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五十,常熟老街还黑着,松盛门口已经排了37个人,最年轻的03年,最老的88岁,全为了一个当天可能买不到的糯米团子。
凌晨四点五十,常熟老街还黑着,松盛门口已经排了37个人,最年轻的03年,最老的88岁,全为了一个当天可能买不到的糯米团子。
队伍里不止本地人。
上海高铁首班车下来的人拖着箱子直接冲店里,背包里塞满冰袋。
有人前一天晚上在苏州喝完酒打车四十公里赶来,就为吃一口刚出锅的松花黄尚。
店里每天只做八蒸,一蒸九屉,卖完就关板,连老板自己都不留。
松盛1983年开张,到现在还是两口老灶,一台石磨,磨粉声一响,整条巷子知道天快亮。
师傅五点开工,先蒸鸭血糯,再蒸粳米,热气扑在墙上四十年,把木梁都熏出了甜味。
不用一颗色素,红曲、南瓜、鼠曲草轮番上色,颜色看着旧,却没人担心食品安全。
松花黄尚是头牌,松花粉从临安山上收,一斤批发价抵两斤猪肉,撒在米糕上像干黄的细雪。
咬开先苦后甘,舌头会尝到松树的油脂香。
双星糕把豆沙和芝麻各包一半,掰开能看到一条清晰的界线,像地图上的省界。
鸭血糯糕最挑季节,本地鸭血糯年产不到二十吨,松盛一年拿下三成,错过中秋就要等来年。
排队的人里,一半录音,一半拍照。
拍完了也不走,站在原地剪视频,配的背景音乐都一样,噔噔噔。
有人把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点赞破十万,评论区全是问地址的。
第二天队伍更长,老板还是只蒸八锅,谁劝加量都不听。
他说米有脾气,蒸多了就发死,手再熟也救不回来。
老师傅平均年龄68,最年轻的52,膝盖都不好,蹲下去揉面要扶墙。
去年招过两个00后,干三天跑了,说腰疼,说工资不如送外卖。
现在店里挂着一张白纸,写着招学徒,包吃包住,来了半年只能看,不能碰面,工资三千,没人投简历。
常熟登记在册的老糕团店原来有三十一家,现在只剩三家,松盛是唯一还在用石磨的。
商务局去年做了调研,吃糕团的人十年里少了六成,婚宴上开始摆奶油蛋糕。
重阳糕被写进非遗名录,可没人接班,名录像奖状,只能挂墙上落灰。
老板的儿子在澳洲读会计,毕业留在当地事务所,春节回来待了五天,天天被亲戚劝回国接班。
他摇头,说排队看着热闹,一算账净利润率不到15%,不如写代码。
老板听完没吭声,第二天四点照常起火,像过去四十年里的每一天。
有人出主意做电商,老板试了,邮费比糕贵,到客户手里口感全变,差评一片。
后来改成卖半成品,回家自己蒸,还是失败,年轻人嫌麻烦。
直播带货也玩过,主播喊得撕心裂肺,十分钟卖出三份,退货两份,老板直接关店下线。
队伍里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每周三来,翘掉早读,七点再冲回学校。
她说不吃这一天就心慌,像漏背了一篇古文。
她问老板以后店关了去哪吃,老板低头撒粉,装作没听见。
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想问,没人敢听答案。
天快亮,第八蒸出锅,排在第38号的外地小伙没买到,他求老板把碎屑刮给他,老板给了,他蹲在路边吃,一边吃一边拍照,配文说终于吃到传说中的味道。
其实那只是一块碎成渣的边角,连馅都没有。
你问松盛还能撑多久,没人知道。
可能明年,可能后年,也可能像某些老手艺一样,一夜之间就消失。
想尝味道,别等下一个长假,别等天气凉,别等朋友推荐。
明天早点起,四点五十到门口,数着前面的人头,数到37之前,或许还能赶上。
来源:上进奶茶AoC