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23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巴西中西部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人是中国建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当地时间23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巴西中西部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人是中国建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01
楔子
这两天,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巴西坠机遇难的新闻在设计圈传开了。因为我不是景观专业,所以对于俞孔坚知道的不多,只知道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他有些关联。
当看到这么多自媒体和圈里同仁在传播时,我不仅是蹭热点的需要,更是好奇心的驱使,促使我去了解下:俞孔坚的离世,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02
事故情况
据报道,俞孔坚此行是与巴西团队合作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与他同机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
他们乘坐的一种单引擎四座小型飞机,叫做塞斯纳175飞机(Cessna)。据说这架飞机制造于1958年,失事前该飞机的机龄已达67年。
据警方透露,飞行员在试图中止降落时,飞机突然失去高度并坠落,在撞击地面时随即发生爆炸,此次事故无人生还。
巴西总统卢拉,2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
03
生平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
1980-1987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2-1995年,赴美深造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设计实践。
1997年,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此后牵头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1998年,创立土人设计(Turenscape),并将其发展为具有国家甲级资质的设计机构。
2000年代起,提出“大脚美学”、“海绵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等核心理论,并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上千个实践项目。
2016-2023年,期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获世界景观学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奥伯兰德奖等。
2025年9月,入选《福布斯》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
04
话题人物
任何一个网络上的流量人物,都非常具有“话题性”,而俞孔坚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流量人物,俞孔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学术观点、具体实践。他的学术思想和实践挑战了许多传统观念,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俞孔坚倡导“大脚美学”与“生存的艺术”,批判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传统园林是牺牲功能、追求形式的“小脚美学”。他主张回归朴素、实用、生产性的“大脚”风格,比如在城市中种水稻的观点就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
俞孔坚提出“海绵城市”理论:强调通过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来管理雨洪,实现“与水共生”。并主张“与洪水为友”,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应拆除硬质河堤和水坝,用生态方法进行防洪。
虽然主张有些激进,但我最近确实在上海的雨水排水规范中看到了海绵的内容。扩展阅读:《一场大雨后,我决心研究一下城市为什么会“内涝”?》
俞孔坚还耿直的批评央视大楼、鸟巢等标志性建筑是“小脚城市”代表。虽然我也觉得这些建筑有些“矫揉造作”,但与“裹小脚”的程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俞孔坚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获得景观界的“诺贝尔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等多项世界级大奖,但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失之交臂。
而反对者的理由似乎也有些道理。一边是批判中国风景园林,一边又要选风景园林的院士,是不是有些混乱呢?
他的这些创新理论和实践,自然与主流社会有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士的评选 。
05
结束语
作为中国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一位极具影响力又饱受争议的人物,俞孔坚教授的离世又是以这样一种突然的方式,所以引起了设计界的热议。
在离世的当天,他的个人社交账号还更新了一段视频,其中就说道:“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而这一幕,成了他为实现生态理想而奔走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生动写照。
他的离世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当然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的个人“魅力”!
来源:良有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