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SOI迈向10nm以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16:13 2

摘要:全耗尽型绝缘体上硅(FD-SOI)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能效,已成为全球众多关键玩家的首选。在通信领域,FD-SOI因其优异的射频(RF)特性广泛应用于5G毫米波(mmWave)和5G sub-6 GHz频段,支持移动基础设施和WiFi 6等高速无线通信标准。

全耗尽型绝缘体上硅(FD-SOI)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能效,已成为全球众多关键玩家的首选。在通信领域,FD-SOI因其优异的射频(RF)特性广泛应用于5G毫米波(mmWave)和5G sub-6 GHz频段,支持移动基础设施和WiFi 6等高速无线通信标准。

例如,Google Pixel 6 5G mmW手机就采用了三星的FD-SOI技术;高通下一代5G毫米波RFIC将使用GlobalFoundries(GF)的22FDX技术;联发科5G毫米波平台也基于GF的22FDX技术。

在汽车电子领域,FD-SOI技术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发展。Bosch的毫米波雷达ECSEL项目OCEAN、NXP的超低功耗汽车解决方案以及ST的新款Stellar P6高效能汽车微控制器均采用了FD-SOI技术。

此外,在智能设备领域,FD-SOI技术广泛应用于边缘计算、3D传感与健康监测、智能家居与智慧城市等领域,推动了低功耗FPGA和28nm FD-SOI在性能、可靠性和小型化方面的提升。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CEA-Leti)硅组件部门副主管Martin Gallezot博士发表了题为《FD-SOI:高效能边缘AI与智能物联网的革命性技术》的演讲、Gallezot博士在演讲中回顾了CEA-Leti 10nm FD-SOI研发平台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该技术向7nm及以下节点延伸的可能性。他强调:“我们正致力于将FD-SOI技术推进至亚10nm时代,以满足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对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需求。”

FD-SOI技术的关键差异化因素

Martin Gallezot详细阐述了FD-SOI技术的几个关键差异化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赋予了FD-SOI独特的竞争优势。

·反向体偏置(RBB)与正向体偏置(FBB):通过调整晶体管体内的电场分布,显著改善了器件的能效和性能。

·超低功耗(ULP)与极高性能(VHP):FD-SOI技术能够在极低的功耗下实现高性能运行,满足了对能效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

·自适应反向偏置(ABB):这一技术通过动态调整偏置电压,实现了能效的显著提升,其增益可与切换到下一个工艺节点相媲美(约55%的功耗降低)。

“FD-SOI 技术的关键差异化特征在于其反向偏置(Back Bias)和射频(RF)性能。” Gallezot说道,与其他技术相比,FD-SOI 在 ft 和 fmax 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出色。例如,在 22FDX 技术中,n-FET 的 ft 可达 347GHz,fmax 可达 371GHz,而 p-FET 的 ft 在不同条件下可分别达到 242GHz 和 275GHz(适用于毫米波),fmax 可分别达到 288GHz 和 299GHz(适用于毫米波)。

此外,FD-SOI 技术还能够实现显著的能效提升,通过自适应反向偏置(Adaptive Back Bias)技术,在相同的频率下可以降低 50%的功耗,或者在相同的功耗下实现 30%的速度提升。这种动态的性能与功耗平衡能力,使得 FD-SOI 技术在低功耗和高性能应用场景中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Martin Gallezot 强调,FD-SOI 技术的反向偏置功能是其一大优势,目前已经作为 IP 模块集成到 GF 的 22FDX 技术中。通过软件控制背偏置,设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性能和功耗需求之间进行动态调整,而无需重新设计硬件。在未来,ABB 技术也将应用于 10nm 和 7nm FD-SOI 技术中,为器件的能效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

行业路线图与CEA-Leti的研发进展

Martin Gallezot介绍了FD-SOI技术的行业路线图,展示了从28nm到12nm乃至更先进节点的规划。据悉,CEA-Leti作为FD-SOI技术的领先研发机构,正朝着sub-10nm FD-SOI技术迈进。

据介绍,10nm FD-SOI 技术相较于前代技术,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具体来说,28nm FD-SOI 的 ft 可达到 350GHz,速度提升 50%;22nm FD-SOI 的 ft 可达到 470GHz,功耗降低 55%;而10nm FD-SOI 的 ft 进一步提升至 580GHz,速度提升 35%,功耗降低 50%。

“10nm FD-SOI技术标称电压为0.75V,接触孔多晶硅间距(CPP)为68nm,金属层间距(Mx)为48nm,栅长(Lg)为20nm,有效氧化物厚度(EOT)约为0.8nm。” Gallezot说道,此外,10nm FD-SOI技术还支持双向体偏置,RF性能(Ft/Fmax)超过450GHz,将成为最先进的采用Gate First(先栅极)工艺的节点。

同时,CEA-Leti的7nm FD-SOI 技术也在研发中,预计速度将提升 25%,功耗降低 45%,并采用 113CPP、90MX 等先进技术。

10nm的关键技术突破

据Gallezot介绍,CEA-Leti当前正全力推进10nm FD-SOI平台的研发,目标是打造“最先进的全栅极前道(Gate First)工艺”。该节点面临几大核心挑战:

·图形化工艺(Patterning):需要采用双重甚至三重图形化技术,以及自对准双重图形化(SADP)技术来实现更小的 gate pitch。

·提升射频性能:目标FT/Fmax > 450GHz,以支持高频通信和高速接口。

·增强背偏效应(Back Biasing):实现双向体偏置(Bi-directional Body Biasing),进一步优化功耗与性能的动态调节能力。

·集成高压器件(High Voltage Devices):满足电源管理、显示驱动等SoC需求。

·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支持相变存储器(PCM)、ReRAM、FeRAM、MRAM等多种技术,提升系统集成度。

此外,寄生电容管理、应变工程、器件和工艺优化等方面也是研发过程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例如,为了提高器件的性能,需要通过优化栅极堆叠、局部应变和全局应变等手段来增强载流子的迁移率,从而提升晶体管的速度和能效。

在研发过程中,CEA-Leti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挑战,并对关键模块进行了深度优化。

衬底与隔离方面,通过优化衬底材料和隔离结构,降低了寄生参数,提高了器件的集成度。此外,采用局部应变(Local Strain)和全局应变(Global Strain)技术,提升了NMOS和PMOS的载流子迁移率,从而提高了器件性能;通过优化栅极堆叠结构和结技术,降低了栅极电阻和结电容,提高了开关速度;最后在后端制程(MOL)与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上,开发了低电阻接触模块和可靠的eNVM技术,支持高密度集成和低功耗运行。

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与未来展望

Martin Gallezot强调了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的重要性。“2023年,我们发布了PDK v0.01,包含基础晶体管模型与单元库(pcells);2024到2025年,推出PDK v0.1及多阈值电压(Multi-Vt)模型,支持SRAM bitcell与NVM bitcell。”

据悉,CEA-Leti 2026年起将逐步完善设计平台(DP v1.0–v1.2),涵盖DRC/LVS/PEX验证、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标准单元库、SRAM编译器及低功耗工具包,为设计师提供全面的工具和支持,加速FD-SOI技术的广泛应用。

通过协同优化工艺假设、器件模型和设计平台,可以显著提升性能、功率效率、晶体管密度和降低成本。展望未来,CEA-Leti将继续推进FD-SOI技术的研发,进一步缩小工艺节点至7nm及以下,Gallezot表示这也有一些新的挑战:

随着节点缩小,埋氧层厚度(TBOX)从25nm减少到15-20nm,进一步增强了背偏效应。因此需要更薄的SOI和BOX层来提升背偏效率,改善静电控制;第三代原位掺杂RSD(Raised Source/Drain)与超低k间隔层,来提升NMOS和PMOS的迁移率。7nm FD-SOI的结构中包含了双隔离结构和第二代c-SiGe PMOS局部应变。需要门控后制程(Gate-last)选项,以应对极端微缩下的可靠性挑战;最后是先进基板技术(如SSOI)与双隔离结构。

他总结道:“10nm FD-SOI不仅是现有应用的延续,更是通向7nm及以下时代的桥梁。通过持续创新,FD-SOI将在高效能边缘AI、智能传感和超低功耗物联网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随着全球对能效和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FD-SOI技术正从“利基选择”走向“主流平台”。正如Gallezot所言:“Every nm counts!”——在追求极致性能与能效的道路上,每一步微缩都至关重要。

来源:卡比獸pap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