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有的远洋船员一年能拿二三十万,比一线城市白领还高一大截,可身边有几个真想去的?别以为是钱给少了,人家工资真不低,比小编上班搬砖挣得多太多了。可为啥这活儿还是“招不满、留不住”?
你知道吗?有的远洋船员一年能拿二三十万,比一线城市白领还高一大截,可身边有几个真想去的?别以为是钱给少了,人家工资真不低,比小编上班搬砖挣得多太多了。可为啥这活儿还是“招不满、留不住”?
这份工作背后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你以为只是出海几个月,晒晒太阳、看看海景,回来数钱就行?真实情况是,一上船,离岸几百海里,远赴重洋,半年见不着亲人,连个推心置腹的亲友都没有。
这不是修行,胜似修行,更别说遇上风暴、海盗、机械故障,那才是真正的“人在囧途”。为啥这碗饭看着香,吃起来硌牙?
远洋船员的收入确实可观,尤其是对比国内普通工薪阶层。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3年水上交通安全统计年报》和中国海员工会的相关数据:
一名有三年以上经验的远洋货轮高级船员,如大副、轮机长,年薪普遍在18万到35万元之间,普通水手或机工也能拿到8万到15万元,这还不算额外的航次补贴和年终奖。
这么高的薪酬,按理说应该抢破头才对,可现实恰恰相反。每年全国海事院校培养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约1.2万人,但真正选择上船工作的不足六成,且五年内流失率超过40%。
中国海事服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远洋船员缺口已接近6万人。高薪缺人,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远洋船员不是“上班打卡”,而是“与世隔绝”。一艘远洋货轮从中国出发,走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穿苏伊士运河,再到欧洲,一趟来回动辄四到六个月。
在这期间,船员基本无法靠岸,即便停港装卸,往往也只有几小时到一天时间,还受安保和港口规定限制,不能随便下船。这意味着,他们要在封闭空间里连续生活上百天。船上虽然有Wi-Fi,但信号极不稳定,费用昂贵。
很多人上船前豪言壮语“就当度假”,结果一个月后就开始翻相册、看旧视频,想孩子、想老婆。心理压力不是一句“适应一下”就能扛过去的。
长期海上作业人员中,焦虑症状、抑郁倾向显著高于陆地职业人群。这不是矫情,是实打实的心理消耗。
再说工作环境,你以为船员每天吹着海风,拿着望远镜看日出日落?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干活。现代货轮自动化程度虽高,但维护任务一点没少。甲板要刷漆、除锈、检查缆绳;机舱里高温高噪,柴油机轰鸣不断,温度常年在40度以上。
一个轮机员每天要巡检十几台设备,记录上百项参数。水手则要负责装卸货时的缆绳操作、货物绑扎,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
国际海事组织2022年的事故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200起船员工伤事件登记在案,其中近三成与疲劳作业有关。
而疲劳正是远洋工作的常态,由于人手有限,很多岗位实行“四班两倒”或“三班倒”,每人每天工作8到12小时不等,遇到恶劣天气或紧急维修,连续工作20小时也不罕见。这种节奏,放在陆地上早被劳动监察部门约谈了,但在海上,真没得选。
还有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断裂,一个船员常年不在家,妻子一个人带孩子、照顾老人,时间久了难免积怨。民政部2022年婚姻登记数据显示,船员家庭的离婚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
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父亲缺席;父母生病住院,儿子不在身边;逢年过节,别人全家团圆,他还在赤道附近漂着。久而久之,亲情被距离一点点磨薄,更麻烦的是职业发展受限。
在船上待久了,社交圈萎缩,信息闭塞,很难跟上陆地上的技术更新和行业变化。等哪天不想干了,重新融入社会反而成了难题。
不少船员反映,下船后找工作时发现简历“断层”,技能“脱节”,只能转行做保安、司机,薪资还不如在船上时的一半。
最后还得提一句安全风险,虽然现代航运安全管理严格,但意外从未消失。台风、巨浪、碰撞、搁浅,都是潜在威胁。
2020年“SEA LADY”号货轮在印度洋遭遇强气旋,主机故障,全船断电,靠应急发电机撑了三天才获救。这类事件虽不常发生,但一旦遇上就是生死考验。
此外某些航线仍存在海盗活动风险,联合国索马里海事办公室记录显示,2023年西印度洋区域仍有17起疑似海盗登船未遂事件。尽管护航机制完善,船员不必直接对抗,但那种“随时可能被盯上”的心理压力,普通人很难体会。
你看高薪不是白拿的,它买的是你的时间、健康、亲情和安全感。这份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时空置换”,用几年的孤独和辛劳,换取一笔相对丰厚的积蓄。有人愿意,是因为家里需要钱,是为了给孩子攒学费、给父母治病、给老家盖房。
他们不是不怕苦,而是有更实在的牵挂。而更多人选择不去,也不是懒,而是权衡之后觉得“划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账本,有人重钱,有人重情,有人图安稳。
我们总说“哪里钱多去哪里”,可真到了选择那一刻,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称的不只是工资条上的数字,还有那些看不见却沉甸甸的东西。聊到这,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