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红色广播站作为基层宣传、文化传播与社区服务的创新载体,在全国各地多个社区与单位落地生根,通过多样化的内容设计与传播形式,成为连接党群、服务民生、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红色广播站作为基层宣传、文化传播与社区服务的创新载体,在全国各地多个社区与单位落地生根,通过多样化的内容设计与传播形式,成为连接党群、服务民生、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纽带。
大佳社区作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二七工厂所在地,承载着深厚的军工历史与文化底蕴。随着时代变迁,社区面临着各种挑战。在此背景下,县委社会工作部主办,乐志社工、大佳社区居委会、棒棒糖主持等承办、协办的大佳社区“红色广播站”项目应运而生。
大佳社区
党建引领 构建多元矩阵
点击音频聆听精彩节目
每周五,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二七工厂厂歌,红色文化广播的播放内容响起,稚嫩的童声穿透薄雾时,整个社区的时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使用村村响播放广播
红色广播站通过《社区动态》《政策解读》《红色记忆》等栏目,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声音这种最传统也最亲切的媒介形式,让不擅长使用新媒体的老年群体也能及时了解社区动态和政策信息。
乐志社工剪辑广播
“大佳社区拥有深厚军工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生活着大量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做出过贡献的党员、老职工、退役军人。在大佳社区设立红色广播站,旨在激活社区内在的红色资源,将老同志们的记忆转化为社区的集体财富,搭建一个促进代际沟通、强化社区认同的治理平台,这也是党建引领下激发居民主体性的有效实践。”闽侯县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陈纪善告诉记者,“‘红色广播站’作为社区文化传播的有声载体,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它不仅是传播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渠道,更是连接社区历史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系统传播 实现多维目标
“红色广播站”采用每周固定频率播出模式,每期节目时长约8—10分钟。播出时间定为每周五下午15:00—17:00,这个时间段兼顾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老年群体的作息时间。
社区群众听广播
“红色广播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六个特色板块各具风采。
节目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二七工厂厂歌中拉开帷幕,“开场导听”板块以亲切的声音介绍节目提要;“社区动态”及时传递社区重要活动和服务信息;“政策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文艺欣赏”通过红色歌曲和经典老歌陶冶居民情操;作为核心特色的“红色记忆”板块,通过老兵口述、历史回顾、故事讲述等形式,将散落的社区记忆整合成有声历史档案,建立社区文化传承的新机制,让广播节目成为传播社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让红色基因在声音传播中得到延续和活化,传承弘扬社区军工文化。最后的“结束语”板块形成节目闭环,并收集听众反馈。
同大佳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录制广播
“通过系统性的音频内容制作和传播,在党建赋能方面,大佳社区拥有党员200余名,他们都是我们红色广播站的‘声力军’,让老党员、老模范成为‘活教材’,使党建工作更接地气,实现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将社区的历史从‘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军工精神可听可感,筑牢社区文化根基。最后在社区治理方面,用共同记忆凝聚邻里情感,把社区从居住空间升级为精神共同体,提升社区治理的软实力。”陈纪善介绍。
凝聚共识 引领社区治理
红色广播站的设立还将成为社区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的权威平台,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社区重要通知和便民信息,增强社区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通过定期播报社区动态和治理进展,增进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同时注重提供实用性和服务性内容,切实满足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广播中的社区故事、居民访谈、共同记忆等内容,将强化居民的情感联结,促进新老居民的融合,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和谐社区共同体。
专业老师提供指导
“‘红色广播站’是党建融入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因此我们希望能将‘红色广播站’打造成党建的‘先锋话筒’,以此来传播正能量、收集民意、动员社区参与,成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平台。”陈纪善说。“同时‘红色广播站’也将延续我们过往打造的‘我听大佳说’‘军工历史博物展’等品牌,希望能通过系统化记录,打造出大佳社区独一无二、可永久流传的红色档案,成为后代了解红色历史根脉的宝贵资源。”
乐志社工和学生谈论广播内容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内容的深度挖掘,红色广播站的播放内容将进一步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搭建互动平台,成为凝聚社区力量、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持续满足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满足感、幸福感。
记者:程钊编辑:黄子玲 吴梓航校对:宁媛媛 黄子玲审核:王立强 吴昕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