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宠物医院真相:有人被8000元账单吓哭,有人却在血亏37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08:10 1

摘要:深圳某宠物医院门口,42岁的女主人正抱着她的比熊“仔仔”出院。

深圳某宠物医院门口,42岁的女主人正抱着她的比熊“仔仔”出院。

再一看,她的结账单上写着总费用:8126元。

“这比我爸住院一个月都贵。”她一边苦笑,一边刷卡。

女主人条件不差,她在体制内工作,收入稳定,只是没想到,养条狗的成本,会超过她想象。

仔仔只是吃得太好,医生说是典型的“富贵病”,要抽血、做B超、磁共振、住院、输液。

每一个项目看起来都合理,每一个数字都刺眼。

从此,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宠物医院里,情感的深度决定了账单的厚度。

如今,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宠物医院门口都能看到类似的场景。

有人拎着小笼子心疼地哭,有人看着账单脸色发白。

但更魔幻的是,消费者喊贵得离谱,资本却在喊我们亏惨了。

01

如果只看收费单,你会以为这是个金矿行业。

一次化验五百,一次B超八百,开个药都能上千。

可打开新瑞鹏宠物医疗的财报就知道,真相没那么美。

一家号称“全国最大宠物医疗集团”的公司,三年亏掉了37亿元。

2020年亏10亿,2021年亏13亿,2022年再亏14亿。

营收涨,亏损也涨。

一家连锁巨头都赚不到钱,那那些街角的小宠物诊所又能好到哪去?

很多老板都说,现在宠物医院是看起来最赚钱,实际上最烧钱的行当。

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

第一,人力成本高,中国目前注册兽医才16万多人,而市场需求接近37万。

一个手术要三四个人配合,一个护士抽血都要两个人按着猫狗。

再加上行业新、门槛高、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

第二,设备贵得离谱,一个X光DR设备要十五万,一台彩超三十万,核磁共振更是上百万。

医院人流量有限,这些机器摆在那,每天折旧都在烧钱。

第三,药品贵得惊人,兽用药普遍比人用药贵几倍甚至几十倍。

同样的成分,给人治一瓶十块,给狗治要一百。

而且,宠物医疗完全市场化,没医保、没补贴、没国家托底。

所有的成本,最后都由爱宠的人来买单。

02

宠物经济被称为“最后一块消费热土”。

彭博预测,2030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中国更是其中最热的战场。

短短三年,全国宠物医疗相关企业注册数翻了十倍,创业公司、投资基金、产业资本一拥而上。

“情感经济”“疗愈消费”“陪伴赛道”成为新的热词。

但热度太高,也意味着泡沫正在滋生。

宠物医疗的利润并非实打实,而是靠高定价和情绪溢价撑起来的幻象。

消费者买的是情感安全感,它不是宠物,是家人,于是再贵也舍得花。

资本投的是想象空间,直言:“未来十年每个中产都要有一只宠物”。

但现实却残酷。

一边是宠物医院连年亏损、疯狂扩张。

另一边是年轻人月薪八千,靠信用卡给猫狗看病。

这个市场看似热闹,其实是靠爱宠焦虑在支撑泡沫。

当养宠物变成中产标配,宠物医疗就成了情绪收割机。

有人养的是陪伴,有人挖的是流量,有人赌的是资本故事。

而真正受伤的,往往是那些抱着毛孩子哭的普通人。

03

面对高昂的宠物医疗账单,保险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直播间的广告刷屏:“每月56元,宠物看病无忧!”

然而真相往往更冷。

大学生小纯的猫得了猫传腹,她提前买了保险,以为能报销。

结果因为“等待期未满”,所有费用都不能理赔。

两周花了几千,猫还是没救回来。最后她又花1500元做了宠物殡葬。

那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猫买“服务”。

宠物保险确实是个趋势,但目前极度不成熟。

理赔难、条款乱、保障窄,很多宠物主真正需要时才发现根本不顶用。

这个行业像极了十年前的理财热,大家都想买个安心,结果变成了另一种焦虑。

宠物保险公司靠恐惧营销卖单,你怕宠物生病,就掏钱。

宠物医院则靠情感溢价赚钱,你怕它受苦,就买单;

整个产业链,都在“温柔收割”那群最柔软的人。

04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养宠?有人说是疗愈、是陪伴、是爱。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宠物成了孤独的替代品。

不婚不育潮下,单身人群破2.5亿,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情感寄托给动物。

可当情感遇到资本,就变成了可量化的生意。

宠物粮、玩具、洗澡、美容、医疗、保险、殡葬,每一环都是收费点。

有人开玩笑说:“狗比人幸福,猫比人精致,人比宠物更穷。”

这种讽刺背后,其实是社会结构的缩影,人越来越孤独,情感越来越贵。

当孤独被商品化,连爱都得算成本。

那些看似“宠物经济”的繁荣,其实是都市焦虑的副产品。

越是感到空虚,越要花钱买温暖,越是怕失去,就越愿意付出过高的代价。

05

宠物无罪,资本无情。

问题不在看病贵,而在我们早已被训练成为情绪付费。

真爱,不该以账单衡量。

养宠,是选择一种责任,而不是购买一种情绪安慰。

如果没有经济能力、时间精力,就别轻易养。

因为宠物不是玩具,是生命。

那些动辄花几千、几万的账单,不只是费用,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的空虚,也照出了我们的脆弱。

当我们愿意理性一点,对宠物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或许,市场才会从泡沫中回归理智,情感才能回到本质。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