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下单的荒诞程度,堪比年轻人凌晨两点清空购物车,只是年轻人翻车叫“吃土”,爸妈翻车却可能把养老本都赔进去。
“九辆电瓶车,半挂车直接卸在村口,老爹以为平台bug白捡便宜,结果全村围观他现场签收。
”——这条弹幕一样的吐槽,刚刷到的时候笑出了声,可笑着笑着就沉默了。
谁家还没个把网购当盲盒开的爸妈?
他们下单的荒诞程度,堪比年轻人凌晨两点清空购物车,只是年轻人翻车叫“吃土”,爸妈翻车却可能把养老本都赔进去。
把镜头拉近,会发现荒诞只是第一层。
老头老太们不是傻,只是被时代一把推上了传送带:菜市场关了、老同事微信群里天天晒“养生神器”、连电视都在循环“最后三单”的口播。
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不用挤公交也能把货比三家,点两下屏幕就有人喊“爸妈送货上门”。
那种“终于跟上一次潮流”的雀跃,比买到东西本身更上瘾。
于是,五斤大蒜能长成五斤“黑蒜养生胶囊”,五十只孔雀苗能秒变“投资风口”,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再晚就没了”。
平台也精得很。
字体一放大,按钮一减少,后台算法立刻把“低价”“限量”“健康”三个关键词焊死在首页。
人工客服入口藏得比青年大学习还深,可“立即购买”的红包弹窗永远蹦得比高血压还快。
你以为爸妈在玩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玩他们——把衰老带来的焦虑、孤独、对健康失控的恐惧,统统打包成“最后一批”的倒计时。
下单那一刻,他们觉得自己抢的是健康、是尊严、是老年生活的主导权,殊不知到账的往往是三无保健品与维权无门的货到付款。
有人把锅甩给“老人贪小便宜”。
可看看数据就明白,去年60岁以上网民已破1.4亿,其中会自己下单的不到三成,剩下全是被短视频、社群直播“手把手”教会。
教的人也不是骗子,多是隔壁跳广场舞的王阿姨——她先被“专家”种草,再转身当“团长”,一层层分销,像极了自己年轻时被喊去听健康讲座、顺手拉邻居领鸡蛋的样子。
技术只是把原来的线下套路搬进了手机,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连“面对面”的温情都省了,只剩屏幕里一口一个“爸妈”的主播。
真正扎心的,是子女的态度。
一面嘲笑“爸妈又买垃圾”,一面把家里旧Wi-Fi密码都不舍得换;一面吐槽“说了八百遍别乱点”,一面把退货运费险截图发过去就算尽孝。
其实老人要的真不多,只是有人愿意陪着慢慢拆一次快递、把说明书上的副作用一行行念出来、再一起给骗子截图打个110。可大多数时候,子女只丢下一句话:“别瞎买,缺钱找我。
”——这句话像一道门,把爸妈的好奇、参与感、甚至那点“我还能行”的成就感,全挡在了数字世界的外面。
好在变化也在悄悄发生。
阿里“长辈模式”上线后,60岁以上用户投诉率降了四成;拼多多搞了个“慢速版”,把秒杀按钮藏进二级菜单;微信上线“延时到账”可选24小时,给冲动消费按了个暂停键。
北京朝阳某社区干脆把反诈课堂搬进快递驿站,大爷大妈取包裹时顺手扫码,就能看到自家孩子录的小视频:“爸,退货点这里,我陪你操作。
”那一刻,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墙,而成了亲子之间重新握手的暗号。
说到底,网购没有错,爸妈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数字生活”默认成年轻人的专属赛道,忘了把安全带也给后排乘客系上。
与其等九辆电瓶车堵门,不如提前帮他们把支付限额锁好;与其事后咆哮“早跟你说别买”,不如在“最后三单”的倒计时响起前,先拉个家庭群直播验货。
毕竟,他们曾手把手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现在轮到我们手把手教他们避开那些披着糖衣的坑——不是剥夺他们尝鲜的权利,而是给他们一把不会伤到自己的剪刀。
下次回家,不妨早点关电脑,陪爸妈拆一次快递。
把“怎么退货”写在小纸条上,贴在路由器旁边;把客服电话存进通讯录,备注成“万能小帮手”;再顺手把“仅退款”按钮截个图,设成聊天背景。
这些小动作,比任何防骗口诀都管用。
因为他们记住的从来不是步骤,而是“遇到问题,先问孩子”——这份信任,才是抵御所有套路的终极防火墙。
来源:开心果一点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