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种癌症那么“沉默”?为什么它一发现就几乎没救的感觉?为什么它总是来得快,去得更快?为什么即使是医生,也常常拿它毫无办法?
很多人身体看起来好好的,查体也没问题,平时也不抽烟不喝酒,怎么突然就查出胰腺癌。
上个月还能开车去旅游,这个月就卧床不起,甚至连化疗机会都没来得及争取?这不是个例。
真相是,胰腺癌从来都不是“突然”的。它只是悄无声息地潜伏着,等到你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晚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种癌症那么“沉默”?为什么它一发现就几乎没救的感觉?为什么它总是来得快,去得更快?为什么即使是医生,也常常拿它毫无办法?
假如你身边有人得了胰腺癌,或者你真的担心自己是不是也可能会成为其中一员,你能从这些病例中看出什么共性,提前规避吗?
我做医生这些年,参与过数百例胰腺癌患者的诊断、随访和尸检。这300多例患者的共同点,远比你想象的要具体、要真实,也可能更贴近你的生活。
在这300具胰腺癌的尸体里,我们看见了5个惊人的共性,不是玄学,不是命,而是生活里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像一根根隐形的线,悄悄把人拖向深渊。
第一个共性,是长期血糖异常。
不是糖尿病也中招?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发现,很多胰腺癌患者,在被确诊前的两三年,血糖就已经开始悄悄波动了。有的人血糖忽高忽低,有的人饭后一小时血糖异常,有的甚至被诊断为轻度胰岛素抵抗。
可问题是,大多数人不觉得自己是“病人”。他们只是觉得有点口渴,有点乏力,饭后容易犯困,偶尔夜里起夜。这些症状是不是太“普通”?普通到你以为是年龄到了、休息不够、天气太热。
但胰腺是调节血糖的“总控室”。它出问题,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血糖。胰腺癌早期几乎没有疼痛、没有黄疸,但血糖的微妙变化,可能是它最早发出的信号。
第二个共性,是长期油腻饮食或暴饮暴食。
我们在尸检中看到的胰腺,很多都被严重脂肪浸润,甚至有明显的慢性胰腺炎痕迹。不是说吃一顿火锅就会得癌,而是说,如果你长期吃得重油重盐、爱吃煎炸、三餐不规律,甚至长期宵夜、饮酒过量,那胰腺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总有一天会“烧坏”。
胰腺不像肝脏,没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一旦它“伤了元气”,就很难恢复。受伤的胰腺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细胞突变,从而埋下癌变的种子。
第三个共性,是家族中有人曾患胰腺癌或其他消化系统肿瘤。
这不是迷信遗传,而是医学上确有一定概率。我们发现,在确诊胰腺癌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家族里曾有人得过胃癌、结直肠癌、或者就是胰腺癌本身。
虽然不是说家里有人得癌症,你就一定会得,但这种“易感背景”确实存在,它像是一个“低门槛”,让你更容易被某些环境因素诱发。
尤其是某些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风险更高——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带着这些基因,也从来没觉得有必要去查。
第四个共性,是心理长期压抑、过度焦虑或失眠。
听起来有点“玄”,但我们尸检记录中,很多患者的家属描述,病人确诊前一两年,普遍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有的是工作压力大,有的是家庭关系紧张,还有的是长期失眠、早醒、心烦气躁。
你可能想问,情绪和癌症能扯上关系?说实话,科学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病理机制,但越来越多研究提示,长期心理压力会让免疫系统处于低活性状态,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炎症因子增加。
而胰腺本身就是个对炎症非常敏感的器官,长期处于“低烧”状态,更容易出问题 。
第五个共性,是忽视体检,或者“只看表面”体检。
这句听起来像废话,但我说的不是“你没做体检”,而是你做的体检里,根本没查到点子上。
我们接触过太多患者,年年体检都说正常,但其实根本就没做胰腺的专项检查。一些单位体检项目,甚至连腹部超声都没有;有的即便做了,也只是扫一眼肝胆,胰腺根本没仔细看。
更何况,胰腺的位置非常“隐蔽”,在胃后、十二指肠之间,普通超声很难看清它的全部,早期的小病灶可能完全看不到。
所以很多人自信满满地说“我体检都正常”,转身就被确诊晚期。
这些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它们是真实出现在尸检报告里的一行行描述,是家属红着眼圈回忆病人曾经的生活习惯,是医生坐在办公室里一遍遍翻阅病例时的叹息。
而你要做的,不是陷入恐慌,而是开始改变。
你可以从现在起,关注自己的血糖,不是等到糖尿病才看医生,而是发现饭后血糖总是偏高,就该重视起来。
你可以不再纵容自己每晚的烧烤+啤酒套餐,不是完全不吃,而是不过量;你可以不再熬夜到凌晨一两点,不是因为“别人也在卷”,而是因为你不想让身体悄悄生病。
你也可以和家人聊聊,有没有亲戚得过这种病,必要时去做一次更细致的检查;你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体检报告,别只看红字,也别忽略那些“看起来正常”的模糊描述。
胰腺癌不是天降横祸,它更像是你生活习惯的“年终总结”。
只不过这个总结,如果你意识得太晚,代价可能就是生命。
别等症状来了才紧张,别等体检异常才警觉,别等医生说“已经晚了”才悔不当初。
胰腺癌看起来很遥远,但它的诱因,可能就藏在你今天的饭桌上、你昨晚的睡眠里,甚至是你这几天的情绪中。
不是要你焦虑,而是要你有意识地活着。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2年版.
[2]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综合防控指南(2020年版).
来源:药师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