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之余,来一杯温热的咖啡,可以缓解长时间的疲劳,如果能够加入一块儿方糖的话,那咖啡就会变得更加美味,如果将方糖换掉,换成有养生功能的黑糖,那就再好不过了。
工作之余,来一杯温热的咖啡,可以缓解长时间的疲劳,如果能够加入一块儿方糖的话,那咖啡就会变得更加美味,如果将方糖换掉,换成有养生功能的黑糖,那就再好不过了。
现代黑糖
说到糖,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怎么普遍,因为古老中国的中原大地上缺少含糖量高的植物,所以中国古代用到的糖只有用粮食种子发酵出来的麦芽糖,产量低,甜度也差一些火候。如今常用的两种含糖量高用来制糖的植物,就是甜菜和甘蔗,甜菜就不说了,十九世纪之后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候清朝都差不多已经彻底完蛋了,中国基本上已经进入近代史了。
再说甘蔗,甘蔗和甜菜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甜菜传入中国的时间太晚,而甘蔗传入中国的时间就比较早了,大概在战国时期。在甘蔗传入中国之后,岭南的百越人就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种植,不过那时候的甘蔗成熟之后,因为产量有限,一般都是直接吃或者榨汁喝,没几天就给你造完了,根本不会剩下什么,大家只知道甜,根本没什么制糖的技术。
古人榨甘蔗汁
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甘蔗的产量越来越多,每年收获之后,在当地人尽量消费之后,还是有很多甘蔗剩了下来,但是在南方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下,剩下来的甘蔗根本就不容易保存。汉朝之后,随着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很多西域人来到中国,经过从西域人口中得到的知识,加上自己摸索实验,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成熟的制糖方法。
古人熬制初级黑糖
将甘蔗榨汁之后,留下的汁液进行熬煮浓缩,于是中国最早的黑糖便产生了。这时候的黑糖,因为当时人们掌握火候和过滤水平有限,加上古时候没有现代的脱色剂和抗氧化剂,于是熬制出来的糖呈现黑色,而且因为里面杂质较多,黑糖不能凝结成一块,都是凝结成像沙子一样的细小颗粒,所以当时起名叫做“沙糖”。各位朋友可以想象手头有一小堆很色的湿沙子,最早的“沙糖”就是这个样子的。别看当时的黑糖其貌不扬,可是在那个时代却是奢侈品,因为产量极低,所以也只有当地的贵族才能享用。
到了唐朝时期,如今广东和福建附近的地区开始大量种植甘蔗,而制糖的工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慢慢精进,从单一的熬煮,发展到多道熬煮加过滤的方法,去除部分杂质,让黑糖的口感更细腻。打个比方,最早的黑糖,取一块放在嘴里,吃完之后,要吐出半口的甘蔗渣,如今的黑糖,因为过滤,杂质大大减少,估计你要吃个五六块,才能吐出一口甘蔗渣。这样的黑糖精装之后,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物产,并且作为贡品向北方运送了。
唐代黑糖成为贡品
到了宋代,制糖技术进一步突破,出现了 “连环锅熬煮法”,用多口锅依次浓缩甘蔗汁,提高效率与纯度,这时候,黑糖的品质更稳定,并且随着过滤技术的发展,黑糖出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杂质的提纯,糖的颜色慢慢降低,从黑糖变成了纯度更高的黄糖。而且随着糖产量的增加,产量较低的高纯度黄糖代替黑糖成为新的贵族圈奢侈品,而产量高的黑糖则从贵族消费品走向民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调味、补充能量的重要食材。
宋代黑糖走向民间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甘蔗种植区扩展至云南、台湾等地,这些地区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甘蔗品质优异,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黑糖,比如云南 “古法黑糖” 采用土灶、木柴熬煮,保留更多矿物质;而台湾 “黑糖” 则因殖民时期技术融合,口感更绵密。
现代云南古法黑糖制作
到了现代,随着现代制糖工业的发展,恒温加热设备,高级过滤材料,抗氧化剂和脱色剂的大量使用,精细化提纯的白糖成为主流,但黑糖因 “天然、含矿物质” 的特点,重新受到关注,用途也从最初的调味拓展至养生(如黑糖姜茶、黑糖红枣饮),并形成了工业化生产与古法手工制作并存的格局。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