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到唐宋,一起探秘古代“国庆”起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18:25 1

摘要:《诗经》中的《小雅·甫田》记载:“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国庆节快乐

又到了小朋友狂欢、大朋友背起行囊,趁着国庆长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打卡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国庆”的传统自古有之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我国古代的“国庆”~

国庆之源 五谷丰登

《诗经》中的《小雅·甫田》记载:“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这一段描述为了祈盼丰收,国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献祭羔羊,农夫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上古时代如此欢庆的盛大场景,可以看出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

“国庆”一词始见《五等诸侯论》的记载:“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译文是:人臣在国庆的时候独占利益而不能与君、与民同乐,那么在君主遇到危机时也不会与其共同应对。在此,“国庆”一词带有举国欢庆、与民同乐的涵义,但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全国庆典日。

唐朝 千秋节

唐玄宗画像

我国历史上首次官方设立具有“国庆”性质的节日出现在唐朝,名为“千秋节”。史籍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并规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节日当天,大臣要进献万寿酒,王公外戚需进献金镜绶带,而普通百姓则佩戴丝制的承露囊,相互问候赠礼。此外,这一天在长安城还有盛大的演出。

《唐会要》记载过庆祝“千秋节”的盛况:“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场面十分壮观。

宋朝 圣节

宋人绘 宋徽宗坐像轴(局部)

宋朝沿袭了唐朝举国庆贺皇帝诞辰的这一节日,后历代皇帝生日或定节名,或不定节名,皆称为圣节。皇帝即位之初,宰相便带领群臣奏请设节为皇帝庆生,前代帝王的“圣节”就此为新皇“圣节”所代替。

宋朝的国庆日仅休假一日,但宫廷宴会的排场却丝毫不次于大唐“千秋节”。《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徽宗时“天宁节”的宏伟场面:

文武百官簪花依次上殿祝寿,随后与辽国、高丽、西夏使节并坐于大殿之上,教坊乐部数百人列于山楼下彩棚中,皆裹长脚幞头,服紫绯绿三色宽衫,镀金凹面腰带,又有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身套黄窄袖,垂结带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每遇舞者入场,则排立者叉手,举左右肩,动足应拍,一齐群舞,谓之“挼曲子”,在此期间,皇帝共赐九盏御酒,每一盏御酒饮后都有不同的节目上演。

明清 万寿节

清人绘 万寿图卷(局部)

明清时期的国庆节名为“万寿圣节”,亦称“万寿节”。作为我国帝制时期的最后两个朝代,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皇权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

与之相应,庆贺皇帝诞辰的“万寿节”上升到了与“正旦节”“冬至节”并为明代三大节的高度,节日气氛也由唐宋时期的欢庆逐渐转化为庄严。万寿盛典,作为清代社会的一项重大事务,是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力,将个人事务和国家事务结合在一起的活动,代表的是国家的整体形象,对于宣扬国威、强化皇权、稳定统治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民国 双十节

民国的国庆节被称作“双十节”,是为了纪念1911年10月10日起义的辛亥革命。“双十节”的那一天,大街小巷里都高悬着国民政府的五色旗,城里锣鼓暄天,军队也在鸣枪放炮进行庆祝。

新中国 国庆节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从古代为“天子庆生”,到现代的“国之华诞”,中华民族经历了由“为君主庆”到“为人民庆”的伟大转变。“国庆节”的变迁史,也是国家历史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史。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五星红旗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奋斗的故事。国庆是历史的刻度,更是未来的起点,它让我们回望1949年的开天辟地,更激励我们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今天,我们不仅是在庆祝一个节日,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对复兴梦想最坚定的奔赴。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长宁,共谱下一个辉煌的华章!

[编辑]

付怀东

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