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河枢纽:智造新蜀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23:06 1

摘要:在秦巴山脉的连绵丘陵间,新蜀道G5京昆高速汉广绵扩容段正如一条钢铁巨龙贯通山川。成都公司承建的周家河枢纽,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其建设体量之大、施工难度之艰业内罕见:主线及匝道总长15公里,117个薄壁空心墩,93米的最高墩,52米的极限小半径曲线,上跨下穿既有

在秦巴山脉的连绵丘陵间,新蜀道G5京昆高速汉广绵扩容段正如一条钢铁巨龙贯通山川。成都公司承建的周家河枢纽,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其建设体量之大、施工难度之艰业内罕见:主线及匝道总长15公里,117个薄壁空心墩,93米的最高墩,52米的极限小半径曲线,上跨下穿既有高速,施工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从传统建造到智能建造

“10年前,我们用来回拖动CAD图像,现在通过多源激光与高清影像融合技术便可达到三维可视化管理。”项目经理余道银的办公桌上,一本泛黄的记录本和智能终端形成鲜明对比。

该技术能使桥墩垂直度检测精度达到毫米级、梁体几何信息精度达到厘米级,可更加高效指导桥墩施工、梁体制作与安装,特别针对地势条件复杂的高墩群互通枢纽,极大提高了测量效率。

在分秒必争的施工现场,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工程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项目以科技为引领,成立了“汉广绵项目峥鑫创新工作室”,助力周家河枢纽成功解决小半径多匝道互通枢纽施工、预制梁高程偏差大等难题,累计成功受理专利30项,工法申报8个,1项成果获国家级QC成果奖,荣获2024年股份公司的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在高墩集群施工中,项目采用全封闭液压自爬模系统,以4.5米为一个施工节段,通过液压顶升实现模板自动爬升,单个节段施工周期最短缩至5天。同时,利用穿心钢棒结合液压爬模部分模板和防护系统,创新设计中系梁支架体系,实现中系梁与墩柱同步浇筑,这一工艺不仅确保了结构整体性,还避免了传统爬模重复搭拆作业平台的安全风险。

在架梁施工过程中,周家河枢纽上跨下穿情况交错复杂,三台架桥机的架设顺序紧密关联、环环相扣。BIM技术通过构建与实体工程完全同步的虚拟模型,精准模拟各匝道交汇点架梁摆尾时的碰撞情况,为施工提供准确指导。特别是在D匝道100米小半径上跨高速路的施工中,通过BIM模拟精确验证了500吨履带吊在极限工况下的施工可行性,让施工方案更具实操性与指导性。

“在传统计算中,我们需要对每一种情况从头到尾进行推演,根据现场情况,随时都要重头计算。现在,我们只需要输入特定参数便可在几分钟完成计算。”项目总工程王轩介绍,BIM数字孪生的技术终结了行业手动推演的打磨难题。

从传统绘图纸到智能云平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这场建造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周家河枢纽的每一个施工环节生动上演。

与极限小半径较量

52米极限小半径,这个在桥梁建设中是罕见的参数,成为周家河枢纽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如此小的半径下进行高墩现浇箱梁施工,犹如让庞然大物在针尖上起舞。

针对小半径曲线带来的受力难题,支架体系的选型至关重要。传统钢管立柱+贝雷梁+满堂支架模式,存在施工成本高、施工风险偏大的弊端。“受力控制是关键,特殊结构稍有不慎则会两边受力不均匀,导致支架垮塌。”王轩表示。

面对小半径的特殊结构,项目团队历经20余次模拟迭代优化,提出了“托架+钢管立柱”的组合式支架体系。这一设计巧妙地平衡了曲线内外侧的受力差异。经过精密计算,该体系成功将偏压荷载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破解了小半径支架体系的受力难题。

在其他100米内小半径架梁施工中,常规架桥机根本无法适应曲线架梁需求。技术团队与厂家一起对现有架桥机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研发了“自适应多功能自平衡架桥机”:通过优化支腿结构、改进导梁系统,实现了在小半径曲线上的灵活转向和稳定行走。其独特的液压调节系统,完美解决了传统架桥机“转不过弯”的困境。

与此同时,项目还采用了多源激光扫描技术,对架设完成的梁体进行毫米级精度监测,确保每片梁体都精准就位。在支架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受力状态,为施工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

铸牢生产安全之盾

在周家河枢纽,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工程进度和质量上,更体现在对生命安全的极致守护。

周家河枢纽有三处钢混组合梁上跨既有高速公路。项目团队现借鉴连续梁兜底防护原理,在钢混组合梁两箱间搭设安全防护平台,平台由钢结构支架+防火棉组成,不仅能有效防止重物冲击,还能有效阻隔焊接火花和施工碎屑,为施工人员提供了稳定的作业面。

特种设备安全监控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项目在每台架桥机上都精准安装了倾角、行程、重量、风速等多种传感器,这些“数字神经”24小时不间断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实现对特种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立即触发预警机制,操作人员立即进行检查。

项目构建的"空中+地面"立体化监控网络,将安全管理提升到全新高度。无人机每日进行日常巡检,借助高清摄像能及时发现是否有违规作业。项目推行的二维码打卡系统确保了管理人员履职到位,隐患排查治理APP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这套体系运行以来,已累计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2000余项,整改完成率达到100%。

此外,项目党支部采取党员+安全员+群安员+青安岗+现场作业人员“1+3+N”安全监督保障体系,确保施工生产平稳可控。“党员带头发挥榜样作用,营造了人人讲安全的浓厚氛围,在周家河枢纽施工中筑起了坚实安全屏障。”项目党支部书记陈静说。

群山为证,天堑通途。昔日“蜀道难”的慨叹,已被新时代建设者用创新科技彻底改写。这座联通未来的超级工程,为蜀道畅通的千年夙愿注入了强大动力。(中铁五局)

来源:中国基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