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25 年 6 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的尕日塘坡地,有了一个足以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 一块秦代刻石。这里海拔高达 4306 米 ,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人迹罕至,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为刻石的保存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一、惊世发现:高原深处的秦代刻石初现真容
尕日塘秦刻石
(一)黄河源头的 “神秘符号”:刻石基本信息与核心内容
在 2025 年 6 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的尕日塘坡地,有了一个足以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 一块秦代刻石。这里海拔高达 4306 米 ,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人迹罕至,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为刻石的保存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刻石长 82 厘米、宽 33 厘米,上面刻有 12 行 37 字的秦篆。这些文字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其内容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赴昆仑采药,于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抵达此地,计算来程约二百五十里。这短短几十字,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秦代历史深处的大门。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对这块刻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尕日塘秦刻石是目前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其 “因形布字” 的秦篆风格,与其他已知的秦代刻石和简牍文字相互印证,具有典型的秦代书法特征。而 “皇帝”“采药” 等关键词的出现,更为研究秦代西域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秦代的历史。
(二)填补历史拼图:刻石的 “三重唯一性” 价值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的 “三重唯一性” 更是改写了我们对秦代刻石分布和秦代历史的认知。
它是目前唯一留存原址的秦代石刻。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比,它们大多已经残损,或者是后世的复刻品,而尕日塘秦刻石却在原地静静矗立了两千多年,保留了最原始的状态,这对于研究秦代石刻的制作工艺、书法风格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首个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秦代文字遗存。在此之前,我们对秦代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活动知之甚少,这块刻石的出现,证明了早在秦代,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就已经到达了这片神秘的高原,为研究秦代的疆域范围、民族交流以及文化传播提供了关键线索。
刻石还是罕见记载秦始皇遣使 “采药昆仑” 的第一手史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在历史上流传甚广,但一直缺乏确凿的实物证据。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让这个传说有了真实的历史依据,也让我们对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以及秦代的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国家文物局也强调,刻石 “年月日俱全” 的细节填补了文献空白。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对于秦代的一些具体事件和时间记载往往存在缺失或模糊之处,而这块刻石上明确的时间记录,为考证古代昆仑地望、秦代交通史及中西交流提供了关键坐标,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争议风暴:当 “昆仑密码” 遭遇学术质疑
(一)“一眼假” 还是 “颠覆性发现”?学界观点激烈交锋
《光明日报》对尕日塘秦刻石的披露
2025 年 6 月,《光明日报》对尕日塘秦刻石的披露,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议风暴。这场争议的核心,便是刻石的真伪问题,究竟是 “一眼假” 的伪造品,还是足以改写历史的 “颠覆性发现”?学者们各执一词,观点激烈交锋。
北京大学的辛德勇教授率先对刻石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辛德勇自述” 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刻石中 “皇帝” 的称谓与秦代制度存在矛盾。在秦代,“皇帝” 这一称谓是在嬴政统一六国后才开始使用的,而刻石中所记载的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此时嬴政尚未称帝,不应出现 “皇帝” 的称呼。这一矛盾点,无疑给刻石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北京语言大学的刘宗迪教授也对刻石提出了疑问。他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刻石中 “高原严寒采药” 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按照刻石所记 “三月” 抵达扎陵湖畔,那么队伍需在前一年的冬天即出发,而冬日的河源地区冰天雪地,道路补给都是极大的问题,秦代的技术和条件能否支持这样的高原长途跋涉,实在令人怀疑。此外,他还对刻石的文字风格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混合了秦简与汉碑的特征,这也让他对刻石的年代产生了怀疑,认为有可能是后世的伪刻。
除了辛德勇和刘宗迪教授,还有不少学者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他们通过对刻石文字的细致研究,发现刻石文字风格混合秦简与汉碑特征,与已知的秦代石刻和简牍文字存在一些差异,这使得他们怀疑刻石为后世伪刻。这场争论的核心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刻石内容与《史记》记载的求仙时间线是否冲突?《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求仙的记载与刻石所呈现的内容在时间和事件顺序上是否一致,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其次,秦代技术能否支持高原长途跋涉?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交通、物资补给等条件都相对落后,要实现从咸阳到扎陵湖这样的高原长途跋涉,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也是学者们质疑的关键问题之一。最后,文字凿刻痕迹是否符合时代特征?刻石上文字的凿刻痕迹、笔法、结构等是否与秦代的书法风格和雕刻工艺相符,也是判断刻石真伪的重要依据。
(二)舆论漩涡中的多重追问:从学术圈到公众的全民参与
这场原本局限于学术圈的争议,随着媒体的报道和网络的传播,迅速突破了学术圈层,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讨论。网友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求知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提出了许多有趣而又深刻的问题。
有人从交通角度提出疑问:“秦代车辆如何翻越 4300 米高原?” 在秦代,车辆的制造技术和道路条件都相对简陋,要翻越如此高海拔的高原,不仅需要克服地形的险阻,还需要应对高原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还有人对刻石的保存状况表示怀疑:“2000 年风化为何字迹清晰?” 按照常理,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侵蚀,刻石上的字迹应该已经模糊不清,但尕日塘秦刻石上的文字却依然清晰可辨,这与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也引发了大家的猜测。
部分观点甚至猜测刻石为旅游开发造假,或清代仿刻。在一些人看来,刻石的发现地点位于旅游景区附近,不排除为了推动当地旅游发展而伪造刻石的可能性。还有人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推测刻石可能是清代的仿制品。这些观点虽然缺乏确凿的证据,但也反映出了公众对刻石真实性的高度关注和担忧。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追问,考古界也意识到不能再沉默不语,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回应这些问题。《光明日报》开设了 “秦刻石断代小课堂”,邀请专家学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公众解读秦刻石断代的方法和原理,介绍刻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抖音等平台也邀请考古专家进行直播,通过显微观察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刻石的凿刻痕迹、风化特征等细节,用科学的方法解答公众的疑惑。这些举措不仅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考古学的魅力和价值,推动了考古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三、科技解码:2000 年风化痕迹如何 “自证清白”
(一)微观世界的 “时间印记”:三大科技手段锁定秦代
面对学界和公众的诸多质疑,传统的研究方法似乎难以平息这场争论的风暴。于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决定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从微观世界寻找刻石的 “时间印记”,让刻石自己 “诉说” 真实的历史。
数字线图
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成为了破解刻石之谜的关键钥匙。团队运用这一技术,对刻石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将图像清晰度提升了 40%-90%。在高清图像的帮助下,刻石上的细节被清晰地展现出来。研究人员发现,刻字区呈现出 “U 型凿痕”,这种凿痕与秦代平口工具的特征高度吻合,为刻石的年代判定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对 “一” 字右上角的人工刻痕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与自然裂隙有着本质的区别,进一步证实了刻石的人工雕刻属性。
矿物元素分析也为刻石的真伪鉴定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人员通过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的矿物元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刻痕内部含有风化次生矿物,这些矿物是长时间风化作用的产物,排除了刻石是近期新刻的可能。同时,检测结果中未发现现代合金工具中常见的钨、钴等元素,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刻石并非使用现代工具凿刻而成。
刻石的岩性分析也为其保存至今提供了科学解释。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形成于约 2.5 亿年前,具有高耐磨性和强抗风化能力。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力学强度测试和耐磨性测试等多项技术,研究人员确定了刻石的物理性质。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约为 48MPa,力学强度较高;磨蚀指数为 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这些特性使得刻石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抵御自然侵蚀,保存至今。再加上刻石所处的地理环境,其面向东南,背山面水,遭受风蚀和光照高温辐射影响相对较弱,为刻石的长久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跨学科论证:从文字到地理的立体考证
除了科技手段的应用,多学科的交叉论证也为刻石的定性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证据。古文字学家、秦汉考古专家和地理学者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刻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让刻石背后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古文字学家对刻石上的文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对。他们将刻石文字与里耶秦简、龙岗秦简等已知的秦代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刻石中的 “五大夫”“卅七年” 等表述与秦代官制和历法高度一致。“五大夫” 是秦代的高级爵位,在秦代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多有记载;而 “卅七年” 的纪年方式也符合秦代的历法体系。此外,刻石中 “皇” 字短横与边框相接的写法,在龙岗秦简等实物中也有发现,印证了秦代文字 “官方规范与民间实践并行” 的特点。
秦汉考古专家则结合刻石周边的考古发现,对刻石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刻石周边,考古人员发现了秦代车马器残件,这表明在秦代,这里曾经有过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专家们推测,这些车马器可能与秦始皇派遣的采药队伍有关,当时的人们可能通过牦牛队运输、高原适应性休整等方式,完成了从咸阳到扎陵湖的长途跋涉。这一推测不仅解释了秦代技术如何支持高原长途跋涉的疑问,也为刻石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地理学者则通过对扎陵湖区域的古气候模型研究,为刻石记载的历史事件提供了气候学上的支持。他们利用古代气候模型,对秦代扎陵湖地区的气候进行了模拟和分析,证实了秦代 3 月己卯日(约公历 4 月)的温度条件具备短期驻留的可能。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刻石中记载的秦始皇派遣采药队伍在 3 月抵达扎陵湖的情况,在气候条件上是合理的,进一步增强了刻石内容的可信度。
四、官方定性:国家文物局 “一锤定音” 背后的严谨流程
(一)双重现场勘查 + 两次专家论证会:权威结论如何诞生
在这场关于尕日塘秦刻石真伪的激烈争论中,国家文物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严谨的科学流程和专业的论证,最终为刻石的定性 “一锤定音”。
现场勘察
2025 年 6 月至 7 月,国家文物局迅速组建了由石质文物保护、古文字学、秦汉考古等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工作专班。这个工作专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深知刻石的真伪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决定深入实地,进行最直接、最细致的调查。
他们两次奔赴海拔 4300 米的刻石现场,那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但专家们毫不退缩。在第一次现场勘查中,他们详细记录了刻石的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刻石的基本形态,初步了解了刻石的保存状况。而在第二次勘查时,他们更是带上了先进的设备,采集了 500 张高清影像,这些影像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资料。同时,他们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将刻石的立体形态完整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全面地分析刻石的特征。除了这些,他们还同步开展实验室岩性分析,对刻石的材质进行深入研究,从科学的角度探寻刻石的奥秘。
仅仅有现场勘查还不够,为了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国家文物局在 8 月组织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这两次论证会可谓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刻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论证会上,专家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交叉质询,每一个问题都直击要害。他们探讨刻石赋存环境是否符合秦代人类活动的特征,分析当时的气候、地理条件是否能够支持秦代的采药队伍到达此地;他们对文字释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仔细研究每一个字的写法、含义,避免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他们还对刻石的凿刻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与已知的秦代石刻工艺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时代特征。
最终,专家们以 “凿刻工艺、矿物风化、文献互证” 三重标准,达成了 “秦代遗存” 的一致意见。凿刻工艺上,刻石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秦代的工艺特征;矿物风化分析表明,刻石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风化,排除了近期新刻的可能;文献互证方面,刻石内容与秦代的官制、历法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其真实性。
(二)超越真伪:刻石背后的文物保护新范式
国家文物局将尕日塘秦刻石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按全国重点文物标准管理,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对高海拔脆弱文物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文物保护工作树立了新的范式。
石刻周边环境
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海拔高、气候恶劣,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将刻石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体现了国家对高海拔脆弱文物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刻石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
为了保护刻石,当地政府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了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等条件限制,自 6 月 9 日起就开始了 24 小时现场值守。他们就像一群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费中,拨付 “尕日塘秦刻石” 抢救性保护经费 98.85 万元,支持玛多县设置保护围栏,建立临时性看护用房,解决一线值守用水用电难题。这些具体的保护措施,为刻石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家文物局同步启动扎陵湖区域考古调查,这一举措更是为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在调查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 2 座疑似秦代石棺葬与 75 处历代遗存,这些发现揭示了黄河源地区早在秦代就是中原政权探索西域的重要节点。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秦代历史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次对尕日塘秦刻石的认定过程,充分展示了 “科技赋能、多学科协作” 的强大力量。从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到矿物元素分析,从多学科交叉论证到专家论证会,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现代科技和多学科协作在文物鉴定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不仅为尕日塘秦刻石的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的文物鉴定工作树立了标杆,成为了文物保护和研究领域的一个典范。
五、历史新页:当 “昆仑神话” 照进考古现实
(一)改写秦代版图认知:从 “长城以南” 到 “河源之畔”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历史研究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彻底改写了我们对秦代版图的传统认知。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秦代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对于青藏高原这样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似乎难以企及。然而,刻石的出现,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真相。
刻石上明确记载了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翳率方技家赴昆仑采药的史实,这表明在秦代,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成功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北部。这一发现,无疑将秦代的实际控制范围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让我们对秦代的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五大夫翳的这次采药行动,或许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秦始皇个人对长生不老药的追求,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有学者推测,这一行动或许与秦始皇 “经略河源、沟通西域” 的宏伟战略密切相关。在当时,河源地区不仅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价值。秦始皇派遣使者前往此地,可能是为了探索这一地区的资源,打通与西域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拓展秦代的版图和影响力。
刻石中记载的 “二百五十里” 行程,也为我们研究秦代的交通和地理提供了珍贵的线索。结合现代地理测量技术,专家们通过对刻石所在地与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推测出秦代的交通路线和行进方式。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秦代对黄河源头的探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具备了科学考察的雏形。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交通条件极为有限,人们要穿越崇山峻岭、河流湖泊,到达遥远的河源地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秦代的先民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这无疑让我们对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肃然起敬。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也为 “秦代青海属陇西郡管辖” 这一推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在秦代,陇西郡是秦朝西部的重要郡治,其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甘肃、青海等地。刻石的出土,表明秦代在青海地区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统治和管理,进一步证实了秦代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秦代行政区划的认识,也为研究秦代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文化符号的破译:昆仑地望之争的关键突破
刻石中 “昆仑” 的记载,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深处的大门,成为了解读 “昆仑神话” 和解决昆仑地望之争的关键突破口。“昆仑神话”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山海经》《史记》等古代典籍中,“昆仑” 被描绘成一座神秘而神圣的神山,是西王母的居所,也是众多神话故事的发生地。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昆仑” 的具体位置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
尕日塘秦刻石的出现,让 “昆仑” 不再仅仅是一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模糊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实物证据。刻石将 “昆仑探索” 的实物证据上溯至秦代,证明了至少在公元前 3 世纪,中原王朝已经将黄河源头与 “昆仑” 概念紧密关联。这一发现,不仅是考古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在神话学、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跨学科对话。
在神话学领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 “昆仑神话” 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与秦代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秦代对 “昆仑” 的探索和认知,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秦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神仙世界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昆仑神话” 中所描绘的仙境和不死之药,正好迎合了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因此,秦始皇派遣使者前往昆仑采药,不仅是一次地理探索,更是一次对神话世界的追寻和验证。
在历史地理学领域,专家们则围绕刻石中 “昆仑” 的具体位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尽管学界对于 “昆仑” 的具体位置仍然存在争议,但刻石的发现无疑为这一争论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一些学者认为,刻石所在地的扎陵湖、鄂陵湖地区,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 “昆仑” 所在。这里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与古代文献中对 “昆仑” 的描述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昆仑” 可能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地理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涵盖了整个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山脉和地区。
无论最终的结论如何,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都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对 “昆仑神话” 和昆仑地望之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它也让我们看到,考古学的每一次新发现,都有可能改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为我们揭示出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古老故事和文化密码。
结语:争议背后的文明启示
尕日塘秦刻石从发现之初的惊艳亮相,到引发学界与公众的激烈争议,再到最终被国家文物局权威认定,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程,已然成为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件。它不仅改写了秦代历史的书写,让我们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疆域拓展、文化交流有了全新认知,更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与变革。
在考古学领域,它是一次 “科技赋能、多学科协作” 的成功实践。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矿物元素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时光,从微观层面探寻刻石的奥秘;古文字学、秦汉考古、地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论证,为刻石的定性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证据支撑。这种研究模式,打破了传统考古学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今后的考古工作树立了典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无限可能。
在历史学领域,它是一块改写历史版图的关键拼图。将秦代的实际控制范围向西推进,证实了秦代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探索与经略,让我们重新审视秦代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也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让我们对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文化学领域,它是一把破译 “昆仑神话” 的神秘钥匙。让昆仑神话从虚幻的传说走向真实的历史,成为连接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桥梁。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传承热情,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
尕日塘秦刻石的故事,还远未结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继续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秦代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奥秘。它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考古事业,投身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中,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文博小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