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累计引进种企44家,研发种业新品种500余个,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29个省市,带动全区种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国际种都核心区入列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首批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
即墨建平台汇资源、抓创新强动能、拓市场增活力,聚力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
种业突围,激活农业发展“芯”动能
累计引进种企44家,研发种业新品种500余个,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29个省市,带动全区种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国际种都核心区入列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首批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
从一域突破到全域统筹,从田间大棚的翠绿秧苗到深海牧场的优质种苗,从种企的单打独斗到产学研的有效衔接……即墨以种业振兴为引擎,激活农业发展“芯”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即墨区坚持把种业振兴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以“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建设为主抓手,聚焦蔬菜种子、渔业种苗、畜禽育种三个重点,通过建平台汇资源、抓创新强动能、拓市场增活力,聚力打造种业发展新高地,高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平台赋能
时下,秋意渐浓,位于即墨西部的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里却暖意融融、绿意盎然。温室大棚内,荷兰瑞克斯旺的五彩甜椒长势正盛,浩丰集团的番茄红彤彤挂满枝头,青岛硕丰源新培育的“靓丽一号”黄瓜种苗整齐排列……这片北纬36°“黄金育种带”上,现代农业的生机与活力正加速涌动。
即墨移风店镇成片蔬菜大棚俯瞰。杨春伟 摄
“北纬36°的光照、降水和土壤条件,赋予了移风店镇蔬菜育种的天然优势。万户农民蔬菜种植积累的农艺经验,与智能温室、分子育种等现代技术碰撞融合,更让‘好种源’落地即能‘育好苗’。”移风店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朱晓明表示。
依托这一独特资源基底,移风店镇已吸引德龙种子、浩丰集团等26家全产业链企业扎根,构建起“研发育苗—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终端销售”的全链条产业闭环。目前已建高标准农田17.9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近6万亩,实现年产蔬菜60万吨,远销韩国、新加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3个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22个区级以上示范社、12个示范家庭农场,香味浓郁的“青小芹”、酸甜爆汁的“芙珊88番茄”、抗病性强的“田骄七号黄瓜”等“移风芯”品种,极大丰富了青岛市民的“菜篮子”,更为全国蔬菜供给安全提供了“种源保障”。
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的生机勃勃,只是即墨区种业资源集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即墨区立足全域资源差异,科学划分三大特色种业发展区域——在西部大沽河流域,打造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在东部沿海区域,建设水产种业产业园;在西北部平原区域,打造现代畜牧示范园。
其中,水产种业产业园位于田横镇,西临滨海大道,东靠栲栳湾。项目首期安置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3家科研院所,现有省级原良种场5家、国家级海洋牧场2处。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聚焦种业发展需求,即墨区积极搭建人才平台,精准招引种业“高精尖”人才,鼓励科研机构和种企设立院士工作站、联合研发中心,打造优势种业科研团队。同时引导种企与高校、科研院所打通人才交流渠道,为企业人才、科研人才双向互补创造应用场景,目前已集聚国家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等科研机构20余所,科研团队10个,农业博士硕士、专业技术人才350余名。
创新驱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即墨区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种业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世农种苗有限公司种子加工车间,智能装备嗡鸣运转,工人们穿梭在智能分拣线与自动包装仪之间,熟练完成蔬菜种子的质量检测、杀菌消毒、精选分级、包装销售全流程。
“我们车间加工的蔬菜种子涵盖萝卜、白菜、辣椒、番茄、西瓜、南瓜等10余类、100多个品种,其中80%供应国内市场,20%出口日韩、东南亚等地区。”世农种苗品质管理部长张华庆介绍。作为韩国知名种业企业农友BIO株式会社的中国总部,该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
为破解优质种源与尖端育种技术“卡脖子”难题、筑牢农业“芯片”安全屏障,即墨区依托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定位,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构建种业发展矩阵,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先后引进全球排名前四的荷兰瑞克斯旺、韩国最大蔬菜育种公司农友等18家国际龙头种业企业,不断壮大种企发展矩阵。
在加大招引力度的同时,即墨区统筹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资源,为本土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要素支撑。如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激励措施,对新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种业骨干企业、新争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种子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的企业给予“定向奖励”。目前已培育出德龙、浩丰等“专而精”特色本土种企30余家,推出“百岁小番”“红辣王”等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的新品种60余个。
走科技创新之路,单纯依靠企业单打独斗很难一蹴而就。为此,即墨区创新“联合研发—就地试验—市场推广”的种业发展新模式,将种企的育种资源、市场渠道与高校院所的创新能力、研发成果有效链接。
青岛国际种都产学研创新示范园区内,青岛新味来公司24栋大棚的软墙体温室升级改造工程正全力冲刺。“单打独斗搞育种,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企业常感力不从心。”青岛新味来负责人左鹏深有感触,园区在提供优质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同时,还构建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平台。“特别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深度入驻,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源头活水。”
“我们正加速推进育苗育种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田,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程斐指着育苗架上整齐排列的幼苗表示,实验室育出的种子、种苗通过园区数字化中试基地试种验证后,能快速地联动企业、对接市场,彻底打通科研价值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引领
“育苗基地的种苗抗冻、高产,黄瓜亩产能多收2万多斤,种苗成活率提升近30%,比自己育苗强太多。”距离播种季还有两个月,移风店镇种植户王涛就忙着清理棚内残枝,并提前与润之禾育苗企业敲定了6000株黄瓜苗的订单。
王涛的选择,是即墨区农户从“自育苗”转向“订单苗”的缩影。以往,农户自育苗常受气候、技术影响,出苗率低、抗逆性差,亩产波动大。如今,“按需定制”的育苗模式不仅解决了种植痛点,更让农户收入有了“定心丸”。
农户的“定心”,源于企业的“精准”。在润之禾育苗基地的温室大棚里,育苗盘整齐排列,智能设备实时调控环境。“每年10月起,我们就陆续收到农户订单,根据订单需求调整育苗品种和数量,高峰期每天能售出50万株种苗。”润之禾育苗企业负责人贾太介绍,通过订单驱动,企业避免了种苗积压或短缺,育苗效率提升20%以上。
这一“供需两旺”的局面,离不开即墨区层面的“定向研产”机制。依托种企、合作社等广泛收集市场和农户需求,创新“定制式、订单式”合作模式,定向进行种子研发和育苗,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供需渠道,实现市场农户“出题”、企业“答题”。
目前,即墨区已培育出一批育苗产业标杆企业,如省内规模最大的育苗企业金百利投资建设的青岛育苗中心项目,年育种苗超1亿株,辐射胶东半岛20万农户;即发集团依托国家级渔业示范区,开展水产育苗与标准化养殖示范,带动1900余家渔业主体实现规范化发展。
不仅如此,即墨区还整合全区种业拳头产品,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加强推介,全力打造本地种业品牌——7个地方特色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即墨地瓜”年产4万余吨,“神汤沟牡蛎”“即墨海参”远销北上广深等城市;“德龙新胜塔线椒”挤占韩国同类市场90%,“即墨甘蓝”“瑞克斯旺牛角椒”占据全国同类市场70%,硕丰源“旱黄瓜”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市场单品冠军……
让“好种子”结出更多“好果实”。未来,随着国际种都核心区建设的持续深化,即墨必将在种业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种业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梁之磊 刘延芝)
来源: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