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秋天,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座普通公寓里,84岁的陈瑞钿在睡梦中离世。社区报纸登了条简讯:“前邮政职工陈先生安详辞世。”可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当他的讣告出现在中国广州《南方日报》头版,标题写着“美国华裔空战英雄魂归故里”——中美两国媒体炸了锅,无数
84岁美国邮政退休老人的秘密:他是击落过8架敌机的中国战鹰,去世后轰动两国
1997年秋天,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座普通公寓里,84岁的陈瑞钿在睡梦中离世。社区报纸登了条简讯:“前邮政职工陈先生安详辞世。”可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当他的讣告出现在中国广州《南方日报》头版,标题写着“美国华裔空战英雄魂归故里”——中美两国媒体炸了锅,无数人翻出旧照片,追忆这位“藏在邮政局里的中国战鹰”。
陈瑞钿1913年出生在波特兰,爹是广东台山老华侨,妈带点秘鲁血统。他打小在唐人街长大,放学常蹲在码头看飞机掠过天空。18岁那年,收音机里播着“日军占了东三省”,他攥着报纸冲进家:“爹,我要回中国当飞行员!”老陈头抽着旱烟没拦他:“你小子真敢飞?”
那会儿美国没多少华裔学飞行。波特兰有个中国飞行俱乐部,凑了14个年轻人,陈瑞钿和黄新瑞、李月英都在里头。他们凑钱租教练机,夏天晒脱皮,冬天冻得握不住操纵杆。1932年拿到飞行执照,1933年挤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揣着母亲塞的咸鸡干,晃了半个月到上海。
码头上飘着中药味,黄包车夫喊着“去霞飞路”。可他们直奔江湾机场——中国空军在那儿招人。考官上下打量这群金发碧眼的华裔:“会说中文不?”陈瑞钿用台山话答:“阿爷教过!”又比划着飞行动作,总算挤进了空军教导总队。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那天,陈瑞钿在日记本上画了架霍克III战机。他驾着涂着青天白日徽的飞机冲上天,盯着下方冒黑烟的日军军舰。子弹擦着机翼飞,他猛拉操纵杆,俯冲投弹,炸穿了一艘运输船的甲板。返航时油表报警,他咬着牙把飞机滑进跑道,轮胎蹭出火星子。
打了三个月,他击落过3架敌机。12月的南京空战最险——他追着一架日机打到太湖上空,机枪卡壳,对方掉头冲过来。座舱盖被打碎,碎片扎进脸,汽油漏了一地。他摸到备用降落伞,咬牙跳了下去。
落进芦苇荡三天,老乡用门板抬他去后方医院。医生扒开纱布直摇头:半张脸烧得像焦炭,左眼差点保不住。可他就着镜子练瞄准,说“只要能看见敌机影子,就能把它打下来”。
伤好后他去了美国治脸,在纽约医院躺了半年。医生用猪膀胱膜给他植皮,疼得他咬断半根勺子。这时候他收到宋美龄的信:“中国需要你这样的飞行员。”他收拾行李又回了重庆,这次开的是P-40战机。
1940年武汉空战,他带着两队僚机截击日军轰炸机群。敌机投下的炸弹掀翻了旁边战机,他驾着受伤的P-40撞向一架日机,机翼擦出火星子,硬是把对方逼得坠毁。这一仗,他个人击落第5架敌机,大队一共打下12架。
战后他没留在部队。有人说他该当将军,他说:“我爹在波特兰等我了。”回到美国,他隐姓埋名当邮政司机,开了30年卡车。邻居只知道这老头爱看战争片,总对着电视敬礼。
1997年他走后,社区档案员整理遗物,翻出个铁盒——里面是飞行勋章、泛黄的作战日志,还有张合影:年轻的中国飞行员站在霍克战机前,最中间那个,脸上还留着没消的疤痕。
消息传回中国,广东台山的陈氏祠堂挂起他的照片;美国华人社团在波特兰为他立了碑,刻着“飞虎英雄陈瑞钿”。当年一起学飞行的李月英,后来成了美国首位华裔女飞行员,她在回忆录里写:“瑞钿总说自己不算英雄,只是个想回家的儿子。”
现在波特兰机场有座陈瑞钿广场,铜像底座刻着:“他有两个故乡,中国和美国,都在他心里。”
文献来源:《中国空军抗战史》(徐康明著)、美国国家档案馆陈瑞钿服役记录、《南方日报》1997年12月报道、陈瑞钿亲友口述史整理。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