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9月30日晚,林晚把最后一件叠好的羊绒衫放进行李箱时,客厅的门锁传来“咔嗒”一声——陈默终于下班了。他脱下沾着点秋雨的风衣,随手搭在沙发扶手上,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却没像往常一样凑过来帮她收拾,反而慢悠悠地去厨房倒了杯温水。
第一章 高速上的“磨洋工”与心里的疙瘩
2024年9月30日晚,林晚把最后一件叠好的羊绒衫放进行李箱时,客厅的门锁传来“咔嗒”一声——陈默终于下班了。他脱下沾着点秋雨的风衣,随手搭在沙发扶手上,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却没像往常一样凑过来帮她收拾,反而慢悠悠地去厨房倒了杯温水。
“明天早上七点出发,行不?”林晚蹲在玄关,拉上行李箱拉链,抬头看他,“国庆高速肯定堵,早点走能避开高峰,中午差不多能到老家吃午饭。”
陈默靠在厨房门框上,喝了口温水,慢悠悠地说:“不急,明天八点再走。”
林晚皱了皱眉:“八点太晚了吧?去年国庆我们七点走,都堵了三个小时,再晚走,中午肯定到不了,妈还得等我们吃饭。”
“等就等呗,妈又不是没等过。”陈默放下水杯,走到客厅,拿起遥控器漫无目的地换台,“路上安全第一,不用赶。”
林晚心里有点不舒服。她跟陈默结婚五年,每年国庆、春节都要回陈默老家——豫东小县城的一个村子。婆婆王秀兰是个典型的农村老太太,一辈子围着灶台转,每次他们回家,老太太都会提前半天就开始忙活,鸡鸭鱼蛋摆一桌子,就盼着他们能准时到家,吃口热乎的。去年他们堵在路上,老太太愣是把菜热了三遍,最后菜都有点糊了,还一个劲地说“没事,热透了一样吃”。
“妈年纪大了,反复热菜多累啊,而且菜也不好吃。”林晚站起身,走到陈默身边,“就按七点走,早起一会儿,路上还能多歇会儿。”
陈默没反驳,只是“嗯”了一声,眼神却飘向了窗外——秋雨还在下,路灯把雨丝照得像金线,落在楼下的梧桐树上,沙沙响。林晚知道他这是默认了,没再多说,转身去卧室铺床,心里却隐隐有点不安——陈默平时不是这么不体贴的人,怎么这次对回家的时间这么不上心?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林晚准时醒了。她洗漱完走出卧室,却发现陈默还躺在床上,眼睛闭着,像是没醒。
“陈默,快起了,七点了,该出发了。”林晚推了推他的胳膊。
陈默慢悠悠地睁开眼,伸了个懒腰:“急什么,再睡十分钟,早饭还没做呢。”
“昨晚不是说好了出去吃早点吗?”林晚有点急了,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外面雨停了,天刚蒙蒙亮,“快点,再晚真的要堵在路上了。”
陈默磨磨蹭蹭地起来,洗漱、换衣服,等两人出门时,已经七点半了。小区门口的早餐铺前排着长队,陈默还非要排队买林晚爱吃的肉包,说“路上饿了没的吃”,等拿到包子,又说要去便利店买瓶水,一来二去,等他们开车上高速时,已经八点半了。
果不其然,刚上高速没多远,就开始堵车。车流像一条静止的长龙,红色的尾灯在灰蒙蒙的天色里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头。林晚看着导航上“预计通行时间2小时”的提示,忍不住抱怨:“你看,都说了早点走,现在好了,堵成这样,中午肯定到不了家。”
陈默握着方向盘,没说话,只是打开了收音机,里面正播放着国庆特别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欢快,却一点也没缓解林晚的烦躁。
堵了半个多小时,车流终于开始慢慢动了。林晚以为陈默会加速赶一赶,没想到他还是保持着六十码的速度,跟在前面的车后面,不紧不慢。
“你开快点啊,前面都不堵了。”林晚拍了拍副驾的扶手。
“急什么,安全第一。”陈默目视前方,“高速上开太快危险,再说,堵了这么久,慢慢开也能歇会儿。”
林晚没话说了,只能靠在椅背上,拿出手机刷朋友圈。看到同事小李发的动态,说自己早上六点出发,已经快到老家了,配了张老家院子里的照片,阳光正好,桌上摆着刚做好的早饭。林晚心里更不是滋味了——要是陈默能早点起,他们现在也该快到了,妈也不用在厨房来回折腾热菜。
中午十一点半,他们到了一个服务区。林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催着陈默赶紧找家餐厅吃饭,吃完好赶路。陈默却慢悠悠地停好车,说“先去趟厕所,再买点水果带回去给妈”,等他从超市出来,手里拎着一袋苹果和一串香蕉,又说“苹果得洗干净装在保鲜盒里,不然路上会坏”,折腾了十多分钟,才跟着林晚走进餐厅。
餐厅里人很多,需要排队。林晚想找个快炒的窗口,陈默却非要去吃火锅,说“天冷,吃点热的舒服”。等火锅上来,陈默又慢慢悠悠地涮肉,还时不时给林晚夹菜,说“别急,慢慢吃,不差这一会儿”。
林晚看着墙上的挂钟,指针已经指向十二点半了——按照正常速度,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到老家了,可现在还在服务区吃火锅。她终于忍不住了,放下筷子:“陈默,你到底怎么回事?从昨天开始就磨磨蹭蹭,现在都快一点了,还不着急赶路,你是不是不想回家啊?”
陈默夹菜的手顿了一下,抬眼看她,眼神里带着点无奈:“我不是不想回家,就是觉得没必要这么赶,晚一点到也没什么。”
“晚一点到?妈还在等我们吃午饭呢!”林晚的声音提高了点,“去年我们晚到,妈把菜热了三遍,菜都糊了,你忘了?今年你还这样,你就不怕妈累着?”
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陈默有点尴尬,拉了拉林晚的胳膊:“小声点,别让人看笑话。我知道妈累,但是晚一点到,妈就不用反复热菜了,你想啊,我们到了刚好热一遍,菜也好吃,妈也不用折腾。”
林晚愣了一下——她从来没想过这个角度。可就算是这样,也不用这么磨蹭吧?她还想再说什么,陈默却把一块涮好的牛肉放进她碗里:“快吃吧,菜要凉了,吃完我们就走。”
林晚没再说话,低头吃着牛肉,心里却还是有点疙瘩——她总觉得,陈默这么做,不止是为了不让妈热菜,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第二章 国道上的“绕路”与电话里的玄机
吃完火锅,已经下午一点半了。陈默开车驶离服务区,林晚以为他会继续走高速,没想到他却在岔路口拐上了国道。
“你怎么下高速了?国道比高速慢多了!”林晚赶紧问。
“高速上可能还会堵,国道车少,好走。”陈默看了眼导航,“导航说走国道也就多半个小时,差不多。”
林晚打开自己的手机导航,明明显示走高速比国道快二十分钟,而且高速上已经不堵了。她刚想反驳,却看到陈默拿起手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喂,妈。”陈默的声音放得很柔,“我们刚下服务区,现在走国道,大概还有两个小时到,您不用急着热菜,等我们快到了您再热就行。”
电话那头传来王秀兰的声音,有点模糊,但林晚能听到“好,好,路上慢点”“我知道了,不热菜”之类的话。陈默又跟妈聊了几句,叮嘱她别在厨房待太久,注意休息,才挂了电话。
“你跟妈说这个干嘛?妈肯定早就把菜做好了,说不定已经热过一遍了。”林晚小声说。
“说了她就不会热了。”陈默把手机放在支架上,“妈那个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我们说要回家,她就早早把菜做好,不管我们几点到,都要等着。我们晚一点到,再让她别热菜,她就会等我们快到了再热,这样菜新鲜,她也不用来回跑厨房。”
林晚心里动了一下。她想起去年国庆,他们快到老家时,给妈打电话,妈说“菜刚热好,你们到了就能吃”,可他们到了之后,才发现妈已经把菜热了三遍,厨房的煤炉上还放着没洗的锅。当时她只觉得妈太固执,现在听陈默这么一说,才意识到妈是怕他们吃凉饭,才一遍遍地热菜。
可她还是有点不明白:“那我们也不用走国道啊,走高速能快一点,早点到,妈也能早点休息。”
“走国道能多看看风景,你不是说想看看农村的秋天吗?”陈默指了指窗外,“你看,路边的玉米都熟了,金灿灿的,多好看。”
林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国道两旁的玉米地一望无际,金黄的玉米穗垂下来,像一串串灯笼,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暖光。确实挺好看的,可她现在没心思看风景,满脑子都是妈在厨房忙活的样子。
陈默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笑着说:“别担心,妈身体好着呢,这点活儿累不着她。我们慢慢走,安全,你也能歇会儿,省得一会儿到了家,你又说累。”
林晚没说话,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玉米地。秋风拂过,玉米叶沙沙响,像小时候外婆家的声音。她想起刚跟陈默结婚时,第一次去他家,妈也是这样,提前半天就开始忙活,做了一桌子菜,有她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陈默爱吃的红烧肉。那时候她还很拘谨,不敢多吃,妈却一个劲地给她夹菜,说“多吃点,在城里上班辛苦”。
不知不觉,车已经驶出了玉米地,进入了一片果园。果园里的苹果树挂满了红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陈默停下车,说“下去摘几个苹果,妈爱吃这个品种”,然后拉着林晚走进果园。
果园的主人是个老大爷,看到他们,笑着说“国庆回家啊?摘吧,随便摘,五块钱一斤”。陈默摘了十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装在袋子里,付了钱,又跟老大爷聊了几句,问他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什么时候摘完苹果。
林晚站在旁边,看着陈默跟老大爷聊天的样子,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她突然觉得,其实慢一点也没什么,回家是为了跟家人团聚,不是为了赶时间。
下午三点半,他们终于驶进了县城。离老家还有最后十公里,陈默又拿起手机,给妈打了个电话:“妈,我们快到了,还有十分钟就到家,您把菜热一下吧,别热太狠,刚好就行。”
电话那头,王秀兰的声音很开心:“好,好,我这就去热,你们路上慢点,别急。”
挂了电话,林晚看着陈默:“你早就计划好了,是不是?从昨天开始就故意磨蹭,就是为了让妈不用反复热菜。”
陈默笑了笑,没否认:“妈年纪大了,记性不如以前,反复热菜不仅累,还容易忘事,万一忘了关火,多危险。我们晚一点到,她只需要热一遍,既安全,菜也好吃。”
林晚心里一暖。她以前总觉得陈默是个粗线条的人,不怎么会关心人,没想到他心思这么细,连妈热菜的小事都记在心里,还特意安排了时间。
“那你昨天怎么不跟我说?”林晚有点埋怨地说,“害得我担心了半天,还跟你吵架。”
“跟你说了,你肯定又要急着赶路,说我小题大做。”陈默握着方向盘,眼睛里带着笑意,“再说,让你自己发现,不是更好吗?”
林晚白了他一眼,心里却甜滋滋的。她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县城的变化很大,多了很多新楼房,但街角的那家老面馆还在,门口的招牌还是以前的红色,只是有点褪色了。她想起第一次跟陈默来县城,陈默就带她去这家面馆吃了碗烩面,说“这是我们县城最好吃的烩面”,现在想想,还觉得很温暖。
下午三点四十分,车终于停在了老家的院门口。林晚刚打开车门,就看到妈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蓝色的保温罩,身上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碎花围裙,头发用一根黑色的皮筋扎在脑后,脸上带着笑容。
“可算到了!”王秀兰走过来,接过陈默手里的苹果,又拉着林晚的手,“路上堵不堵?累不累?快进屋,菜刚热好。”
林晚跟着妈走进屋,刚进堂屋,就看到桌上摆着满满一桌子菜,都用蓝色的保温罩盖着,保温罩是以前的旧款,边缘有点磨损,但洗得很干净。
第三章 饭桌上的热菜与心里的暖流
“快坐,快坐,我把保温罩拿下来,你们就能吃了。”王秀兰说着,伸手去揭桌上的保温罩。
林晚赶紧上前帮忙:“妈,我来,您歇会儿。”
她掀开第一个保温罩,里面是一盘糖醋排骨,色泽红亮,香气扑鼻——这是她上次跟陈默视频时,随口说的“想吃妈做的糖醋排骨”,没想到妈真的记在了心里。
“这排骨是昨天买的,新鲜得很,我早上五点就起来炖了,炖了三个小时,软烂得很,你尝尝。”王秀兰站在旁边,看着林晚,眼里满是期待。
林晚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排骨,放进嘴里——肉质软烂,酸甜适中,比外面餐厅做的还好吃。她忍不住说:“妈,太好吃了,比上次还好吃。”
王秀兰笑了,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不够再盛。”
林晚又掀开第二个保温罩,里面是清蒸鱼,鱼身上放着姜丝和葱丝,还撒了点香菜,香气清新——她平时怕胖,不爱吃油腻的鱼,妈就总做清蒸的,说“清蒸的不胖人,还有营养”。
第三个保温罩里是炒青菜,绿油油的,看起来很新鲜——是妈自己种的,上次视频时,妈还说“我种的青菜快熟了,你们国庆回来就能吃”。
还有一盘红烧肉,是陈默爱吃的,色泽油亮,肥而不腻;一碗鸡蛋羹,滑嫩可口,是给家里的小侄子准备的;最后还有一碗玉米排骨汤,汤里飘着玉米粒,香气浓郁。
满满一桌子菜,都是他们爱吃的,没有一样是妈自己爱吃的——妈平时最爱吃的咸菜,却被放在了桌角的小碟子里,只有一点点。
“妈,您怎么不做您爱吃的咸菜啊?”林晚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青菜。
“咸菜有什么好吃的,你们难得回来一次,得吃点好的。”王秀兰坐在林晚旁边,拿起筷子给她夹了块鱼,“吃鱼,刺我都挑过了,放心吃。”
陈默端起碗,盛了一碗玉米排骨汤,递给妈:“妈,您也喝碗汤,补补身体。”
“我不喝,你们喝,我早上喝了粥,不饿。”王秀兰把碗推了回去,“你们快吃,菜别凉了。”
林晚知道妈是舍不得吃,赶紧说:“妈,您不吃我们也不吃了,这么多菜,我们也吃不完,您一起吃,我们才吃得香。”
陈默也跟着说:“就是,妈,您坐下一起吃,不然我们心里不安。”
王秀兰没办法,只好坐下,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青菜,慢慢吃了起来。
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是陈默的弟弟陈阳和弟媳李娟,还有他们的儿子小宇。小宇刚进门口,就扑到陈默怀里:“大伯,大伯母,你们可回来了!我好想你们!”
“想大伯了?”陈默抱起小宇,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大伯给你带了玩具,在车里,一会儿给你拿。”
小宇高兴得拍手:“太好了!谢谢大伯!”
李娟走进屋,看到桌上的菜,笑着说:“妈,您又做了这么多菜,辛苦您了。”
“不辛苦,孩子们回来,就得吃点好的。”王秀兰笑着说,“快坐,一起吃。”
陈阳坐在陈默旁边,拿起酒瓶,给陈默倒了杯酒:“哥,这酒是爸珍藏的,去年你说好喝,爸特意留着,等你来喝。”
陈默的父亲陈建国坐在桌角,话不多,只是看着大家,脸上带着笑容。他拿起酒杯,跟陈默碰了一下:“路上累了,多喝点酒,解解乏。”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说说笑笑,吃着热乎的饭菜,林晚觉得心里暖暖的。她看着桌上的菜,每一样都带着妈的心意,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吃到一半,林晚去厨房倒水,看到厨房的煤炉上还放着一口锅,锅里是剩下的糖醋排骨,旁边还有一个小碗,里面是妈没吃完的咸菜。她心里有点酸,走过去,拿起碗,把咸菜倒进垃圾桶:“妈,以后别吃咸菜了,对身体不好,我们给您买了水果,您多吃水果。”
王秀兰跟在后面,赶紧说:“别倒,别倒,咸菜还能吃,扔了可惜。”
“妈,现在生活好了,不用再吃咸菜了。”林晚拉着妈的手,“您要是想吃,我们给您买好的,这种咸菜含盐量高,吃多了对血压不好。”
王秀兰看着林晚,眼里有点湿润:“好,好,听你的,以后不吃了。”
林晚拿起水壶,给妈倒了杯温水:“妈,您喝点水,别太累了。”
“不累,不累,你们回来,我高兴。”王秀兰接过水杯,喝了一口,“你不知道,你们说要回来,你爸天天去村口望,我天天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菜,就怕你们吃不好。”
林晚心里更酸了。她想起以前,总觉得妈太固执,太节省,有时候还会跟妈闹点小别扭,现在才明白,妈所有的固执和节省,都是为了他们。
回到堂屋,陈默正在跟陈阳聊工作上的事,小宇坐在旁边,拿着陈默给他的玩具,玩得很开心。陈建国喝了点酒,话也多了起来,跟陈默说家里的玉米收了,今年收成不错,还说院子里的苹果树结了很多苹果,等他们走的时候带点回去。
林晚坐在妈旁边,给妈夹了块红烧肉:“妈,您吃块肉,补补身体。”
王秀兰接过肉,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好吃,还是家里的肉香。”
“那您就多吃点。”林晚笑着说。
吃完饭,林晚和李娟一起收拾碗筷,王秀兰想帮忙,被林晚拦住了:“妈,您歇会儿,我们来就行。”
厨房里,李娟小声跟林晚说:“嫂子,你不知道,妈为了等你们回来,昨天就开始准备了,买了好多菜,今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忙活,炖排骨、蒸鱼,一直忙到现在,中间就歇了一会儿。哥昨天给妈打电话,说让妈别太早热菜,等你们快到了再热,妈还说‘知道了,不会热太早’,结果上午还是忍不住热了一遍,后来又想起哥的话,赶紧关火,等你们快到了才又热的。”
林晚心里一暖,原来陈默不仅跟妈说了一次,还说了好几次,就是怕妈累着。她想起路上陈默的“磨磨蹭蹭”,想起他走国道时的“绕路”,想起他给妈打的那两个电话,心里的感动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原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妈,为了这个家。
收拾完碗筷,林晚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院子里的苹果树。陈默走过来,坐在她旁边,递给她一个苹果:“刚洗的,你尝尝,甜不甜。”
林晚接过苹果,咬了一口,很甜,汁水很多。她看着陈默:“老公,谢谢你。”
陈默笑了:“谢我什么?”
“谢谢你这么关心妈,谢谢你为这个家做的一切。”林晚靠在陈默肩膀上,“以前我总觉得你不怎么会关心人,现在才知道,你只是把关心放在心里,用行动表达。”
“妈是我妈,也是你妈,关心她是应该的。”陈默轻轻拍了拍林晚的背,“我们平时工作忙,不常回家,能做的也就是这些小事,让她开心一点,少累一点。”
林晚抬头看着陈默,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脸上,温柔得像水。她突然觉得,自己嫁对了人——陈默虽然不怎么会说甜言蜜语,但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爱,对她的爱,对这个家的爱。
第四章 小院里的时光与亲情的温度
国庆这几天,林晚和陈默就在老家的小院里过着慢节奏的生活。
每天早上,林晚都是被院子里的鸡叫声吵醒的。她睁开眼,就能看到窗外的阳光透过树枝洒进来,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王秀兰已经早早起来了,在厨房忙活早饭,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还有粥的香气。
早饭通常是小米粥、馒头,还有妈自己腌的咸菜(林晚让妈少腌了点,偶尔吃一点),有时候还会有煮鸡蛋。陈建国会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喝着粥,看着报纸,偶尔跟陈默聊几句村里的事。
吃完早饭,陈默会跟陈阳一起去地里干活——家里还有几亩玉米地,虽然大部分已经收了,但还有一些玉米杆没砍。林晚想跟着去,被王秀兰拦住了:“地里脏,你别去,在家陪我唠唠嗑,或者看看电视。”
林晚只好留在家里,跟妈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妈会跟她说村里的事,谁家娶了媳妇,谁家生了孩子,谁家的庄稼收成好;还会跟她说陈默小时候的事,说陈默小时候很调皮,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经常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回来还会被陈建国揍一顿。
林晚听得很认真,偶尔还会问几句,妈说得更起劲了,眼里满是怀念。她看着妈眼角的皱纹,心里有点酸——妈老了,记忆还停留在陈默小时候,可陈默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不能常陪在她身边。
中午,陈默和陈阳从地里回来,身上沾着泥土,满头大汗。王秀兰赶紧端上温水,让他们洗手洗脸,又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还是热乎的,妈算着他们回来的时间,刚好把菜热好。
下午,林晚有时候会跟李娟一起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东西,村里的小卖部很小,东西不多,但很齐全。李娟会跟她说村里的八卦,说谁家的媳妇不孝顺,谁家的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林晚听得津津有味。
有时候,林晚也会跟陈默一起去县城逛一逛。他们会去那家老面馆吃碗烩面,还是以前的味道;会去县城的公园散步,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在跳广场舞,还有孩子在放风筝;会去超市买些水果和零食,带回去给妈和小宇。
晚上,一家人会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小宇会坐在林晚怀里,让林晚给她讲故事。王秀兰会坐在旁边,织毛衣,织的是给小宇的,她说“冬天快到了,给小宇织件毛衣,暖和”。陈建国和陈默会坐在沙发上,喝着茶,聊着天,偶尔还会看几眼电视。
这样的日子,平淡却很温暖。林晚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家的味道——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家人的陪伴和关心。
有一天下午,林晚跟妈一起去果园摘苹果。果园是村里的集体果园,每家都有几棵树。妈带着林晚走到自家的苹果树下,说“这几棵树是你爸年轻时种的,现在每年都结很多苹果,又大又甜”。
林晚爬上梯子,摘了一个苹果,擦了擦,咬了一口,真的很甜。妈站在树下,笑着说“慢点,别摔着”,然后递过来一个篮子,“把红的摘下来,青的再放几天,等熟了再摘”。
两人摘了满满一篮子苹果,刚要回家,就看到邻居张大妈走过来,笑着说“秀兰,你家儿子媳妇回来了?真是好福气,儿子孝顺,媳妇也懂事”。
王秀兰笑着说“是啊,他们回来过国庆,你也来吃苹果,刚摘的,甜得很”。
张大妈接过苹果,咬了一口,说“真甜,还是你家的苹果好吃。你不知道,前几天你家陈默给你打电话,问你身体怎么样,还说让你别太累,等他们回来再干活,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林晚心里一动,原来陈默不仅在回家路上为妈着想,平时也经常给妈打电话,关心妈的身体。她以前总觉得陈默忙,没时间给家里打电话,现在才知道,他只是没说而已。
回到家,林晚把苹果放进筐里,陈默走过来,帮她擦了擦手上的灰:“累不累?摘了这么多苹果。”
“不累,挺好玩的。”林晚笑着说,“刚才张大妈说,你经常给妈打电话,关心妈的身体。”
陈默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也没经常打,就是偶尔打一次,问问家里的情况。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问问我不放心。”
林晚靠在陈默怀里,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陈默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怎么会表达,但心里却装着家人,用行动关心着每一个人。
第五章 返程前的叮嘱与心里的牵挂
国庆假期很快就结束了,10月6日下午,林晚和陈默要返程了。
早上起来,王秀兰就开始忙活,给他们收拾东西。她把家里的玉米、花生装了满满一袋子,说“这是自家种的,没打农药,干净得很,你们带回去吃”;又把摘的苹果装在保鲜盒里,说“苹果放冰箱里,能放很久,想吃了就拿出来”;还把自己织的毛衣叠好,放在袋子里,说“这是给小宇织的,你们带回去给他”。
林晚想拦着,说“太多了,车上装不下”,王秀兰却不听:“不多,不多,都是家里的东西,不值钱,但干净,你们吃着放心。”
陈建国坐在旁边,看着妈收拾东西,没说话,只是偶尔帮着递个袋子。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陈默:“这里面是我攒的一点钱,不多,你们拿着,路上买点吃的。”
陈默赶紧推回去:“爸,我们有钱,您自己留着花,买点好吃的。”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陈建国的语气有点急,“你们在城里上班辛苦,花钱的地方多,这钱是我和你妈一点一点攒的,干净,你们拿着。”
林晚看着陈建国,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的皱纹很深,手上布满了老茧——这是一辈子种地留下的痕迹。她心里有点酸,拉了拉陈默的胳膊:“老公,你就拿着吧,这是爸和妈的心意。”
陈默接过布包,紧紧握在手里,眼睛有点红:“爸,谢谢您,我们以后会常回来的。”
“常回来就好,常回来就好。”陈建国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了一起。
中午,王秀兰做了一桌子菜,还是热乎的,都是林晚和陈默爱吃的。吃饭的时候,妈一个劲地给他们夹菜,说“多吃点,到了城里就吃不到家里的菜了”。
小宇坐在旁边,拉着林晚的手:“大伯母,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啊?我还想跟你们玩。”
林晚摸了摸小宇的头:“等过年,我们就回来,到时候给你带好吃的。”
小宇高兴得拍手:“太好了!我等你们回来!”
吃完饭,陈默去开车,林晚帮着妈收拾东西。妈拉着林晚的手,小声说“你在城里上班别太累,注意身体,按时吃饭,别总吃外卖,对身体不好”;又说“陈默有时候脾气不好,你多让着点他,他也是为了这个家”;还说“你们要是想要孩子,就早点要,我还能帮你们带带”。
林晚听着妈的叮嘱,心里暖暖的,眼泪有点忍不住:“妈,您放心,我们会注意身体的,您和爸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有事就给我们打电话。”
“好,好,我们知道。”王秀兰擦了擦眼角,“你们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到了城里给我们打个电话。”
陈默把车停在门口,陈阳和李娟帮着把东西搬上车。后备箱里装满了东西,玉米、花生、苹果、毛衣,还有妈做的咸菜和馒头。
林晚和陈默上了车,王秀兰和陈建国站在门口,挥着手:“路上慢点,常回来啊!”
小宇也挥着手:“大伯,大伯母,再见!”
陈默发动车,慢慢驶离院子。林晚趴在车窗上,看着妈和爸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个黑点,心里有点酸。她知道,妈和爸会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车消失在视线里,才会进屋。
车驶上国道,林晚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玉米地。陈默握住她的手:“别难过,我们过年还会回来的。”
“嗯。”林晚点了点头,“老公,以后我们多回来看看吧,妈和爸年纪大了,需要我们陪。”
“好,以后我们每个假期都回来。”陈默笑着说,“下次回来,我们带妈去县城的医院做个体检,看看她的身体怎么样。”
林晚心里一动:“好啊,妈总说自己身体好,不用体检,其实我们应该带她去看看,放心。”
车驶上高速,林晚打开手机,“晚晚,你们到哪了?路上注意安全,别着急,到了给我回个信。”
林晚回复:“妈,我们刚上高速,一切都好,您放心,到了给您打电话。”
放下手机,林晚靠在陈默肩膀上,心里满是牵挂。她知道,不管他们走多远,妈和爸都会在家里等着他们,为他们准备热乎的饭菜,为他们牵挂。
陈默看了看她,笑着说:“别担心,妈和爸身体好着呢,我们常回来,他们就会很开心。”
林晚点了点头,看着窗外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高速上,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延伸到远方。她突然觉得,回家的路,不管多远,不管多堵,都是值得的——因为路的尽头,有家人的等待,有热乎的饭菜,有浓浓的亲情。
第六章 城里的生活与心里的约定
回到城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陈默把车停在小区楼下,两人一起把东西搬上楼。打开门,屋里还是他们走之前的样子,只是有点冷清——没有老家院子里的鸡叫声,没有妈的唠叨声,没有小宇的笑声。
林晚把妈给的玉米和花生放进厨房的柜子里,把苹果放进冰箱,把毛衣叠好,放在衣柜里。她看着这些东西,心里满是温暖——这都是家的味道,是妈和爸的心意。
陈默去厨房倒了两杯温水,递给林晚一杯:“累了吧?洗个澡早点休息。”
“嗯。”林晚喝了口温水,“老公,下次我们带妈和爸来城里住几天吧,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房子,逛逛城里的公园。”
陈默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好啊,等过段时间,天气凉了,我们就接他们来住几天。妈总说想来城里看看,就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不会添麻烦的,我们平时上班,他们可以在家看看电视,逛逛小区,晚上我们回来陪他们吃饭,挺好的。”林晚笑着说。
洗完澡,林晚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她想起国庆在家的日子,想起妈做的热乎饭菜,想起爸的沉默寡言,想起小宇的笑声,心里满是怀念。她拿起手机,给妈发了个视频电话。
视频接通,妈正在厨房收拾东西,看到林晚,笑着说“你们到了?累不累?”
“到了,不累,妈您别收拾了,歇会儿吧。”林晚笑着说。
“不累,我把厨房收拾干净,明天好做饭。”王秀兰说着,把手机放在灶台上,“你们早点休息,别熬夜,明天还要上班。”
“嗯,妈您也早点休息。”林晚说,“下次我们接您和爸来城里住几天,您看行吗?”
王秀兰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好啊,好啊,就是怕给你们添麻烦”。
“不麻烦,我们欢迎您来。”林晚笑着说。
挂了视频,陈默走过来,躺在林晚旁边:“跟妈说什么呢?这么开心。”
“跟妈说,下次接她和爸来城里住几天,妈同意了。”林晚靠在陈默怀里,“老公,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傻丫头,我们是一家人,这是应该的。”陈默轻轻拍了拍林晚的背,“早点睡吧,明天还要上班。”
林晚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她知道,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在城里,只要有家人的陪伴,有彼此的关心,就是最幸福的生活。
第二天早上,林晚醒得很早。她走进厨房,看到陈默正在做早餐——煎鸡蛋和牛奶,还有妈给的馒头,他把馒头热了一下,放在盘子里。
“醒了?快过来吃早餐。”陈默笑着说。
林晚走过去,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还是家里的味道,很香甜。她看着陈默,心里满是幸福。
吃完早餐,两人一起去上班。路上,林晚说:“老公,以后我们每个月给妈和爸打个电话,问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再给他们寄点东西。”
“好啊,我也是这么想的。”陈默笑着说,“这个周末我们去超市买点东西,给妈和爸寄回去,让他们尝尝城里的水果。”
林晚点了点头,看着窗外的阳光。她知道,亲情不是距离能阻隔的,只要心里有牵挂,有关心,不管多远,家人的心都会在一起。
第七章 岁月里的守护与爱的传承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晚和陈默按照约定,每个月都会给妈和爸打几次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偶尔还会寄点东西回去——水果、衣服、保健品,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的。
11月初,天气凉了,陈默给妈打电话,说要接她和爸来城里住几天。妈一开始还推脱,说“不用麻烦了,你们上班忙”,后来在陈默和林晚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了。
11月10日,陈默去火车站接妈和爸。林晚早早地就下班回家,收拾好了客房,换了干净的床单和被罩,还在房间里放了一台加湿器,说“妈和爸不习惯城里的干燥,用加湿器能舒服点”。
晚上六点,陈默带着妈和爸回到家。林晚赶紧迎上去,接过妈手里的袋子:“妈,爸,一路累了吧?快进屋,我给你们煮了粥,热乎的。”
王秀兰走进屋,看着干净整洁的房子,笑着说“你们的房子真漂亮,比老家的房子好”。
“您喜欢就好,以后常来住。”林晚笑着说,“快坐,我去把粥端出来。”
晚饭很简单,小米粥、馒头,还有几个清淡的小菜,都是妈和爸爱吃的。吃饭的时候,妈一个劲地给林晚夹菜,说“多吃点,上班辛苦”。
吃完饭,林晚陪着妈坐在客厅里看电视,陈默陪着爸在阳台聊天,聊村里的事,聊城里的变化。爸话不多,但听得很认真,偶尔还会点头,脸上带着笑容。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和陈默带着妈和爸去逛了城里的公园,去了商场,还去了附近的景点。妈像个孩子一样,对什么都很好奇,看到好看的风景就拿出手机拍照,看到好吃的就想买点尝尝。
有一天,他们去逛商场,妈看到一件红色的外套,很喜欢,但看了看价格,又放下了:“太贵了,不用买。”
林晚看出妈很喜欢,拉着妈的手:“妈,喜欢就买,我们给您买,您穿着好看。”
陈默也说:“妈,您就买吧,这件外套很适合您,保暖。”
王秀兰没办法,只好买下了外套。穿上外套,妈在镜子前照了照,笑着说“真好看,还是你们眼光好”。
林晚看着妈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妈一辈子节省,很少给自己买新衣服,现在能让妈开心,她觉得很值。
周末,林晚和陈默带着妈和爸去吃了火锅。妈说“城里的火锅真好吃,比老家的好吃”,爸也说“味道不错,下次还来吃”。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一周很快就过去了,妈和爸要回老家了。返程那天,林晚和陈默去火车站送他们。妈拉着林晚的手,小声说“谢谢你们,这几天我很开心,以后你们不用总惦记我们,好好上班,好好过日子”。
林晚点了点头,眼泪有点忍不住:“妈,您和爸回去注意身体,有事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常回去看你们的。”
火车开动了,妈和爸趴在车窗上,挥着手。林晚和陈默也挥着手,看着火车慢慢消失在视线里。
“别难过,我们过年还会回去的。”陈默拉着林晚的手,笑着说。
“嗯。”林晚点了点头,心里满是牵挂。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春节。林晚和陈默提前几天就回了老家,帮着妈和爸收拾房子,准备年货。
春节那天,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热乎的年夜饭,看着春节晚会,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小宇坐在林晚怀里,拿着红包,笑得很开心。
王秀兰看着大家,脸上满是幸福:“现在日子好了,孩子们都在身边,我真开心。”
陈建国也笑着说:“是啊,以前总担心孩子们在城里过得不好,现在看来,他们过得很好,我们也放心了。”
林晚看着家人,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亲情是岁月里最珍贵的守护,是爱的传承。不管是国庆回家时的热乎饭菜,还是平时的电话和牵挂,都是家人之间最真挚的爱。
她想起国庆回家时,陈默的“磨磨蹭蹭”,想起进门看到的热乎饭桌,想起妈和爸的牵挂,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她和陈默会继续守护着这份亲情,把这份爱传承下去,让家人永远幸福、快乐。
来源:三杯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