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锅第三股”这四个字,最近把群聊炸成两口锅:一边是打新党摩拳擦掌,一边是吃货在问——巴奴到底还能不能守住那片厚毛肚?
“火锅第三股”这四个字,最近把群聊炸成两口锅:一边是打新党摩拳擦掌,一边是吃货在问——巴奴到底还能不能守住那片厚毛肚?
别急着站队,先把筷子放下,看看它端上桌的到底是肉还是汤。
先说最现实的,钱包体感。138元的人均,比去年掉了13块,北京朝阳门店的等位小姐姐亲口说:“以前晚上十点还翻台,现在九点就空出大桌。
”高端标签开始掉色,可招股书却写着“单店年收2000万”,和海底捞肩并肩。
数字打架?
不,是消费分级在打架——有人降级,有人升级,巴奴卡在中间,像毛肚在红油里七上八下,多一秒就老。
再看它新开的武汉光谷K11店,机器人“小巴”端着菜品穿梭,扫码就能看毛肚的“出生证明”。
科技感拉满,可后厨师傅私下吐槽:“机器只认码,不认鲜,偶尔把微卷的肚片当废品踢出来,心疼得直抽抽。
”效率与浪费,中间那条缝,得靠钱填。
供应链听起来更硬:重庆二期工厂刚点火,产能直接+40%;内蒙古3000吨有机羊,顺丰冷链48小时到桌。
故事很丝滑,可成本三年飙了53%,羊肉收购价从每公斤38涨到58,工厂机器一开,电费像火锅底料一样翻滚。
高瓴这时候塞进来1.5亿美金,像添汤——锅不扑了,火却更大,上市前得把估值吹到25亿美刀,投行要的是增速,不是香味。
最微妙的是海外首店选在新加坡。
乌节路租金贵到按脚印收钱,当地人爱吃清淡胡椒汤,重口毛肚能不能打?
问了在那边读书的学妹,她甩来一句:“排队半小时以上,新加坡人直接转身去隔壁松发肉骨茶。
”口味壁垒,比海关还难翻。
回到港股闯关。
证监会连发十几封问询函,核心就两句:去年突击分红4.3亿,现在伸手要30亿,到底缺不缺钱?
创始人杜中兵在路演里用河南口音回:“分红是奖励老伙计,扩张是给新伙计饭碗。
”现场分析师笑没笑不知道,但招股书把“食品安全”写成了高频词,毕竟2025上半年还得补交一份全链路审计,哪个环节掉链子,估值就得掉肉。
所以,别急着给“火锅第三股”鼓掌或踩空。
它像一锅刚下的鸭血,表面平静,内里翻滚:一面是机器人、有机羊、48小时鲜品网络,一面是人均下滑、成本暴涨、海外未知。
能不能熟,火候说了算,而火源就是年底那份发行价。
打新的、吃货的、看热闹的,其实都在等同一双筷子——夹起来,不腥、不柴、不糊,才算好生意。
来源:自若小羊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