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后台截图的时候,我差点以为眼花了——可数字不会撒谎,它就这么冷冰冰地杵在屏幕上,像一张被撕破的奖状,曾经金光闪闪,如今只剩边角料。
“9秒,掉粉3.2万。
”
刷到这条后台截图的时候,我差点以为眼花了——可数字不会撒谎,它就这么冷冰冰地杵在屏幕上,像一张被撕破的奖状,曾经金光闪闪,如今只剩边角料。
半年前,谢浩男一家还是“草根逆袭”的样板间:爸爸许健华辞职创业,兄妹俩镜头前打打闹闹,粉丝一路冲到两百多万,评论区全是“看你们就像看自己家的孩子”。
那时候,一条随手拍的做饭视频都能捞到几十万赞,品牌方挤破头想塞货。
谁也没想到,转折点来得这么不体面。12月5号公司开业,直播间峰值八千人在线,对比半年前首播的两万三,直接腰斩再腰斩。
屏幕里,许健华拿着新品,嗓子喊哑,弹幕却飘过去一句:“哥,不行先补补功课吧。
”一句话,点赞比产品讲解还高。
问题其实早埋好了。
粉丝把近30天的视频拉了个表格:平均时长11秒,最短9秒,文案几乎全靠“今天好开心”五个字循环。
有人统计,兄妹俩11月外出“找素材”六天,实际成片四条,加一起不到一分钟。
评论区从“等你更新”变成“别再糊弄”,只用了一个半月。
更尴尬的是,开业前晚,账号还在发“逛夜市吃烤鱿鱼”的9秒碎片。
老粉在群里苦口婆心写长文,从节奏、选题、灯光、收音,逐条教,第二天还是被新视频“啪”一下打脸。
有人气得原地取关:“我把你当邻居弟弟,你把我当流量电池。
”
掉粉3.2万,听起来像个小地震,可对于靠亲情滤镜吃饭的家庭号,裂缝一旦出现,信任就像沙堡,潮水一冲就散。
妹妹账号同步掉了1.8万,连带后台商单报价缩水四成,品牌方直接放话:“等你们数据稳了再谈。
”
眼看楼要塌,谢浩男终于悄悄关注了五家MCN,最新视频右上角出现明晃晃的“机构合作”标签。
可惜,专业团队进场也救不了“没存货”——12月连发三条,平均点赞1.7万,还没半年前一条“爸爸煎糊了鸡蛋”来得高。
机构的人私下吐槽:“给毛坯房刷漆,遮不住裂缝。
”
同时间段,隔壁谢岳一家却闷声涨粉。
人家把“陪孩子背古诗”拍成系列,一期三分钟,从餐桌讲到诗词背景,再落到家庭作业,点赞稳稳十万加。
没有9秒套路,没有“今天好开心”,只有爸爸耐心、孩子皱眉、妈妈递水果的普通日常。
观众拿两家做对比,一句话扎心:“那边在养粉,这边在耗粉。
”
说到底,家庭账号的命门从来不是“拍得多”,而是“把观众当家人”。
家人不会嫌你菜炒咸,但会嫌你明明在家却懒得下楼买酱油。
一旦让观众闻到“敷衍”两个字,再亲的滤镜也会碎。
现在,谢浩男的团队把希望押在“年货节”专场,听说备了三十个SKU,直播脚本改了七版。
可粉丝群里的气氛已经变了,有人提前打预防针:“要是再翻车,就真的江湖再见了。
”
数字还在掉,一秒一个,像沙漏。
至于能不能在流完之前拧紧盖子,得看他们舍不舍得把“9秒”两个字先扔进垃圾桶。
来源:琦琦娱乐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