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发布“技术共生”新范式:2025深度解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0:38 2

摘要:2025年9月的汽车圈被两条消息彻底点燃:特斯拉Model Y月度销量同比下滑8%的同时,赛力斯刚上市的全新问界M7 2026款单周大定突破6万辆,累计小订量飙至23万辆。更震撼的是,这家从重庆乡镇弹簧厂起步的车企,刚砸出115亿元敲定引望智能10%股权

前言:当115亿股权交易撞上23万订单,改写游戏规则的时刻到了

2025年9月的汽车圈被两条消息彻底点燃:特斯拉Model Y月度销量同比下滑8%的同时,赛力斯刚上市的全新问界M7 2026款单周大定突破6万辆,累计小订量飙至23万辆。更震撼的是,这家从重庆乡镇弹簧厂起步的车企,刚砸出115亿元敲定引望智能10%股权,紧接着就拿出5.06亿元给股东分红。当"花大钱又分钱"的操作打破行业认知,曾经"赛力斯不如特斯拉"的论调,正在被硬核实力碾得粉碎。

一、不是简单追平:从技术绑定到生态共建的代际跨越

在智能汽车的核心战场,赛力斯早已跳出"模仿者"角色,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特斯拉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与生态闭环,正在被赛力斯的"技术共生"模式解构。

赛力斯115亿元收购引望智能股权的交易,绝非简单的技术采购。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引望手握智能驾驶、座舱、电控等关键技术,这笔交易让赛力斯获得了技术优先使用权与决策参与权。这种"股权绑定"比特斯拉的"全栈自研"更具灵活性——问界M7搭载的华为乾昆ADS 4系统,已实现无高精地图的全国覆盖,而特斯拉FSD在国内仍受限于数据合规。

具体到用户可感知的体验,全新问界M7的双智驾路径设计堪称精准打击:高阶版用192线激光雷达实现雨雾天气精准识别,增强版用舱内视觉方案控制成本,既覆盖高端用户需求,又兼顾家庭通勤场景。对比之下,特斯拉单一的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愈发明显。这种"技术普惠"思维,让赛力斯在30万级市场实现了对特斯拉的降维打击。

二、销量不会说谎:32万辆交付量背后的用户用脚投票

判断车企实力的终极标准,永远是市场认可度。2024年问界M7以19.59万辆斩获大中型SUV和新势力双冠王,截至2025年9月累计交付超32万辆,这个数字超过了特斯拉Model X近五年的国内交付总和。

销量爆发绝非偶然,而是赛力斯"用户思维"的必然结果。特斯拉Model Y的后排空间长期被诟病,而全新问界M7直接将轴距拉至3030mm,六座版实现"每一排都是VIP",第二排零重力座椅柔软度提升28.4%。针对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赛力斯还通过HarmonyOS座舱实现多屏联动,华为平板即挂即连的设计,让车舱变成移动书房或会议室。

更关键的是交付能力的比拼。特斯拉上海工厂因供应链问题多次减产,而赛力斯凤凰超级工厂用3000余台机器人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为应对订单潮直接要求供应商将产能提升至1200台/天,并派驻专属团队驻厂协调。"发布即交付"的承诺,对比特斯拉动辄数月的等待周期,高下立判。

三、财务数据透视:营收降4%却净利增81%的增长密码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能体现行业预期。2025年9月下旬,赛力斯股价连续四日上涨并涨停,市值突破2600亿元,同时获批港股上市形成"A+H股"融资平台。这背后是一组更值得玩味的数据:上半年赛力斯营收624亿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却达29.41亿元同比激增81.03%。

这种"营收降利润升"的反常表现,恰恰揭示了赛力斯的战略成功。特斯拉依赖走量车型薄利多销,而赛力斯通过M5(23万级)、M7(30万级)、M8(40万级)、M9(50万+级)的梯度矩阵,实现高端市场全覆盖,问界系列单车成交均价超40万元。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带来的利润率提升,远比单纯追求销量规模更具可持续性。

财务稳健性同样凸显竞争力。斥资115亿后仍能大额分红,说明赛力斯现金流健康。反观特斯拉,为维持市场份额多次降价,毛利率已从2023年的2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8%。这种发展质量的差距,正在重塑行业对"实力"的定义。

四、争议中的真相:是依赖还是共赢?

面对赛力斯的崛起,"过度依赖华为"的质疑从未停止。但在智能汽车产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这种论调早已过时——特斯拉看似全栈自研,却在电池供应上高度依赖宁德时代;赛力斯与华为的"科技+制造"共生模式,反而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赛力斯的自主实力被严重低估。其累计投入近300亿元打造的魔方技术平台,支持多级别车型模块化开发;凤凰超级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与供应链集聚化布局,展现了深厚的制造功底。华为的技术赋能更像是"催化剂",激活了赛力斯沉淀39年的制造基因。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已显现:当特斯拉还在为FSD中国化发愁时,问界系列已通过华为技术实现智驾功能快速迭代;当其他车企受制于芯片供应时,赛力斯通过华为生态获得稳定的算力支持。这种"1+1>2"的效应,正是特斯拉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结语:中国车企的实力,不止于"赶上"更在于"超越"

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谁比得上特斯拉"的单一叙事。赛力斯用115亿的技术布局、32万辆的交付成绩单、81%的利润增幅证明:中国车企的竞争力,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对消费者而言,这种竞争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30万级就能买到激光雷达智驾、40万级就能拥有豪华六座体验,曾经被特斯拉定义的"智能汽车标准",正在被中国品牌重新书写。对行业而言,赛力斯的崛起标志着"技术共生"模式的成功,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别再用老眼光看待赛力斯了。当这家从弹簧厂成长起来的车企,如今能在港股敲钟、向全球输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逆袭,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到"科技强国"的缩影。未来的答案,或许不在特斯拉的加州工厂,而在重庆凤凰超级工厂的机器人臂运转声中。

来源:Kitty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