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适马推出的两款镜头——“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均为最大光圈F1.4的大口径定焦镜头。它们适配全画幅微单相机,提供适马新加入的徕卡L卡口以及索尼E卡口两种版本。
适马推出的两款镜头——“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均为最大光圈F1.4的大口径定焦镜头。它们适配全画幅微单相机,提供适马新加入的徕卡L卡口以及索尼E卡口两种版本。
这两款镜头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将星空摄影的实用性置于核心定位。在星空摄影中,点光源(星星)需布满整个画面,这使得径向彗差等像差极易显现。即便如此,超广角镜头“20mm F1.4 DG DN”仍以“终极星空镜头”为宣传点,广角镜头“24mm F1.4 DG DN”也明确标榜“日常可用的星空镜头”,足见适马对其光学性能的十足信心。
当然,出色的光学性能意味着它们不仅限于星空摄影,在风光摄影、随手拍等其他领域也能大显身手。尽管是超广角/广角镜头,但凭借F1.4的大光圈带来的绝美背景虚化效果,绝对值得体验一番。
以“终极星空镜头”为宣传语登场的超广角定焦镜头“20mm F1.4 DG DN”(搭配相机为索尼“α7 IV”);与之相对,“24mm F1.4 DG DN”则是以“日常可用的星空镜头”为卖点的广角定焦镜头(搭配相机同样为索尼“α7 IV”)。
此时,大家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我该选哪款镜头呢?”20mm镜头视角更广,易于构图;24mm镜头则与标准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焦距一致,使用起来更为熟悉,让人纠结也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这一情况,来分析两款镜头各自的特性。
“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两款镜头,不仅具备足以胜任星空摄影的出色光学性能,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机身设计极为紧凑。
我们将两款镜头并列对比,或许仅看外观差异不够直观,但作为F1.4光圈的超广角镜头,它们在小型化与轻量化方面的表现着实令人惊叹:
- 20mm F1.4 DG DN:最大直径87.8mm×长度113.2mm,重量630g
- 24mm F1.4 DG DN:最大直径75.7mm×长度97.5mm,重量510g
※以上数据均为索尼E卡口版本
不过,仅罗列数字可能难以让人直观感受到“确实很轻”。若将它们与适马同规格的前代机型“20mm F1.4 DG HSM”和“24mm F1.4 DG HSM”对比,就能清晰看出新款镜头的轻量化优势:
- 20mm F1.4 DG HSM:最大直径90.7mm×长度155.8mm,重量1015g
- 24mm F1.4 DG HSM:最大直径85.4mm×长度116.2mm,重量740g
※以上数据均为索尼E卡口版本
“20mm F1.4 DG HSM”与“24mm F1.4 DG HSM”是由单反相机镜头重新设计适配微单相机的产品,因此镜筒长度有所增加。虽说是“原生”微单镜头的“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在尺寸上更具优势是必然结果,但新款镜头的轻量化幅度依然相当显著。
这充分说明,针对无反光镜箱的微单相机进行优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成像性能与自动对焦性能,对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轻量化同样大有裨益。
我们还将手头的索尼“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镜头一同对比,不难发现新款镜头的尺寸与这款F4恒定光圈的超广角变焦镜头相差无几。
接下来,我们聊聊“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两款镜头共有的功能特点。
单是除对焦环外还配备光圈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们的专业质感,而镜筒左侧整齐排列的一系列开关与按钮,数量之多甚至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定焦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此丰富的操控设计,同样是这两款镜头的一大亮点。
关于“对焦模式切换开关”与“AFL按钮”,想必无需过多赘述。其中,“对焦模式切换开关”用于选择自动对焦(AF)或手动对焦(MF);“AFL按钮”则用于触发相机机身预设的功能(初始设置为自动对焦锁定功能)。
在众多开关与按钮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MFL开关”(对焦锁定开关)。
“MFL开关”的作用是:在手动对焦完成后,将开关拨至“LOCK”档位,对焦环的操作便会失效。这一设计避免了好不容易对准的焦点因误触而偏移,无需再像以往那样,用胶带固定对焦环来防止意外,省去了不少麻烦。
两款镜头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星空摄影的需求,可谓精准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当然,这一开关在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中同样实用。
位于“MFL开关”下方的“光圈环档位切换开关”,可选择光圈环调节时是否带有档位刻度的“咔嗒”反馈。拍摄静态照片时,带有档位反馈更便于精准控制光圈;而拍摄视频时,无档位的顺滑调节能让曝光过渡更自然,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如今,配备光圈环的镜头基本都会搭载“光圈环档位切换开关”,这已成为该类镜头的标配功能。
此外,镜筒右侧还设有“光圈环锁定开关”。
当光圈环处于“A(自动)”档位时,开启“光圈环锁定开关”,光圈便会固定在自动模式;若光圈环处于非“A”档位时开启该开关,则可在F1.4至F16的范围内自由调节光圈,但无法切换回“A”档位。简单来说,这个开关的作用就是选择两种模式:要么将光圈固定在自动档位,要么手动调节光圈并防止误触切换回自动档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款镜头均配备了后置滤镜支架。
虽然超广角/广角镜头配备后置滤镜支架并不少见,但这两款镜头的优势在于,还可同时使用前置滤镜。尤其对于20mm焦距版本而言,前代机型“20mm F1.4 DG HSM”因前组镜片突出明显,无法安装前置滤镜,因此新款镜头的这一改进意义重大。
既然“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是主打星空摄影的镜头,我们便实际进行了星空拍摄测试。此次测试的重点,是观察在最大光圈F1.4下,点光源(星星)能否呈现清晰的点状。
拍摄时,天空伴有薄云,且月亮即将升起,并非星空摄影的最佳条件,但最终仍成功将星星布满整个画面。为确保定格星星的运动轨迹,我们将感光度设定为ISO 1600,快门速度固定为6秒。
■ 「20mm F1.4 DG DN」拍摄效果
使用“20mm F1.4 DG DN”拍摄,为使星星的点状成像更清晰,在RAW格式后期处理时调整了对比度。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600,光圈:F1.4,快门:6秒,白平衡:5400K,创意风格:VV2
首先来看“20mm F1.4 DG DN”的拍摄成果,不愧是专为星空摄影设计的镜头,成像效果堪称完美。画面中几乎看不到径向彗差,星星均呈现出清晰的点状。严格来说,画面角落处部分较亮的星星存在轻微变形,但从观赏角度来看,完全不影响整体效果。很难想象这是在F1.4最大光圈下拍摄的,其像差控制能力令人惊艳。
■ 「24mm F1.4 DG DN」拍摄效果
使用“24mm F1.4 DG DN”拍摄,同样在RAW格式后期处理时调整了对比度,以突出星星的点状成像。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4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600,光圈:F1.4,快门:6秒,白平衡:5400K,创意风格:VV2
接着看“24mm F1.4 DG DN”的拍摄效果。即便在24mm焦距、F1.4最大光圈下,其成像性能依旧出色,远超预期。由于焦距变长,画面视角收窄,星星在画面中显得更大,因此角落处的径向彗差相比20mm版本略为明显,但总体而言,像差的影响依然微乎其微。
两款镜头残存的径向彗差都极为轻微,在实际使用中基本无需担心。若想进一步消除这细微的像差,只需将光圈缩小1-2档(调整至F2-F2.8),就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此时虽需提高快门速度或感光度,但对于常规星空摄影的相机参数设置而言,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F1.4大光圈的优势所在。
■ 「20mm F1.4 DG DN」拍摄照片后期编辑
使用“20mm F1.4 DG DN”拍摄,基于上述相同的RAW原始数据,在后期处理时,通过Photoshop进行了星空摄影专属的修图操作。
对于星空摄影而言,若仅使用直出的JPEG图像,或仅调整过对比度的图像,可能会因拍摄条件限制,让人觉得“效果不过如此”。
然而,经过恰当的RAW格式后期处理与修图后,就能呈现出如网络上常见的那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星空照片。这也让我再次意识到,想要获得高质量的RAW原始数据,使用高规格、高性能的镜头至关重要。
通过星空摄影测试,我们发现“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在抑制径向彗差等各类像差方面表现优异。
那么,这两款镜头在风光摄影中的表现又如何呢?既然点状成像效果出色,是否意味着分辨率也同样出色?实际上,景物的成像由无数个点像组成,即便单个点像的偏差极其微小,大量点像叠加后,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分辨率下降情况。
■ 「20mm F1.4 DG DN」最大光圈拍摄效果
使用“20mm F1.4 DG DN”拍摄,特意采用最大光圈F1.4进行风光摄影测试。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1.4,快门:1/40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首先看“20mm F1.4 DG DN”在最大光圈F1.4下的拍摄效果。可以发现,画面边缘区域,尤其是四角位置,分辨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需说明的是,这种分辨率下降仅在将图像放大至100%时才能观察到。对于一款20mm焦距、F1.4最大光圈的镜头而言,能达到这样的成像水平,已属非常出色。
■ 「20mm F1.4 DG DN」F5.6光圈拍摄效果
使用“20mm F1.4 DG DN”拍摄,将光圈调整至F5.6后,画面四角区域的成像变得极为清晰锐利。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5.6,快门:1/25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只需将光圈缩小1档,整个画面的分辨率就会显著提升。若希望画面每一处都达到极致锐利的效果,将光圈调整至F5.6及以上即可。在风光摄影中,通常会进一步缩小光圈,因此这一问题完全无需担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仅针对极致细节的观察,无论使用何种光圈档位,两款镜头都能让人放心使用。
■ 「24mm F1.4 DG DN」最大光圈拍摄效果
使用“24mm F1.4 DG DN”拍摄,同样特意采用最大光圈F1.4进行测试。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4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1.4,快门:1/40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再看“24mm F1.4 DG DN”在最大光圈F1.4下的表现。尽管画面边缘区域的分辨率同样有所下降,但相比20mm版本,下降幅度明显减小。通常来说,广角镜头的焦距越短,确保边缘区域成像质量的难度就越大,这也正是超广角20mm与广角24mm镜头之间的差异所在。
■ 「24mm F1.4 DG DN」F2.8光圈拍摄效果
使用“24mm F1.4 DG DN”拍摄,由于最大光圈下的成像已较为稳定,缩小光圈后,成像质量的稳定速度也比20mm版本更快。当光圈调整至F2.8时,整个画面的分辨率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4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2.8,快门:1/10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F2.8的光圈大小与大口径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相当,由此可见,这款定焦镜头的成像性能何等出色。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两款镜头在最大光圈下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边缘失光现象。
本文中除星空摄影作品外,其余所有样片均开启“边缘光量校正:自动”功能拍摄。即便如此,两款镜头在F1.4最大光圈下,边缘失光仍十分明显。这或许是镜头追求紧凑设计所带来的一点妥协,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边缘光量校正”功能设为“自动”是更优选择。当然,若有意追求边缘暗角效果,则可根据需求调整该设置。
拍摄时的镜头校正参数设置为:“边缘光量校正:自动”、“倍率色差校正:自动”、“畸变校正:关闭”,这也是索尼“α7 IV”相机的默认设置。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看似缺点的边缘失光问题,只需将两款镜头的光圈缩小1档,就能轻松解决。仅缩小1档光圈就能消除边缘失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两款镜头出色的基础光学性能。
■ 「20mm F1.4 DG DN」F2光圈拍摄效果
使用“20mm F1.4 DG DN”拍摄,将光圈缩小1档至F2后,两款镜头的边缘失光现象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2,快门:1/25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同样,“倍率色差校正”功能也建议始终设为“自动”。尽管后期可通过修图软件消除倍率色差,但与边缘失光不同,倍率色差对画面表现力或创作效果毫无帮助,因此建议从拍摄源头就将其消除。与之相反,“畸变校正”并非绝对需要开启,可根据拍摄场景灵活选择“自动”或“关闭”。
在测试完星空摄影与风光摄影后,我们再来看看两款镜头在随手拍场景中的表现。超广角/广角大光圈镜头在日常拍摄中究竟能带来多少乐趣,想必大家也十分好奇。接下来,我们就拍摄了一些日常看到的有趣场景,进行实际体验。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1.4,快门:1/4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20mm F1.4 DG DN”的最短对焦距离为23cm。作为微单相机专用的超广角镜头,这一对焦距离已算出色;若限定在F1.4大光圈镜头范围内,则更是处于优秀水平。在最大光圈下,主体被清晰突出,成像表现不负众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mm F1.4 DG DN”在画面边缘的虚化效果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口径蚀现象(虚化光斑呈现柠檬形状),因此在开启“镜头校正”中的“边缘光量校正”功能时,需格外留意参数设置。
「24mm F1.4 DG DN」拍摄效果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4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1.4,快门:1/4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24mm F1.4 DG DN”的最短对焦距离为25cm。同样作为微单相机专用的大口径广角镜头,其对焦距离表现出色。在最大光圈下,该镜头同样能将主体清晰突出,成像锐利度与“20mm F1.4 DG DN”不相上下,充分展现了适马镜头标志性的高解析力成像风格。与20mm版本相比,其画面边缘虚化的口径蚀现象明显减轻,成像风格更为自然。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1.4,快门:1/2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超广角镜头的一大优势在于,即便在狭窄的室内环境,也能在近距离拍摄主体的同时,展现开阔的背景。加之大光圈的虚化效果,可弱化环境中的杂乱元素,突出主体。但需注意的是,20mm的广视角会产生较强的透视效果,容易导致画面变形,因此在寻找理想拍摄角度时需多花些心思。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4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1.6,快门:1/100秒,白平衡:自动,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相比之下,24mm焦距的透视效果更为柔和,画面变形程度较轻,拍摄时更容易获得自然的构图。此外,F1.4最大光圈下,24mm焦距的景深相对较广,能够覆盖被摄主体(如猫咪)的双眼,拍摄难度更低,构图也更为轻松。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原文此处可能遗漏具体光圈值),快门:1/13秒,白平衡:阴天,创意风格:ST,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在随手拍场景中,“24mm镜头更具优势”,但事实上,当遇到适合的场景并确定好构图与元素布局时,20mm镜头能呈现出独特的画面氛围,这是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曾有人说过:“超广角镜头随手拍的关键,是将身边的物品纳入画面,通过近距离拍摄放大主体。”当成功捕捉到这类场景时,确实能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可谓“一击即中,定格精彩瞬间”。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更偏爱20mm的焦距。
相机型号:α7 IV,镜头:20mm F1.4 DG DN(原文此处镜头型号可能存在笔误,应为24mm F1.4 DG DN),感光度:ISO 100,光圈:F8,快门:1/125秒,白平衡:阴天,创意风格:VV,动态范围优化:自动
另一方面,24mm焦距因常被用作标准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其成像风格更为稳定,适用于多种拍摄题材。尽管“将身边物品纳入画面,近距离放大拍摄”这一超广角随手拍的核心技巧同样适用于24mm镜头,且用它创作吸睛的夸张构图难度更高,但这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适马将其定义为“日常可用的星空镜头”的含义——兼顾专业性与日常实用性。
在分析成像性能时,我们难免会过于关注细节差异,但客观而言,此次测评的“20mm F1.4 DG DN”与“24mm F1.4 DG DN”,均是适配当代微单系统的顶尖镜头,其性能表现毋庸置疑。
它们不愧是主打“星空摄影”的产品,也无愧于适马“Art(艺术)系列”的定位。更难得的是,作为大口径超广角镜头,它们的机身却出乎意料地紧凑,这一设计优势令人称道。
全新的“MFL开关”(对焦锁定开关)能将设定好的对焦距离完全固定,在星空摄影中极为实用。正如本次测试所示,即便在反复开关相机电源、更换镜头的过程中,设定好的对焦距离也不会发生偏移,其便利性远超预期。此外,该功能在风光摄影与静物摄影中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至此,关于“该选哪款镜头”的问题,答案其实已很明确——主要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偏好与拍摄用途。在超广角至广角这一焦距范围内,哪怕仅1mm的焦距差异,也会带来显著的视角变化,因此深入了解后,很容易就能明确自己的选择倾向。
如果对超广角镜头的使用还存在顾虑,建议从与标准变焦镜头广角端焦距一致的“24mm F1.4 DG DN”入手;若已明确自己的偏好与拍摄需求,则可直接做出选择。当然,从长远来看,“两款镜头都拥有”或许才是最终的理想选择。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