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寸草不生到亩产吨粮,新疆盐碱地上演“奇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01:37 1

摘要:谁能想到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能变成金灿灿的粮仓?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一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如今玉米亩产竟达1035公斤,这简直是个奇迹!这里的土壤含盐量曾经高达19克/公斤,连最耐盐的作物都难以存活。

谁能想到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能变成金灿灿的粮仓?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一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如今玉米亩产竟达1035公斤,这简直是个奇迹!这里的土壤含盐量曾经高达19克/公斤,连最耐盐的作物都难以存活。

农场主赵杰回忆起当年情景仍唏嘘不已:"那时候满地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壳,种啥啥不行,现在呢?玉米辣椒长势喜人,播种时间还提前了一个半月!"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从2021年说起。自治区农科院牵头启动了"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科研人员们可不是纸上谈兵,他们在克拉玛依、博湖、兵团第一师二团和伽师县建立了四个示范基地,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这项技术可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采用了"暗管排盐+多维破障+灌排协同"的组合拳。项目首席专家徐万里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给土地装上了'排毒系统',暗管就像人体的血管,能快速排出多余的盐分。"经过四年的努力,成果令人振奋:博湖示范基地1000多亩盐碱地脱胎换骨,耕地质量提升3个等级,灌溉水利用率超过65%,作物增产20%以上。更让人振奋的是,这套技术已经在新疆推广27万亩,培训农民8800多人次。

赵杰算了一笔账:"现在种玉米每亩毛收入1700元,比以前种黑枸杞强太多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人定胜天。面对盐碱地这个"硬骨头",科研人员们没有退缩,而是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奇迹。未来随着耐盐碱品种的推广,这片土地的潜力还会更大。从"白色荒漠"到"金色粮仓",新疆的盐碱地治理经验值得全国借鉴,这不正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写照。

来源:田园里的丸子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