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属于重要省份,近些年来依旧维持着高校发展及科研革新方面的长处,全国范围内表现很抢眼。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江苏省有25所高校进入全国200强,再一次体现了江苏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实力。
江苏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属于重要省份,近些年来依旧维持着高校发展及科研革新方面的长处,全国范围内表现很抢眼。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江苏省有25所高校进入全国200强,再一次体现了江苏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实力。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是江苏高等教育的领头羊,两者分别位于全国第5位、第13位,“双核”领跑。南京大学靠着在基础学科上长久的积淀,总是处在国内高校前列;东南大学显示了自己在工科上的强大力量,在各种大型工程和技术项目里担当着主要角色。
南京市高校群体继续表现出集中优势,江苏上榜的14所高校中有七所在南京。其中包括7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工科类大学,它们依靠在航空航天以及精密制造领域长期深入的研究开发,保证了南京是江苏省重要的科教中心地位。
江苏其他城市高校的实力也迅速壮大。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的表现很出色,位列全国第49位、第66位。这反映出苏州、 无锡等高校利用地方产业的特点获得学科建设以及科研投入上的良好成就。特别是苏州大学在纳米技术等领域的进步不但取得了科研上的成果,而且促进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过去没有上榜单的高校这次出彩了,像南通大学和常州大学第一次就进入全国200强,分别排到174位和199位。这是苏中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又一重要表现,南通大学在医学方面形成特色方向,其海洋医学研究体系达成国家科技成果奖新突破,而且为深潜作业中的健康风险给出解决办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研发的病毒检测芯片,为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快速诊断工具,将样本检测时间压缩到1小时。
《益生菌食品》国际标准、高纯度ω-3脂肪酸制备技术这些成果,在行业中都属于标杆性质的存在。学校在设计创新上也结合了产业,与华为合作开发的智能家电交互设计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
中国矿业大学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双碳”战略相关的技术上面,并且形成了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为主的研究体系。学校不仅证实了深井无人采掘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还在荒漠化改良上有所前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也因此加强。这样的科研导向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学科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融合进了现代智能化发展的大势。
江苏的各医药类院校也是整体上扬,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高校均进入前150强。医学学科飞速发展跟“健康中国”战略开展有关联,高校在医疗技术,药品研发,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给予公共健康体系支撑。
南京靠强省会策略,持续稳固自身在江苏省的科教中心地位,南京理工院校既在传统工科方面达成很多冲破,在新兴科技领域比如量子通信里也有收获,南京大学就在量子通信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东南大学的智能建造技术被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复杂的工程中去,这样的实例为学校的研发成果给予了一个有效的示范平台。
苏锡常都市圈各自有产业的优势,所以高等教育发展上形成了一种协同效应,无锡江南大学拿手食品工程与设计创新,苏州大学重视纳米技术和区域产业链结合,常州则是在制造业基础上强化工学学科的提高。苏锡常地区在区域内高校教育的发展上相互依存,互为支撑。
江苏省北部地区高校呈现出差异化发展,像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借助自身学科特色形成资源型研究为主的优势;南通大学的医学工程研究在某领域内建立了能力优势;扬州大学抓住了国家“三农”战略特别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在现代农业学科建设上形成自身特色。
江苏省的高教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科水平还要加强跟产业界的融合。高校纷纷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的收益。就南通大学而言,其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千米级跨海桥健康监测系统已发展成桥梁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
江苏高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整个长三角科教资源的布局调整,而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一部分,在科研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与教育协同发展上,江苏进行了更深层次资源整合,从而不断给新时代高教系统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纵观江苏高校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其不但在传统的强势学科上保持着好的发展态势,在一些新兴学科上也实现了突破。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发展,给江苏以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