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第一反应是:娃哈哈这口老井,终于有人下去摸底了。
“87家监事头衔,一周全卸,严学峰这是在拆雷,还是在跑路?
”——看到这条消息,我第一反应是:娃哈哈这口老井,终于有人下去摸底了。
别急着喊“宫斗”。
先把时间线捋直:立案通报刚挂网,工商系统就跟打地鼠一样,哐哐注销。
可还有100多家公司,他名字仍挂在那,像没撕干净的价签。
说明啥?
有人想切割,又怕切太狠出血,干脆先剪边边角角,留主体当挡箭牌。
这种“半退”操作,混过国企的人都懂:面子上干净,里子还能遥控。
真正扎手的是那20亿关联交易。2019-2022,宏胜饮料年年从娃哈哈嘴里抢食,增速35%,比卖水本身还赚钱。
更离谱的是,9家停工老厂的设备,连夜打包进宏胜新基地,国资股东签字栏空空荡荡。
设备搬家不用走流程?
我问过前国资审计的朋友,他冷笑:只要账上做成“租赁”,资产就能“飞”一会儿。
飞多久?
飞到纪委敲门。
宏胜原本打算这个月搞“焕新计划”,把老娃哈哈经销商一勺烩,转成自己独家代理。
算盘打得精:品牌还是娃哈哈,渠道却姓宏胜。
现在计划卡壳,经销商群里一夜安静,谁也不敢先站队。
有杭州做瓶装包材的老哥跟我吐槽:“以前怕没订单,现在怕订单来了,货款回不来。
”一句话,整条供应链都开始自备现金,怕成了下一个“被审计对象”。
离岸公司那条线更暗。
宏胜海外收入三年从8%飙到23%,钱绕去香港再回来,像给资金洗了个热水澡。
审计组现在把财务系统整个镜像搬走了,听说连备份硬盘都贴封条。
懂行的知道,只要比对离岸公司采购价和内地销售价,差价部分就是“自选刑期”。
严学峰是不是终点,没人敢打保票,但宏胜的CFO最近已经两周没在朋友圈晒跑步打卡。
市国资委那份“自查通知”下得也巧,标题平淡无奇,却点名“混合所有制企业”。
文件传到娃哈哈,据说宗馥莉当场拍了桌子:“查就查,别拿我们当典型。
”她原定的30亿新零售投放,现在银行授信卡在半道,利率比年初抬了120个基点。
资本闻到火药味,跑得比谁都快,港股IPO的承销商悄悄把材料改成“观望”状态。
一句话,水还没烧开,锅盖已经掀了。
最受伤的是品牌。
娃哈哈三个字,过去是“童年滤镜”,现在成了“瓜田门票”。
超市导购跟我说,上周妈妈辈还指名要AD钙奶,这周改买养乐多,理由一句:“怕出事。
”品牌价值评估机构内部已把娃哈哈下调一档,只是没公开。
真等到报告落地,损失的可不只是面子,是每年几十亿的授信额度。
事情走到这儿,已经不只是“某个人被查”的老套剧情,而是把混合所有制的老伤撕给你看:国资、民企、家族、离岸,四方牌桌,筹码混成一堆。
严学峰是不是大鱼不好说,但他身后那张网,足够让所有人脚底发凉。
接下来两个月,等审计组放话,谁的名字下一个被钉在通报里,我们等着看。
水落石出之前,先别急着喝娃哈哈,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