起挑选的沙发,一起安装的吊灯,一起摆放的绿植,现在都变成了她一个人的记忆。
03
升职后的林薇确实忙碌起来。她的新办公室在二十五楼,面积比以前大了一倍,还配了一个助理。办公桌上摆着各种奖杯和合影,墙上挂着她和几位企业家的合照,看起来很有成就感。
第一个月,她参加了三场高端商务酒会,认识了不少行业内的重要人物。宏达投资的陈总经常约她喝茶,说要投资她的项目。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也对她青眼有加,暗示可以考虑更深层次的合作。
林薇感觉自己的世界突然变得广阔起来。以前她只能在办公室里埋头做方案,现在可以坐在星级酒店的行政酒廊里和企业家们谈论数千万的项目。她换了更贵的化妆品,买了更好的衣服,每天照镜子时都觉得自己光彩照人。
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她一开始没有注意到。
比如,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那些企业家的资源,而不是公司内部的技术实力。比如,她的团队开始出现一些小问题,几个老员工对她的管理方式有些意见,觉得她变得浮躁了。比如,她的项目虽然签了不少,但真正落地的却不多。
最让她困惑的是,她总能在各种政策文件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陈默。
起初她以为只是重名,后来发现这些文件都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专项改革组。文件的起草人、审核人、签发人,经常会出现这个名字。她上网搜索,但除了官方的简历之外,找不到任何照片和个人信息。
"陈默,男,1993年生,博士学历,现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专项改革组组长。"
这寥寥数语让林薇的心跳有些加快。1993年生,博士学历,这些都对得上。但中央政策研究室专项改革组组长,这个职位她连听都没听过。
她试图联系陈默,但发现他的手机号已经停机,微信也没有回复。就像他从她的世界里彻底消失了一样。
04
三个月后,林薇接到通知,要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一场国家级行业改革研讨会。这是她升职后参与的最高规格会议,她特意买了一套香奈儿的套装,还做了精致的造型。
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林薇提前一天到达,住在附近的五星级酒店。晚上她躺在床上,想象着第二天会遇到哪些重要人物,也许还能认识几个部委的领导,为公司的发展铺路。
第二天上午九点,会议准时开始。钓鱼台的会议厅庄严肃穆,主席台上悬挂着国旗和党旗,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林薇坐在第三排,心情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
主持人是一位资深的部委副部长,他拿起议程表开始介绍到场嘉宾:"今天的会议,我们邀请了行业内的重要代表,以及相关政策部门的领导。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中央政策研究室专项改革组组长陈默同志。"
林薇正在翻阅会议资料,听到这个名字时没太在意。可当她抬起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上主席台时,林薇整个人顿时如遭雷劈——
陈默穿着笔挺的深灰色中山装,正是她见他收拾行李时放进箱子的那一件。他的头发梳理得整齐,眼镜换成了更有质感的金丝边框,与之前那个在家穿着沾油渍家居服的男人判若两人。
他走到话筒前,姿态自然而稳重:"大家好,我是陈默,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林薇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狂跳不止。她死死握着手中的笔,指关节因为用力过度而泛白。周围的人都在认真听讲,没人注意到她的异常。
陈默在台上侃侃而谈,他分析了当前行业的发展瓶颈,指出了几个关键问题,然后提出了系统性的改革方案。他的声音清晰有力,逻辑清楚,数据详实,完全不是林薇记忆中那个沉默寡言的丈夫。
"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驱动和政策引导。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既要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又要避免恶性竞争。"他在台上踱步,手势自然,"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年改革规划,分四个阶段实施..."
台下掌声雷动,企业家们纷纷点头认同。林薇机械地跟着鼓掌,眼睛却一直盯着台上的陈默。她想起自己曾经说他没有上进心,说他的工作没前途,说他们不合适。现在看来,不合适的是她自己。
她想起结婚时陈默父母说过的话:"小默这工作特殊,很多事情不能说,委屈你多担待一些。"当时她以为只是普通的保密工作,现在才明白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她想起他偶尔深夜接到的加密电话,接完电话就匆匆出门,回来时总是很疲惫。她想起书房里永远锁着的那个抽屉,她曾经好奇地问过,他只是笑着说放的是工作资料。她想起他书架上那些她看不懂的专业书籍,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制定与评估》,她当时还嘲笑他看这些"无用"的书。
那些被她当作"没出息"的证据,此刻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像一把把锤子敲在她心上。她想起自己轻易提出离婚,想起自己那二十万的"施舍",脸颊火辣辣的。
陈默的发言持续了二十分钟,期间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认真记录。他提到的几项政策,正是林薇这几个月在工作中受益的那些。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能够顺利升职,能够接触到那些高端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陈默所在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
讽刺的是,她之前竟然一无所知。
05
会议中场休息时,林薇躲在洗手间里整理心情。镜子里的自己脸色苍白,精心描画的妆容也显得有些僵硬。她深呼吸几次,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犹豫了很久,她还是决定去找陈默。也许应该解释一下,也许应该道歉,也许什么都不说,只是打个招呼。
但当她走到休息区时,发现陈默被一群人围住了。有几个部委的司长级领导,有几个知名企业的总裁,还有几个学者模样的人。他们围成一个圈,热烈地讨论着什么,陈默站在中央,不时点头回应。
林薇站在人群外围,进不去也退不得。她看到陈默侧脸的轮廓,依然是她熟悉的样子,但气质完全不同了。以前他总是安静地听她说话,很少发表意见,现在却能自如地与这些重要人物交流,谈笑风生。
"林总监?"
一个声音从身后响起,林薇回头,正是陈默。他不知什么时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杯茶。
"陈...陈组长。"林薇有些结巴,脸颊不自觉地发烫。近距离看,他确实变了很多,皮肤比以前好,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自信的气息。
"好久不见。"他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只是遇到一个普通的旧识。
"好久不见。"林薇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尴尬地回应。她想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她真实身份,想问他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同意离婚,想问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但这些话都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
短暂的沉默后,陈默先开了口:"你在这个行业做得不错,我看过你们公司的几个项目。"
"还好,都是运气。"林薇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
"不是运气,是实力。"他说这话时很认真,没有一点敷衍的意思。
这时,有人过来找陈默讨论问题,他对林薇点了点头:"抱歉,我先过去一下。"
看着他的背影重新消失在人群中,林薇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起三个月前他收拾行李的样子,那么平静,那么从容,仿佛早就料到了会有这样的重逢。
下午的会议,林薇一直心不在焉。她机械地记着笔记,偶尔抬头看台上的陈默,每一次对视都让她心跳加速。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三个月的生活,那些她以为是自己能力带来的成功,有多少是因为他的存在?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下午六点。林薇磨磨蹭蹭地收拾东西,想等人群散去后再找陈默说话。但等她走出会议厅时,发现陈默已经离开了。
门口停着几辆黑色轿车,林薇猜测其中一辆应该是陈默的。她站在台阶上,看着车队驶离钓鱼台,心里空荡荡的。
06
回到深圳后,林薇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关注行业政策,总能在各种重要文件上看到陈默的名字。她发现,中央政策研究室专项改革组制定的几项政策,对她所在的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发现能够顺利升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踩对了政策节拍。她的几个重要项目,都是在相关扶持政策出台后才得以顺利推进的。而这些政策的制定者,正是陈默领导的团队。
更让她震惊的是,她发现陈默的学术水平远超她的想象。她在网上找到了几篇署名陈默的论文,都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阅读量和引用次数都很高。她勉强看懂了其中一篇关于产业政策的文章,发现其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正是她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而她之前竟然一无所知。
工作上,林薇也遇到了一些挫折。那个一直追求她的上市公司老总突然被调查,涉嫌内幕交易,项目也因此停滞不前。宏达投资的陈总也开始变得冷淡,原本承诺的资金迟迟不到账。
深夜加班时,办公楼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从走廊经过,轮子在地板上发出单调的声音。林薇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想起陈默。想起他收拾行李的样子,想起那个黑色封皮的本子,想起他临走前说的那句"洗衣机有些问题,记得叫人修一下"。
洗衣机她一直没修,现在住的房子是精装修,什么都是新的,不需要修理。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想起那句话。
而在北京,陈默的工作越来越繁忙。他主导制定的几项改革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效果显著。他经常需要到各地调研,了解政策实施情况,收集反馈意见。
他的办公室在中南海附近,窗外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和现代的高楼。桌上总是堆着厚厚的文件,电话也经常响个不停。有时候加班到深夜,秘书会给他热一碗粥,提醒他注意身体。
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他会想起和林薇一起生活的点滴。想起她每天早上匆忙出门的样子,想起她加班回来时疲惫的表情,想起她升职那天兴奋地试穿新衣服。但这些记忆很快就被工作的繁忙淹没了。
他没有主动联系过林薇,就像她没有主动联系过他一样。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就这样平行前进,偶尔会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对方的消息,但再没有交集。
07
次年春节前夕,林薇接到通知,要参加一个政商联谊会。这类活动她现在经常参加,主要是扩展人脉,寻找合作机会。
联谊会在北京举行,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分会场。林薇穿了一身定制的红色连衣裙,配了一套钻石首饰,看起来雍容华贵。
会场里人头攒动,觥筹交错。林薇端着香槟在人群中穿梭,和各路人士交换名片,寒暄客套。她已经很熟练这套社交程序了,什么时候笑,笑到什么程度,说什么话,都有一套成熟的模式。
正和一位银行行长谈论投资话题时,她余光瞥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陈默站在会场的另一边,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蓝色中山装,与几位老干部交谈。他的气质比上次见面时更加成熟稳重,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
林薇的心跳突然加快,手中的香槟杯差点滑落。她强作镇定,继续和银行行长聊天,但注意力全都被陈默吸引了过去。
"林总监,你认识陈组长吗?"银行行长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年轻有为啊,听说他主导的几项改革政策非常成功。"
"不太熟。"林薇勉强笑了笑。
"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吧,陈组长人很好说话的。"银行行长热情地拉着林薇朝陈默那边走去。
林薇想拒绝,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被动地跟着银行行长走近,心里紧张得要命。
"陈组长,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宏远集团的林总监。"银行行长笑着说。
陈默转过身来,目光平静地看向林薇。四目相对的瞬间,林薇感觉时间仿佛停止了。
"林总监,好久不见。"他伸出手,掌心温热干燥。
握手的瞬间,林薇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松木香,和当年在家煲汤时的味道一样。她的眼圈莫名有些发红,但努力控制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好久不见。"她努力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一些。
"你们认识?"银行行长有些意外。
"以前的邻居。"陈默淡淡地说,这个解释恰到好处,既解释了他们之间的熟悉,又避免了尴尬。
银行行长没有多想,继续介绍其他人。林薇和陈默就这样站在一群人中间,表面上和其他人聊天,实际上都在注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08
联谊会进行到晚上九点多,人群开始陆续离开。林薇一直在等机会和陈默单独谈话,但他一直被各种人围着,插不进去。
她在会场门口徘徊了很久,最终决定离开。正走向停车场时,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林薇。"
她回头,陈默正站在台阶上,外套搭在臂弯里。夜风吹动着他的头发,月光在他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下雪了。"他说。
林薇抬头看天,果然有零星的雪花飘落。北京的初雪总是来得突然,大片的雪花在路灯下旋转飞舞,很快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
"需要送你一程吗?"他走下台阶,"路上可能不太好走。"
林薇本想拒绝,但看到他眼中的关切,点了点头。
陈默的车停在路边,是一辆黑色的奥迪A6,很普通的公务用车。司机正撑着伞等在车边,看到陈默过来,立刻打开车门。
"去哪里?"陈默问。
"王府井附近的希尔顿酒店。"林薇报出酒店名字。
车子在雪夜中缓缓行驶,车内很安静,只有雨刷器刮雪的声音。林薇坐在后排,陈默坐在她身边,两人之间隔着一个座位的距离,但气氛很微妙。
"当年..."林薇终于开口,"为什么不告诉我?"
陈默望着车窗外飞舞的雪花,没有立刻回答。过了很久,他才慢慢说:"我的工作性质不允许。而且,"他转头看向她,眼角的细纹在昏暗的车灯下若隐若现,"那时你正意气风发,说了反而像我在炫耀。"
他的语气里没有丝毫怨怼,只有历经世事的淡然。这种平静反而让林薇更难受,她宁愿他愤怒,宁愿他责怪她,这样她还能有机会争辩和道歉。
"我以为..."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以为你真的没有上进心。"
"我确实没有你那种上进心。"陈默笑了笑,"你追求的是个人的成功,我做的是国家的事业。两者本来就不同。"
车子停在希尔顿酒店门口,门童撑着伞迎了过来。林薇没有立刻下车,她看着陈默:"你恨我吗?"
陈默摇摇头:"从来没有。"
"那你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同意离婚?"
"因为我知道,你需要的生活我给不了。"他的声音很轻,"与其让你不快乐,不如放你自由。"
门童在车外等了很久,雪越下越大。林薇终于推开车门,临下车前,她回头说:"我后悔了。"
陈默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她走进酒店大堂。车子重新启动,汇入夜色中的车流。
09
回到深圳后,林薇做了一个决定。她辞掉了总监的职位,重新回到技术岗位,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那些靠关系维系的项目她都推掉了,那些浮华的社交活动她也不再参加。
她搬回了南山区的那套房子,重新买了陈默的那些家具,甚至连沙发的位置都摆得和以前一样。洗衣机她也找人修好了,虽然现在只有她一个人住,但听到洗衣机正常运转的声音,心里会有一种奇怪的安宁感。
工作上,她重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没有了那些外部资源的依赖,她反而找回了初入职场时的那种专注和热情。她带领团队开发了几个创新项目,虽然不如以前那些大项目赚钱,但技术含量更高,也更有意义。
偶尔,她还是会在新闻中看到陈默的消息。他主导的改革政策在全国推广,效果显著,受到了各界好评。有时候看到他出席重要会议的照片,林薇会想,如果当初她没有提出离婚,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但这种假设没有意义,生活不能重来,选择就要承担后果。
而在北京,陈默的事业还在继续。他被提拔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负责更多重要政策的制定。工作更忙了,但他适应得很好,这种为国家做贡献的感觉让他充实而满足。
有时候收到故乡朋友的消息,说在新闻上看到了他,为他骄傲。陈默总是淡淡一笑,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在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而已。
关于林薇,他也偶尔会想起。听说她辞掉了总监职位,重新回到技术岗位,他并不意外。他一直觉得,林薇最适合的就是专业技术工作,管理层的那些复杂关系并不适合她。
春节时,陈默回到故乡过年。父母问起林薇,他只是说各自都过得很好。父母叹了口气,说当初就担心这样的结果,但也不再多说什么。
年初八,陈默重新回到北京。飞机降落时正值黄昏,夕阳西下,天空呈现出绚烂的橙红色。他看着脚下的这座城市,心里很平静。
有些人注定要分别,有些路注定要独自走。他选择了为国家服务的道路,林薇选择了追求个人成功的道路,虽然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但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林薇坐在南山区家中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海岸线。夕阳西下,海面波光粼粼,偶尔有海鸟飞过。她泡了一杯茶,很安静地坐着,不再为工作的事情焦虑,也不再为人际关系烦恼。
桌上放着一份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有一篇关于改革政策的报道,文末署名是陈默。她仔细读完了这篇文章,为他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也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释然。
有些缘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但错过并不意味着失败,有时候,各自精彩地活着,也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夜幕降临时,林薇收拾了茶具,准备休息。明天还有新的项目要做,新的技术要攻关,新的生活要继续。
而在北京,陈默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在灯下修改一份重要文件。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的声音。
两个人,两座城市,两种生活,但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
这世上最畅快的事,莫过于看清了人心,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来源:阿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