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典旋律穿越时空,青春舞台再现烽火,一场融合艺术演绎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以一场“歌曲演唱+情景讲述+主题群舞”的创新艺术实践,为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注入全新生命力
经典旋律穿越时空,青春舞台再现烽火,一场融合艺术演绎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以一场“歌曲演唱+情景讲述+主题群舞”的创新艺术实践,为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注入全新生命力。
这部作品在国庆佳节之际上演,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它通过艺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独特光彩。
多维呈现红色经典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创新演绎突破了传统红色经典演唱的单一模式,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艺术表达体系。歌曲演唱保留原曲淳朴优美的旋律,情景讲述赋予历史真实感人温度,主题群舞则延伸了音乐的情感维度。这种艺术融合使得《沂蒙山小调》从单一听觉艺术转化为综合视听体验。舞台上,讲述者李文彬老师以细腻语调还原战火中的温暖往事——“血浸的军装、粗糙的手试温、乡音里的‘娃,别怕’”。
群舞演员在吴雪扬老师的带领下,用肢体语言再现红嫂们支援前线、守护伤员的场景:时而模拟深夜提马灯护送伤员的坚定舞步,时而展现缝补军装、晾晒粮食的质朴场景。这种艺术处理让历史细节可感可知,使观众身临其境。
从革命武器到文化符号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1940年抗战艰苦岁月,最初名为《反对黄沙会》,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为揭露反动道会门黄沙会罪行而创作的革命武器。歌曲一经传出便不翼而飞,很快传遍沂蒙大地,继而传遍全国各大根据地。经过八十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这首革命歌曲已演变为山东省的文化名片。它从一首战歌发展为歌颂沂蒙风光、传递沂蒙精神的红色经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作品历经多次修改与完善,每个版本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其艺术生命力历久弥新。
沂蒙精神的当代诠释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创新演绎的《沂蒙山小调》紧扣“沂蒙红嫂”的真实故事,通过艺术手法具象化展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作品揭示出“沂蒙山的土养出最硬的骨头,沂蒙的水润出最软的心肠”的精神内核。舞台上,许大娘守着伤员三天三夜、剪被面缝军装,王大娘省出口粮支援战士却让自家烈士子女忍饥挨饿的细节,生动诠释了“红嫂不是军人,却用缝衣的针、送饭的筐、守护的灯,搭起比山还稳的后方”的深刻内涵。这种演绎不仅重温了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更让年轻一代读懂了沂蒙精神的重量。作品将历史记忆与艺术呈现深度融合,使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力量。
红色基因的青春传承
将红色经典融入校园艺术实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这一实践,体现了“以艺术作‘课’”、“让红色文化入校园”的教育理念。调查显示,97.83%的学生认为思政与艺术结合能够增强其接收红色文化的兴趣。这证实了艺术化表达在红色基因传播中的有效性。
青年学生通过参与红色艺术的创排与演绎,实现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播的转变。当年轻人自己演、自己评,他们不仅重温了峥嵘岁月,更以符合新时代的方式传播了红色文化。
这种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可触摸、可感知,使青年学生在艺术创造中完成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沂蒙山小调》的创新演绎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表演,它使红色基因活化为青年心中的情感共鸣。当年轻学子在舞台上挥洒汗水,再现红嫂们的坚守与奉献,革命精神已悄然融入他们的血脉。这种艺术实践印证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应囿于课堂讲授”。它通过艺术之美,让红色记忆成为青年一代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放眼未来,这样的创新探索将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让抗战精神在青年接续中永葆生机。
来源:讯知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