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韩庆玲:十年足迹映见时代温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9:23 1

摘要:2025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6 周年华诞。回望 76 载岁月,祖国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万象更新的壮阔跨越;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每一代人的成长轨迹,都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2025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6 周年华诞。回望 76 载岁月,祖国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万象更新的壮阔跨越;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每一代人的成长轨迹,都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无论是见证岁月变迁的长者、坚守岗位的奋斗者,还是逐梦前行的青年,他们的故事里都藏着深深的家国印记,更镌刻着时代的温度。为此,本报特推出“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报道,让我们以文字为笔、以记忆为墨,共同翻开这承载心声与荣光的篇章。

愿每一个“我”的故事,都能成为祖国76年辉煌历程中闪亮的一笔;愿我们始终与祖国并肩同行,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更多精彩与荣光。

“中国好人”韩庆玲

十年足迹映见时代温度

2025年秋,六安市税务局老干部科办公室内,韩庆玲正对着电脑梳理老干部政策文件。指尖划过屏幕时,掌心的薄茧清晰可见——那是她当年驻村时,握惯农具、扶遍摩托车把手留下的印记。从税务岗位到驻村第一书记,再到如今的机关科室副科长,岗位在变,但这位“中国好人”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当谈及“我和祖国共成长”,她的话语里满是鲜活故事:有泥巴路上踏过的坚实足迹,有产业田里孕育的致富希望,更有始终与时代同行的滚烫初心。

从“税务蓝”到“泥土黄”:

在脱贫战场上见证 “攻坚力量”

2012年,时任霍邱县税务局税务干部的韩庆玲主动请缨驻村扶贫,成为霍邱县城关镇南戎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第一次去南戎西村,我骑着摩托车进组,车轮陷在泥里,鞋上沾的泥能有半斤重。”韩庆玲回忆起初驻村的场景,那时的她刚从规整的税务办公室走出,一身“税务蓝”还带着机关工作的严谨,却毫无犹豫地一头扎进了乡村的“泥土黄”里。

彼时的南戎西村,是当时众多贫困村的典型缩影:村支部战斗力薄弱、基础设施破旧、不少村民还抱着“等靠要”的想法。“村民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怀疑——税务局的干部懂种地吗?能真帮我们脱贫吗?”面对质疑,韩庆玲没有过多辩解,而是把摩托车当成“代步腿”,用三年时间走遍全村2000余户村民家。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张大爷家缺水”“李婶家孩子上学路远”等民生小事,每一笔都藏着她对村民的牵挂。

改变在日复一日的实干中悄然发生:泥泞小路铺上了水泥,干涸的当家塘蓄满了清水,私立学校落地招生解决了孩子上学难题,禽业公司也正式成立,通过蛋鸡、水产、莲藕一体化生产,直接带动7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2014年,当78位村民自发按下红手印,恳请她留下时,韩庆玲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彻底明白,脱贫攻坚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驻村干部带着群众一锹一土干出来的。我曾在税务报表上见过无数数字,但只有亲眼看到乡村的蜕变,才真正读懂祖国的力量——能把‘不可能’变成家家户户的笑脸。”

从“虾田稻”到“产业链”:

在产业赋能中铺就“致富之路”

2016年,因精准脱贫工作需要,韩庆玲又接到新任务,被选派到霍邱县宋店镇南北四村担任第一书记。转战新的战场,她恰好赶上国家推进产业扶贫的“东风”。面对村民对“稻虾共作”新模式的顾虑——怕技术不行、怕销路不好,韩庆玲带头“破局”:她带着村民赴外地考察成功案例,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甚至主动立下“统购统销”的责任状,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当3000亩稻田里养出肥美的小龙虾,每亩收益近3000元时,有位大爷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韩书记,我们真是要过上好日子了’。”韩庆玲的眼眶微微泛红,“那天我站在田埂上,看着风吹稻浪翻涌,突然觉得这些年国家的发展,就像给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脱贫’到‘振兴’,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村民钱袋子鼓起来的踏实,是村里产业从‘一棵苗’长成‘一片林’的满心希望。”在南北四村任职期间,她累计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近3200万元,推动发展大棚西瓜、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31个特色项目,为村子铺就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致富路。

从南戎西村到南北四村,韩庆玲在驻村的十余年里,走访群众超2000户,帮助451户1019人成功脱贫;她骑坏了两辆摩托车,穿破了30余双运动鞋,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铁腿书记”。这份扎根基层的坚守,也让她在2022年获评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从“田埂上”到“办公室”:

在角色转变里感受“民生温度”

2023年5月,韩庆玲结束了11年的驻村生涯,回到六安市税务局,担任老干部科副科长。新的岗位没有了田埂上的泥土,却多了政策文件的厚度——第一次给老干部办理待遇认证时,她捧着厚厚的纸质表格,手都有些发慌:“以前在村里跟村民聊的是‘家常话’,现在跟老干部讲的是‘政策话’,必须专业精准;以前跑项目靠的是‘铁腿’,现在办业务靠的是‘系统’,我得从零开始学。”

为了尽快适应新角色,韩庆玲延续了驻村时的实干劲头:白天,她挨家挨户走访老干部,把每位老人的需求记在心上;晚上,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她一边学习老干部政策文件,一边反复练习业务系统操作,即便腰椎手术后还没完全康复,也坚持趴在桌上整理老干部信息档案。有天晚上钻研“金税桑榆”平台操作,直到凌晨两点才彻底弄明白流程。第二天帮居住异地孙大伯去医保中心办理医疗已报手续,他在电话不停向我道谢:‘以前办这事得自己亲自跑,现在在家坐着你就帮我办好了,真方便!’”韩庆玲笑着说,那一刻她突然释怀:新岗位和驻村工作看似不同,本质上都是为群众服务——只不过以前是帮村民“找致富路子”,现在是帮老干部“解生活难题”,核心从未变过。

去年重阳节,韩庆玲上门为退休老干部走访慰问时,一位老人拉着她翻起家藏的老照片,感慨地说:“你看,这是1980年我骑的自行车,那时候能有辆自行车就很稀罕了;现在家里不光有小汽车,出门还能叫网约车。现在住上了电梯房,连扫地都有机器人帮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老人的话,让韩庆玲想起了自己的工作经历:“1994年我刚从事税务工作时,纳税人办税要填一堆纸质表格,排队能排大半天;现在90%以上的业务都能在线上办理,手机点一点就能完成。以前政策解读靠发纸质手册,大家看得一知半解;现在能通过短视频、直播直观讲解,还有税收大数据精准赋能,跨部门协作实现‘一网通办’——这些都是‘数字中国’进步带来的变化,让‘为民服务’有了更高效、更温暖的实现方式。”

如今的韩庆玲,依旧保持着驻村时的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当天要做的事列成清单,确保件件有着落;遇到老同志咨询,总是耐心听完诉求再详细解答,从不敷衍。

采访尾声,韩庆玲拿出手机,翻出乡亲们近期发来的南北四村照片:金黄的虾田稻迎来丰收,乡村大舞台亮起了彩灯,鼓点一响大婶们踩着节拍上场……“你看,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稻虾共作’到完整产业链,从‘跑断腿办事’到‘线上一键办’,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韩庆玲轻声说道,“我只是千万个‘与祖国共成长’的普通人之一。共和国像一棵大树,我们是枝叶,树越高,我们越能沐阳光;我们努力生长,也能让大树更茁壮。”

来源:六安新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