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舆情回应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08:05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互联网深度渗透的今天,舆情已超越“社情民意晴雨表”的单一功能,成为检验社会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是凝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抓手。舆情回应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其

新重庆-重庆日报 唐雪梅 冉龙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互联网深度渗透的今天,舆情已超越“社情民意晴雨表”的单一功能,成为检验社会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是凝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抓手。舆情回应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其立场是否坚定、回应是否及时、问题是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态势,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态度、速度、力度、温度、制度“五个维度”下功夫,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站稳人民立场要体现在态度上。舆情回应是站稳人民立场的直接窗口,回应主体必须摒弃“官本位”思想和“捂盖子”心态,坚持“应回尽回”理念,对群众关切不推诿、不敷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要秉持敬畏态度。每一条舆情背后都关联着具体的民生诉求,回应舆情就是回应民心。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以敬畏之心对待民声民意,体会人民群众的处境和心情,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保持谦虚态度。面对群众质疑要虚心听取、诚恳接受,把群众的批评当作改进工作的“良药”,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怀持诚恳态度。真诚是打动人心的密码,情感上贴近群众是最有效的沟通。舆情回应贵在真心实意,诚恳的回应态度能够获取公众的谅解和等待的耐心。

站稳人民立场要体现在速度上。舆情回应速度快一秒、人民群众信任就多一分,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家事”,马上办、抓紧办,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要第一时间核查。触发舆情预警后,要快速开展核查,重点核实信息来源、基本事实和情感倾向,并通过多个渠道交叉验证,确保事实准确清晰。要第一时间研判。掌握基本情况后,立即组织专业力量并借助智能分析工具进行研判,准确对舆情进行定量分析、定性评估,重点研判舆情的敏感程度和传播风险,提出合理可行的应对策略。要第一时间回应。针对事实清楚、核处到位的要第一时间一次性发布权威信息,针对情况复杂、核处时间较长的采取二次或多次发布,通过准确、透明、有序的信息释放,有效疏导情绪、化解矛盾。

站稳人民立场要体现在力度上。舆情回应力度是检验人民立场是否坚定的“试金石”,绝非一句“严肃处理”的空话,必须转化为可见、可查、可感的具体行动。要以最高标准提升执行力。针对重大舆情要提级组建高规格调查组,全面彻查核心问题,建立“清单制+责任制”整改台账,明确整改举措、时限、责任人,举一反三补短板、堵漏洞,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要以最硬措施强化约束力。推动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督促行业主管部门、涉事单位切实履行自身职能职责,建立清晰的源头防治监管清单,将舆情风险排查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压实各方责任。要以最严惩治彰显威慑力。依法依规对舆情事件中失职失责、侵害群众利益的责任单位和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强化警示效果,形成有力震慑。

站稳人民立场要体现在温度上。舆情回应温度是区分“机械式公关”和“走心式沟通”的关键,冰冷的通报只能传递信息,有温度的回应才能传递价值、凝聚人心。要在实事求是中体现温度。以事实为依据、数据为支撑,全程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释疑,让权威发布既具公信力,又有亲和力。要在公开透明中体现温度。把信息发布的平台作为联系群众、提供服务的阵地,将信息发布视作与群众沟通对话的过程,及时公布“进程性”信息,让群众在充分知情中感受到尊重和诚意。要在人文关怀中体现温度。不仅要聚焦事件处置,更要关注群众的精神需求与情感诉求,以细节关怀、长效关怀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被倾听、被理解、被重视,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直抵人心。

站稳人民立场要体现在制度上。制度是舆情回应站稳人民立场的压舱石,只有科学的制度设计,才能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舆情回应规范化、常态化。要健全协作制度。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群众关切有人接、有人办。要健全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舆情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专题研讨,加强相关人员预警监测、分析研判、沟通引导等业务能力培养,通过实战化训练强化专业素养,让回应既懂政策又懂民心。要健全舆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前,必须进行舆情风险评估,必要时召开听证会吸纳民意,从源头确保决策贴合群众需求,减少因政策脱离实际而引发的舆情风险。重庆自2016年以来,在全国率先把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与合法合规性审查、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等工作纳入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等制定过程的前置程序,从制度层面筑牢“防风险、护民利”防线,为舆情回应站稳人民立场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项目:2025CXZD13成果)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