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会遗传?打破底层牵引力的4个狠招,普通人也能逆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3:20 1

摘要:你是不是也有这困惑,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月底一看工资条,还是不够还信用卡;身边跟你一起毕业的朋友,当初起点差不多,现在人家都开始规划二胎了,你还在算每个月房贷差多少。说实话,我以前也总琢磨这事儿,直到看到吴军博士说的一句话,才算有点头绪,向上的路本来就难,向下的

你是不是也有这困惑,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月底一看工资条,还是不够还信用卡;身边跟你一起毕业的朋友,当初起点差不多,现在人家都开始规划二胎了,你还在算每个月房贷差多少。说实话,我以前也总琢磨这事儿,直到看到吴军博士说的一句话,才算有点头绪,向上的路本来就难,向下的门却永远开着。那些悄悄把你往下拽的劲儿,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底层牵引力”,想往上走,就得先搞懂它到底是啥。

先说最躲不开的“原生家庭牵引力”,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贫穷为啥会遗传”,有个高赞回答我印象特深。题主说自己好不容易从老家考到一线城市的大学,毕业面试上了互联网大厂,可一听说房租要3000,家里人就劝“县城国企也3000,还稳定”,最后他真回去了。多年后再看,当初一起面试的同学早财务自由了,他还在算房贷。

华中师大的戴建业教授也讲过个事儿,特扎心,一个包工头以前招农民工干活,后来转做项目要招文员,去人才市场找了批低薪大学生。偶然间他发现,这些大学生的爸妈,就是当年给他打工的农民工。戴教授说“贫穷真的会遗传”,我倒觉得,不是钱遗传,是认知没跟上。你想闯大城市,亲戚说“女孩子别折腾,嫁个好人就行”;你想换份有前景的工作,爸妈说“现在有份稳定的不容易”;你想创业,家里人第一句准是“风险太高”。

他们不是坏,是真没见过更大的世界,没法给你更长远的建议,更无奈的是“圈层牵引力”,原生家庭基本定了你的起点,成年后你交的朋友,大多也跟你一个圈子。平时聊天,不是说“哪家公司福利好”,就是吐槽“老板又PUA我们”,甚至“躺平摸鱼”都成了“反抗资本”的理由,那些真努力的人,反而被当成“傻子”。

《经济学人》有个调研挺反常识的,说最近30年,中产阶级和穷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少,可富人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一半以上的亿万富翁每周要干65小时以上。以前我也觉得“摸鱼爽”,后来才想明白,不是富人更能熬,是他们知道工作能给自己攒本事,今天多做一个项目,明天就能多懂一个领域;可咱们总把工作当“给老板打工”,摸鱼摸的不是老板的时间,是自己的机会。

还有两种牵引力,更隐蔽,就是“惯性牵引力”和“惰性牵引力”,先说说“惯性牵引力”,说白了就是“低水平努力”。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天天加班到半夜,可好几年还在基层;有人送外卖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钱却没多少增长。我以前也这样,天天加班做报表,做了半年也没升职,后来才懂,身体再勤奋,也救不了思想上的懒。

雷军当年在金山,被称为“中关村劳模”,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可金山的发展就是慢,直到后来他才明白,低水平的勤奋,就是耗时间,没意义。哈佛大学跟踪过一群条件差不多的毕业生,25年后发现,那些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基本都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所以真不是努力没用,是得搞清楚“为啥努力”,光靠蛮干,没用。

再说说“惰性牵引力”,这玩意儿现在谁都躲不开,想查资料,百度一下就有;工作累了,拿起手机刷会儿短视频;饿了,点个外卖半小时就到。这些便利本来是好事,可慢慢就把咱们的“耐心”给磨没了。我本来想睡前刷10分钟短视频,结果刷到后半夜,第二天上班困得不行,计划好的工作全耽误了。

哈佛商学院有个调研,说富人更喜欢“补充型娱乐”,比如健身、看书、学新技能;穷人更爱“消耗型娱乐”,比如打游戏、聊八卦、追肥皂剧。说实话,不是富人“装高级”,是这些“补充型”的事,能帮他们攒劲儿。你想啊,看完一本书,能多懂个道理;健完身,精力能更足;可刷一下午八卦,除了知道谁又离婚了,啥也得不到,还越刷越懒。

想摆脱这些牵引力,第一步得会“回头看”,也就是反思,傅盛说“人和人的差距,主要在认知”,我以前不信,直到开始写反思日记。比如上周,同事让我帮他做PPT,我怕得罪人就答应了,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项目进度。晚上写反思日记的时候才发现,我总把“讨好别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的事更重要。

反思也不用搞得多复杂,从小事开始就行,比如今天开会没敢发言,晚上就想想,是没准备好还是怕说错?下次开会前,能不能先把想说的点写下来?把生活里的事当成“案例”来琢磨,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我现在还会在日记里问自己几个问题:当时想达成的目标是啥?考虑了哪些因素?有没有遗漏的?结果跟预期差在哪?说实话,坚持了三个月,我明显觉得自己看问题比以前清楚多了。

光反思还不够,还得学会“专注”,很多人跟我一样,以前总想着“多干几件事,总能成一件”,结果一件也没干好。吴军以前也试过“多任务并行”,最后发现“一件事都做不好,还总在低水平兜圈子”。后来他改成“专心做好一件事”,反而越做越好。

MIT有个研究,说人脑的带宽特别有限,每秒也就处理几十比特的信息,跟以前的上网带宽比,差远了。所以你想同时干好几件事,根本不可能,只会越干越乱。我现在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只专注一件核心的事,比如周一学编程,周二写方案,其他不重要的事,能推就推,实在推不了就先放放。慢慢发现,效率反而比以前高多了。

还有个关键点,要“跟智者交朋友”,《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跟厉害的人待在一起,你会不自觉地学他们的思考方式。我以前认识个行业前辈,每次跟他聊项目,他先想的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这件事能给用户带来啥价值”。以前我做项目,总先算利润,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后来学他的思路,先想用户需要啥,项目反而顺多了。

跟智者交朋友也不是“抱大腿”,不用非得认识多牛的人,比如参加行业讲座的时候,多跟讲师提几个问题;加入优质社群,多分享自己的思考;哪怕是线上听课,认真写留言,也可能得到老师的回复。关键是“主动输出价值”,别总想着“别人能给我啥”,你先拿出自己的诚意,别人才愿意帮你。

我身边有个朋友叫小李,农村出身,以前在县城国企上班,每个月3000块,后来他开始写反思日记,发现自己不想一辈子这样,就辞职去了一线城市。他每天只专注学编程,还在社群里认识了个技术导师,遇到问题就请教。三年后,他成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工资是以前的十倍。说实话,他的经历让我明白,底层牵引力不是拆不掉,是得敢动真格,还得找对方法。

当然过程中也容易踩坑,比如反思的时候,别总骂自己“笨”,反思是找“方法”,不是自我否定;专注的时候,别选错方向,比如天天学没用的技能,不如先定个小目标,比如“三个月学会做海报”;跟智者交朋友的时候,别光索取不付出,人家帮你一次,你也得想着帮人家做点啥,比如分享点自己知道的行业信息。

咱们往上走,就像爬金字塔,难是真难,每一步都得使劲儿,但困住你的从来不是别人,是没觉醒的自己。你想啊,要是一直被原生家庭的认知绑着,被圈层的习惯拖着,被低水平努力骗着,被惰性牵着,永远也走不上去。说实话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懂这些,也是踩了不少坑才慢慢明白,现在我每天写反思日记,每周跟行业前辈聊一次,每月专注学一个新技能。

虽然进步慢,但明显觉得自己在往上走,所以别害怕那些牵引力,也别觉得自己“没机会”。从今天开始,试着写第一篇反思日记,或者定一个小目标,哪怕只是“每天少刷半小时短视频”。慢慢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把你往下拽的劲儿,会越来越小,而你,会越走越高。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