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 “佛教奢侈品” 露真容!辽滨塔地宫挖出景德镇影青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15:17 1

摘要:辽河与秀水河相拥之处,一座辽代八面密檐砖塔已矗立千年。它生于 “镇水降妖” 的古老传说,砖身曾载满风雨剥蚀的痕迹,却在考古探寻中迸发惊人光彩 —— 地宫里银线穿缀的珍珠帆交融契丹图腾与汉地佛韵,景德镇影青瓷碗的莹润釉色打破辽代贸易认知,砖缝里的黍米孢粉、碑文中

辽河与秀水河相拥之处,一座辽代八面密檐砖塔已矗立千年。它生于 “镇水降妖” 的古老传说,砖身曾载满风雨剥蚀的痕迹,却在考古探寻中迸发惊人光彩 —— 地宫里银线穿缀的珍珠帆交融契丹图腾与汉地佛韵,景德镇影青瓷碗的莹润釉色打破辽代贸易认知,砖缝里的黍米孢粉、碑文中的耶律贞之名,更将农耕与游牧的碰撞、多民族共治的往事一一封存。这座古塔,早已不是孤立的宗教建筑,而是打开辽金文明交融史的一把神奇钥匙。

辽滨塔坐落于辽河与秀水河交汇处的村落中央,其选址暗含古代"镇水祈福"的营造理念。当地口述史记载,该塔始建于辽代中期,传说为镇压河妖引发水患而建,这一叙事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早期辽滨塔状况

1993年修缮前,塔体出现严重倾斜,基部砖块、塔身砖雕剥落达30%,经专业团队评估后实施紧急加固。2023年启动的二次修缮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的方式,重点解决塔身渗水、基部风化等问题。维修过程中发现,塔基周围存在多层夯土层,每层间隔0.5-0.8米,显示历代多次修筑痕迹。这种持续性的保护行为,既是对物质遗产的维护,更是对集体记忆的延续。

辽滨塔塔身砖雕(修缮后)

1993年修缮前的考古发掘面临重大挑战:初期按常规方法在塔基周边挖掘未获成果。项目组转而采用文献考证与物理探测结合的方式,通过比对《辽东志》记载的‘塔基周回三十六步’(约 54 米),结合GSM-19T 质子磁力仪(精度 0.1nT) 探测出的直径 12 米地下异常区,最终将挖掘点调整至原推测位置上方2.2米处。在深度达6米时发现青砖砌筑的地宫入口,其构造采用"回"字形双层砖墙,内部涂有防潮白灰层。

辽滨塔塔身结构

地宫内部分为三室:中室置砖砌供桌,上陈五谷、丝绸、瓷器、银器等有机质供品;东室发现三尊砖雕菩萨像,采用高浮雕技法,衣纹流畅度达每厘米3-4道;西室出土珍珠帆、影青瓷碗等76件文物,其中瓷碗釉色均匀,透光率达82%,经鉴定为景德镇窑口产品。

地宫内部中室供桌上摆放的瓷器和银器

东室发现的砖雕菩萨像

砖雕菩萨像(头部细节图)

地宫出土的珍珠帆为辽代佛教供养珍品,主体以银线穿缀珍珠米而成,呈云幡状。顶端饰银质龙头,象征祥瑞;幡身垂挂玻璃质料器,随光影流转闪烁。整体造型融合契丹图腾与汉地佛幡元素,工艺精湛,现存沈阳博物院。

地宫出土的珍珠帆

地宫出土的珍珠帆(帆面)

地宫出土的珍珠帆(细节图)

地宫出土的珍珠帆——帆首上的银质龙兽

影青瓷碗和影青瓷盒的出土堪称辽代佛教供器中的精品。影青瓷碗碗口呈六曲葵式,微敞外撇,线条灵动;深弧腹弧度温润,往下渐收,承以高而规整的圈足。胎体薄如蝉翼,透光可见胎骨暗纹;足底墨书草体 “寿”(或释 “萧”)字,兼具礼佛庄重感与实用属性。

地宫出土的影青瓷碗

地宫出土的影青瓷碗(细节图)

影青瓷盒盒身呈规整扁圆形,盖与盒身以子母口扣合,闭合严丝合缝。胎体轻薄坚致,釉色青白交融,莹润如晨露凝脂。盖面隐刻浅细缠枝纹,线条流畅灵动,足底无釉露灰白胎,尽显辽代影青工艺巧思这些发现为研究辽代物质文化提供关键实物证据。

地宫出土的影青瓷盒

地宫出土的影青瓷盒(顶部)

地宫出土的影青瓷盒(细节图)

辽滨塔作为八面密檐式砖塔,其建筑语言体现鲜明的辽代特征。塔身通高38.5米,底层直径9.6米,采用"外壁厚1.2米、内腔0.8米"的双层砖砌结构。密檐部分逐层收缩,每檐角悬挂铁质风铎,现存43枚中27枚保留完整。转角处采用"五出参"做法,即底层转角砖伸出墙体0.3米,形成视觉层次。塔内发现螺旋阶梯,宽0.7米,踏步高0.15米,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地宫砖雕运用减地平雕技法,在0.2米见方的砖面上刻画出0.05米深的线条,这种精细工艺需要工匠具备毫米级控制能力,反映当时建筑技术的成熟度。

出土石碑明确记载建塔人为金武卫大将军耶律贞,其官职相当于现代国防部副部长级别,印证该塔的皇家背景。影青瓷碗的发现打破传统认知,证明辽代已通过榷场贸易获取南方瓷器,年流通量可能达数千件。这些发现重构了辽代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图景,证明其文明发展程度远超此前估计。

辽滨塔出土的石碑

石碑碑文

辽滨塔作为历史见证者,其砖缝中保留的辽金时期泥灰层含有小麦、黍米等植物孢粉,印证当时农业发展水平。民族融合方面,塔身砖雕出现契丹文与汉文并置现象,供养人画像包含高鼻深目的西域人特征,反映多民族共治现实。文化传承维度,塔内发现的《金刚经》写本采用"经折装"形式,每折长28厘米、宽7厘米,与敦煌藏经洞出土品高度一致,证明辽代已形成完整佛教典籍传播体系。这些发现使古塔从单一宗教建筑升华为文明交流的立体博物馆。

辽滨塔周边广场每日吸引数百名村民活动,形成独特的"塔下生活圈"。考古发现展示区设置互动屏幕,游客可触摸3D打印的文物模型,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这种转化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公共空间利用增强文化认同,反对者担忧过度商业化损害遗产价值。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与社区发展的"活态化"需求存在根本张力。

当古塔成为旅游打卡点,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否会被消费主义稀释?这种争议恰恰证明,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在于物质保存,更在于持续的社会对话。如何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点,将是辽滨塔乃至所有文化遗产面临的永恒命题。

来源:王老师历史小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