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刚刷完《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现在满脑子都是人皮灯罩和那句“妈妈会生气”,先别急着关掉电视——真正的故事比剧里演的更阴冷,也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到底想看什么。
如果你刚刷完《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现在满脑子都是人皮灯罩和那句“妈妈会生气”,先别急着关掉电视——真正的故事比剧里演的更阴冷,也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到底想看什么。
先说个刚炸出来的细节:去年威斯康星州历史协会翻旧档案,发现1950年代至少有12座中年女性的坟被撬过,手法和盖恩一模一样,但当年只认了其中几起。
换句话说,他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还“勤快”。
我盯着那份手写笔录,脑子里突然冒出剧里伊芙琳的台词——“他只是想把妈妈拼回来”,后背一阵凉,原来编剧不是瞎编,是把盖恩没来得及做完的梦,拍给我们看了。
剧一上线,美国心理协会就跳出来骂街,说别把反社会人格全甩锅给恋母情结。
我翻了他们的声明,里头一句话挺狠:“把复杂的精神分裂症简化成一句‘妈妈毁了我’,等于给怪物递了张免罪符。
”听着刺耳,可再想想剧里那些闪回,奥古斯塔举着圣经逼儿子下跪,确实像给变态递了剧本。
现实里的盖恩,病历上写着“幻觉、恋物癖、解离症状”,比剧里那个阴郁木匠更破碎,也更难被一句“变态”打发。
更魔幻的是,盖恩那间1957年被烧光的农舍,最近又诈尸了。
去年六月,一个私人收藏家花大价钱买走几块焦黑的地板和一把摇椅,说要放进犯罪博物馆。
我去看过现场照片,地板缝里还嵌着疑似人皮碎屑,买家却把它当圣物摆进玻璃柜。
Netflix嗅到流量味,立马拉着麦斯·米科尔森拍纪录片《超越怪物》,专门讨论“我们到底在消费谁的噩梦”。
听着像蹭热度,但预告片里有个镜头让我停住——米科尔森站在空地上,问镜头:“如果盖恩活到今天,他的直播间会叫什么?
”我愣了半天,想起弹幕里刷的“人皮手工博主”,突然明白剧里没拍的那部分:怪物从来不是一个人,是我们 collectively 的偷窥欲。
所以再看剧里那些血浆和特写,别急着骂导演变态。
他其实把遥控器塞到了你手里——每当你为“人皮灯罩”倒吸一口气,屏幕外的盖恩就活过来一点。
真正吓人的不是地窖里的尸体,是我们点开播放键时,心里那个小小的“想看看”。
如果你撑过了八集,建议去搜搜2023年公开的审讯录音,盖恩用几乎温柔的语气描述“给母亲做新衣服”的过程。
听完再回头看剧,你会发现虚构的伊芙琳其实比真实的他更有人味——而这份“人味”,才是最让人睡不着的地方。
来源:单纯熊猫3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